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定入門 SSD 市場,OCZ ARC 100 240GB 固態硬碟測試



或許是因為先前 Sadforce SF-2281 對於 AES 加密無法達到要求標準,而造成 SSD 520 OEM 山積的緣故,Intel 將 SSD 520 大降價促銷而打響了今年眾家 SSD 廠開始降價的第一槍,SSD 的選購在今年開始似乎是熱了起來,紛紛推出類似價位的對應產品。除了原先是定位在中端的 SSD520 具有五年保固,大部分的產品大致上都是提供三年保,也透過了主控時脈或是韌體在性能上較中階產品也有所限縮。

而 OCZ 因為 Vertex 460 與 Vector 150 這兩款 SSD 定位在主流與高階市場的緣故,並沒有一同跟上這波跳水潮,Vertex 460 降價銷售來的有點晚而在跳水潮的銷售上吃了一些虧。不過很快在今年下半推出了 ARC100 系列 SSD 來銜接這片市場,以自家開發的 Indilinx Barefoot3 控制器,加上母公司的 Toshiba A19nm NAND Flash 來進攻。

Indilinx Barefoot3 控制器,加上19nm toggle NAND Flash,這樣的方案目前已經成為了 OCZ 目前主要的招牌平台,目前 SATA SSD 的方案全都是使用這樣的組合,包括了前一段時間替 AMD 製作的 Radeon R7 SSD 也是如此,性能與穩定性已有一定水準,不同型號 SSD 間最大的差異就是在主控的頻率、韌體以及保固條件上有別,作出差異化。




在規格的部分,由於 ARC 100 定位導致讀寫性能受限於主控,連續性能只能達到 480/430 MBs,而 4K 隨機的 IOPS 性能則是在 75K/80K IOPS 左右,被限制比同為 Indilinx Barefoot3 M10 控制器的 VERTEX 460 性能上要低些,但在耐久力的設定上同為 20GB/每日,換算以後大概可得 21.9TB 的累積資料量,整體不算太差。接下來便針對 ARC 100 240GB 版本來進行開箱、拆解,與測試。


外包裝:藍色調風格配上 OCZ Storage Solution 的 LOGO,由於 ARC 100 定位在入門款,因此省去了一些配件如 Acronis True Image HD 序號與轉接架。



本體一覽:



拆開 SSD 本體:一如我們所熟知的 OCZ 設計,內側的接腳是供工廠治具進行初始化或是診斷用。解熱是利用導熱貼將主控的熱量導到外殼。主控使用型號為 IDX500M10-B,也就是 Barefoot 3 M10 版。




快取使用美光 D9PSH DDR3-1600,正反面各一顆共 512MB :


NAND FLASH 顆粒為 Toshiba 製 TH58TEG7DDKBA4C A19 toggle 2.0 MLC,3K PE CYCLE;PCB 背面同樣有一顆快取記憶體以及八顆 NAND FLASH:


電源穩壓 IC 使用 TI TPS652510,搭配Richtek RT8070 兩顆 STEP-DOWN :


測試的部分,使用幾種常用的測試工具來進行測試,使用 Intel X99 晶片組來當作這次測試的基準平台,實際上的測試結果,會依平台、環境的設定不同而有所出入,測試僅供參考是否偏離廠商標稱數值太遠。

使用非壓縮樣本的 AS SSD Bench:


Crystal Disk Mark:


ATTO Bench: OCZ 用來驗證最大讀寫性能的軟體,ARC 100順利跑到標稱的 490/430 MBps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這邊設定的環境為 46% (Application),也就是有54%左右資料是可壓縮。


AJA STSTEM TEST:模擬影像串流檔的讀寫環境。


PCMARK 7、PCMARK 8:這兩款則是模擬日常使用的綜合性能測試。



最後測試進入穩定狀態後的性能,使用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寫滿四倍磁碟容量模擬離開 FOB 狀態進入穩定期的 SSD 表現。


另外用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寫入約一半容量中止後,來模擬碟內有資料的各項性能。


整體來看,與 FOB性能表現並沒有偏離標稱值太多,帳面性能雖然較低與目前受好評的入門級 SSD 基本上也都在同一檔次。而性能的持久性上,雖然 4X 容量可能在某些標準還是不太夠,但穩定狀態性能,與有資料的狀況下性能都沒有下滑太多,甚至是沒有差異的表現則是值得稱許。

雖然目前 Intel SSD 520 降價的高 CP 值可能還是略勝 ARC 100 一籌,但隨著市面上的 SSD 520 產品逐漸減少,而且 SF-2281 對於資料類型的性能不一致的特性,身為目前市場新產品與具有非壓縮資料不掉速的 ARC 100 ,應該可算是目前入門市場值得考慮購買的產品。
2014-10-13 15:56 發佈
文章關鍵字 SSD 市場 100 240
這顆粒看起來真吸引人,樓主介紹得很詳細!
AS SSD Benchmark破千分
這測試數據也太好了吧!

shadowsfall wrote:
或許是因為先前 Sa...(恕刪)


最重要的價錢沒寫

館妹我最大 wrote:
最重要的價錢沒寫...(恕刪)


價錢部分就不做廣告瞜

參閱各大報價網站都有


感謝分享



shadowsfall wrote:
或許是因為先前Sadforce SF-2281對於...(恕刪)

shadowsfall wrote:
或許是因為先前 Sa...(恕刪)

跟520價錢一樣
以品質 品牌 保固還是選intel
價差三百才考慮

館妹我最大 wrote:
跟520價錢一樣以品...(恕刪)


各有考量摟

SSD 520 當初跟ARC 100 的定位就不一樣 ,ARC 100 應該對INTEL產品的位置 比較對應到SSD33X系列

不過是說 SSD520 當初AES事件出來可能真的被退了不少的樣子,現在幾乎人手一顆XD。只是不知道還有多少可以賣

OCZ革新後被TOSHIBA整併後
整個品牌再造產品從包裝到內在提升變的更有質感,售後服務也改了

最近也買了150確實不錯呢
vorstroman wrote:
OCZ革新後被TOS...(恕刪)



以前的台客路線(? 的確也是不太喜歡 新的識別LOGO比較穩重XD 不過跟產品素質無關就是了 個人看法

至於保固,就印象中 RMA 的處置是沒有改掉太多,就多可以直接對台灣辦公室這樣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