• 2

雙重介面。效率加倍---RIDATA eSATA SSD

前幾天收到MSI的PX600,剛好是有內建e-SATA連接埠的機種,所以在廠商收回機器之前,我也順便去網路購物買了一支錸德的雙介面SSD,趕著想要在鑑賞期內測試看看效果決定要不要留下來當作開機與備份用,為什麼我會對RIDATA的這一支有興趣呢?因為他是市面上少數我看過有雙介面不需要轉接頭的產品,加上錸德我個人對他的產品比較有信心一點,不然隨便亂買到時候找不到人保固也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而且如果要換這一支的話主機板升級或是買轉接卡也是無可避免的,花大錢之前一定要先作一下功課的嘛,不過這個產品蠻新的我也是花了一點時間才找到,在大型購物網站搜尋"eSATA"才看到,過沒幾天就收到東西了~直接看產品:

雙重介面。效率加倍---RIDATA eSATA SSD
Ridata e-SATA SSD我選的是32GB容量,這樣放作業系統才不會捉衿見肘。


雙重介面。效率加倍---RIDATA eSATA SSD
近拍看一下~


雙重介面。效率加倍---RIDATA eSATA SSD

背面也來一張,看到產地是台灣,安心了不少,而且是兩年保固的。


雙重介面。效率加倍---RIDATA eSATA SSD
主角現身~~RIDATA e-SATA SSD 32GB,話說想當年FLASH記憶體多麼貴呀,現在價位已經到我覺得合理的階段了。
錸德這一支SSD最大的特色就是在他的雙介面,一端是可以高速傳輸的e-SATA介面,另一端則是USB 2.0的介面,筆者會選購這一款產品除了為了可以當作隨身碟來作維修用(我不喜歡一般2.5"HDD外接,常常因為電壓不足而無法啟動...),而且可以直接在這支SSD裡面灌作業系統來開機維修作解毒或資料救援的工作。


雙重介面。效率加倍---RIDATA eSATA SSD
首先看e-SATA介面這一頭,造型與一般USB不一樣有防呆(我蠻需要的,我自認很呆),所以誤插的可能性不大。



雙重介面。效率加倍---RIDATA eSATA SSD
換個角度再一張。



雙重介面。效率加倍---RIDATA eSATA SSD
另一頭也來一張,一般USB介面,市售其他品牌的還要外插傳輸線。



雙重介面。效率加倍---RIDATA eSATA SSD

市售其他廠牌是長這樣.....要拿來當隨身碟還要另外接線。
外觀的部分就這樣,不然我也想不出來有什麼好拍的就直直長長、銀銀亮亮的一根,而且我想大家對他的外觀應該沒什麼興趣吧?比較重要的應該是他的讀取/寫入的效能表現才是,我是看廠商的新聞稿寫的讓我蠻動心的:eSATA介面讀取速度高達80MB/s,寫入速度可達45MB/s,是目前隨身碟的5倍;在USB介面讀取速度高達30MB/s,寫入速度可達25MB/s,更高於目前隨身碟的讀取速度。因此,對照現行USB2.0只能達到480Mb/s(60MB/s)、IEEE 1394的數據傳輸速度能達到400Mb/s(50MB/s), RIDATA eSATA介面遠遠高於USB2.0和IEEE1394傳輸速度,這段話就讓我更想測試看看了。

=====效能測試=====

測試平台MSI PX600,首先將RIDATA e-SATA SSD直接插入USB連接埠測試:

1.HD TUNE:



雙重介面。效率加倍---RIDATA eSATA SSD
線型還算漂亮,沒有突然暴增或暴減的現象。



2.FDBENCH:


雙重介面。效率加倍---RIDATA eSATA SSD
讀取約在24MB/s,寫入大概19~20MB/s。



接下來改插PX600的e-SATA介面:



雙重介面。效率加倍---RIDATA eSATA SSD




雙重介面。效率加倍---RIDATA eSATA SSD
用e-SATA介面傳輸速度好像吃了大補丸一樣,讀取跳到80MB/s,寫入則是有48~50MB/s的水準。



接下來就是大家可能比較CARE的e-SATA介面開機,RIDATA e-SATA SSD他的強項就是號稱以多通道控制Flash,配合Wear-Leveling技術來提高整體的讀寫效能,這如果拿來開機的話應該蠻爽的,經過了一番折騰好不容易將PX600的OS移到RIDATA e-SATA中(PX600沒有還原光碟,晶片組也太新在複製PARTITON時搞了一段時間....,沒辦法我是小肉腳...
RIDATA e-SATA 32GB SSD當作MSI PX600開機碟:


