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換了美光的MX200來當系統碟組裝的時候也請店員幫我做了4K對齊但回來用AS SSD看了一下讀取與寫入都沒有達到本來的555/500這篇介紹文的讀取與寫入達到400UPhttp://www.mobile01.com/newsdetail.php?id=16360請問這是哪邊有問題?跟我的主機板有關係嗎?
釘宮理惠 wrote:應該是插到 SATA2...(恕刪) 因為是第一次買SSD我是請人幫我安裝的是品牌機沒錯nicomimi wrote:這速度主機板只有sata2...(恕刪) 我也在猜是不是沒插SATA3...
張家祥 wrote:請問這是哪邊有問題?跟我的主機板有關係嗎? 你這台套裝機的MB是H61晶片組,根本沒SATA3如果只為了讓跑分數據更好看的話....解決辦法是換主機板吧不過不管是SATA2還是SATA3,對於日常文書使用上根本無感花那樣的錢沒什意義而且主機板換了,你的OEM版Windows金鑰授權怎麼辦?雖然好一點的SATA3擴充卡也能讓"跑分"提升不少,但這樣你的PCIe x16就沒辦法插顯卡了呀只能用CPU內顯,更何況這種SATA3擴充卡可不便宜...價格都能買全新一張主機板了而PCIe x1那種的SATA3擴充卡(ASMedia ASM1061、Marvell 88SE91xx)則是太爛
真的沒有必要為了MX200搞這麼多名堂,而且它目前穩定性真的還不怎麼樣,跑SATA2反而還能讓你遇到問題機會少一些,不見得是壞事情,而且速度慢對壽命也好,又不會吃到虧,何必急著非要看頻寬? 看實際速度比較有意義吧?一天沒有多少時間,SSD是能跑超過200MB/s的速度。SLC不也照樣是閒閒沒事做,一整個禮拜平均連一半都不到,而且遊戲更是不需要多大的頻寬,SSD速度會快,跟頻寬是沒有關係的。平常生活中的電腦操作,會跑的檔案大小為:512B 系統底層操作4K 程式運作為主8K16K32K 以上都是軟體會用到的檔案大小64K 作業系統操作都是這個大小,沒有例外。128K 區域網路的傳輸行為,才是跑128K和以上。......8M16M 這些都是由128K組合成的數據資料大小,長度越長就會疊出越大的檔案大小,例如壓縮檔。如果是連續或重複的資料,就下指令要求QD處理。以上就是FW在數據架構上面,所要執行的工作,它就是透過分類,讓數據能在最短時間處理掉。你自己看看128K能跑多快速度?就算是你跑一樣快好了,但是我存取耗時卻是你的一半,(SLC耗時比MLC要少一半)依然快了你一倍? 所以頻寬有意義嗎?PCIE的高頻寬其實也只是跑記憶體罷了,所以每一家都卡在一樣速度,沒有一家在這架構是能跑滿4GB的。PCIE的多線程,道理如同RAID一樣的意思。告訴你不是要跟你比快慢,而是要讓你知道,什麼才是真實且正確的SSD速度。傳輸跑的頻寬越大,代表資源佔用越兇,電腦的反應就會越慢,所以基本上不會有軟體或遊戲,會是設計成大檔案的,因此你根本沒有機會跑得到。 1M執行10次,跟10M跑一次的時間一樣時,你要哪個?當然是不拖累IO的1M啊!因為小檔案這才是SSD的優勢,不是傳輸大檔案。不信你關虛擬記憶體,去跑一小時磁碟檢查看看,保證電腦會說記憶體不足,因為完全沒有停頓,把記憶體快取都耗光了。*頻寬就如同一天24H的時間,如果你做一件事情就用一天,效率絕對比做30件小事情的人要差,測試軟體的顯示頻寬結果,卻一直被誤解為,一個人做事情快不快了,卻都沒有考慮到因為耗時過久,讓許多小事情,全都卡在這件事後面排隊了,也同樣沒有去注意到耗費工時問題,實際上根本是變得更慢了。因此真正的有效率,是先將大的事情拆分,能讓多人執行,而太過瑣碎的事,就要整理後透過一個人去負責,這樣才能獲得最大效率,所以並不是檔案大或小就一定是對的,分配成最佳大小,能讓執行次數變得更多,才是所謂實際效能。(專有名詞=演算法)如果解決一件事情,只需要別人一半時間,效率就等同超越頻寬,已經做了兩天的頻寬工作量了,這就是SLC MLC TLC之間的差異之處,這也說明一件事,根本沒有所謂的不能超過頻寬,或是效能最高只能到哪的這種事情。但是不管是CPU,網路,磁碟.....只要有錯誤就是一定重送資料,所以超頻就算看起來跑得再快,其實也都只是個屁而已,因為錯誤數據,已經是完全沒有意義了*一個檔案長度有200萬時,電腦會出現什麼情況,你可以用耳朵聽聽看。這段影片實際我也只跑到150萬就停止了,因為CPU已經高達85%了,傳輸低到連1MB/s都不到的速度,卻佔用了85%處理器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