雙重介面。效率加倍---RIDATA eSATA SSD
顯示容量32GB。





雙重介面。效率加倍---RIDATA eSATA SSD
此時用測速軟體測試,數值又提高了不少(80MB/s-->85MB/s)。




雙重介面。效率加倍---RIDATA eSATA SSD
不過HDTUNE的線型幅度有變大一點。



=====開機時間測試=====

RIDATA e-SATA開機:

<object width="425" height="344"><param name="movie" value="http://www.youtube.com/embed/xFT8wW6CvPE&hl=zh&fs=1"><param name="allowFullScreen" value="true"><param name="allowscriptaccess" value="always"></object>
開機時間約使用57秒。


MSI PX600內建HDD開機:

<object width="425" height="344"><param name="movie" value="http://www.youtube.com/embed/yMktzF2MSO8&hl=zh&fs=1"><param name="allowFullScreen" value="true"><param name="allowscriptaccess" value="always"></object>
開機時間約兩分鐘,約SSD使用時間的一倍。

經小弟測試過後使用RIDATA e-SATA SSD之後對他的效果十分滿意(尤其是VISTA開機,如果拿來灌USB效果應該會更好),而且同時內建USB、e-SATA兩個介面在使用上便利性更是加分不少,但是要價3888元實在是有點小貴,不過我看了一下高速隨身碟都是3XXX這個價位,加上錸德的雙介面比較實用,如果你的主機板或筆電也有e-SATA介面的話,錸德這款產品值得大家參考看看,嘿嘿...我要去買個e-SATA轉SATA的介面來給我的電腦用了...
看不到影片的大大請移駕到這邊觀看。
2009-03-06 9:56 發佈
可是就算你只用esata的接頭

你還是要經由usb供給電力阿

後面那樣的接頭唯一好處就是要插上電腦方便

一旦要供電

還不是一樣的問題?

小母mini usb附上線結果沒有不一樣吧
可是就算你只用esata的接頭

你還是要經由usb供給電力阿

----------------------------------

現在有一種新的規格叫eSATA combo, 內含USB拉過來的電源,
所以不必外接USB偷電了..

請見下圖
matika wrote:
可是就算你只用esa...(恕刪)


可惜這個不是阿



我知道有usb-esata共用頭

問題是只有在nb上看到這種接頭

pc上面我還真不知道去哪找
我也剛剛好在某故物網站下付款買了一個,還沒到貨,看到你的報告之後,安心許多,謝謝啦
mbkwi wrote:
可是就算你只用esa...(恕刪)

不需要用USB供電,如果你有看我的影片就知道了,在筆電上是插了就可以用了。

matika wrote:
現在有一種新的規格叫eSATA combo, 內含USB拉過來的電源,
所以不必外接USB偷電了....(恕刪)

我想他應該就是這個規格吧!
小弟的3C BLOG:http://www.kocpc.com.tw/
拿來當USB 高速隨身碟就已經非常棒了
大家有注意到嗎? Random write 的數據比一般高速碟快很多喔!
Copy 小檔案應該會快很多才對
是很值得推薦的高速碟, 只是這MLC 的產品3XXX 好像貴了一點
2XXX 我就會考慮買一支來玩
救人喔
才剛收到第三天就壞了
1. 紅色燈號不亮
2. BIOS抓成JMicron Flash CR Leader 2G
3. OS下無法格式化

錸德這種品質...
E-SATA 有兩種,有種是帶電源的,另外一種是沒有,如果是沒有帶電源的,就要插入USB供電。
官網就這樣寫:

目前 16G 賣 1999,C/P值還蠻高的,有的高速隨身碟還超過這價格。
01不給改暱稱,請叫我柚子 Blog: http://www.3cblog.idv.tw
該產品小弟剛好用過,是單位配發的,大概是個人手氣差,我的使用經驗只有一個字"爛",所以要問我的話是不甚推薦啦
剛拿到時還很興奮,想說不拿來當SSD都還可以當USB隨身碟用,但是....資料掉個三次後,我就讓他拿退伍令了
很難相信吧!我還真的遇上了,上午剛copy 的資料(以USB連接PC,檢查過有成功喔),下午到協同夥伴那要使用時(一樣用USB連線),XP說該磁碟未經格式化,想說重開機再抓一次,下場一樣....
其中更有多次資料讀或寫的中途,雄雄給他消失掉,就抓不到了....因為小弟心臟不好,所以..還是讓他當個快樂的裝備,不再強怕他工作了,免的她工作到一半又任性起來,我怕我承受不住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