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隨身碟當成系統記憶體跟原本的記憶體 效能會差多少?

VISTA系統有把隨身碟當成系統記憶體的功能
但是效能差多少呀
沒差多少那我把隨身碟買大一點就好XD
2007-04-06 23:47 發佈
Axorange wrote:
VISTA系統有把隨...(恕刪)

呵呵呵...DDR2 1G*2就打死目前最快的隨身碟,威剛PD7 200X 8G的,因為ReadyBoost目前最高也只能用到4G FLASH。
如果你的PC只裝512M,加個PD7 200X 可能會也些些..感覺(就些些...感覺而已),但與其如此,不如買個DDR2 1G*2划算~~現在也大概是3500元,與PD7 200X差不多,但效果會差很多很多,不再只是感覺而已~~
這功能是雞肋

隨身碟速度一般讀11MB/s 寫3MB/s
快一點的 讀30MB/s 寫10MB/s
用高速隨身碟才比較有效益

記憶體速度
請參考這篇文章toms的測試

速度差異 幾百倍

-------------------------------------------------

◎使用上 第一次一定是做載入快取資料到隨身碟
再來才是下次使用的時候 才會做讀出快取資料
隨身碟是沒有硬碟的物理限制 所以幾乎沒有存取的延遲(讓碟片重新轉動 讀寫頭跑到讀取位置等)
但是做到大量讀寫動作的時變成致命傷
用讀30MB/s 寫10MB/s還比較有看頭
讀11MB/s 寫3MB/s 瞬間讀寫資料超過實際讀寫速度時
就會因為讀寫資料要分段讀寫 讓讀寫時間增加就變成致命傷..........
兩種隨身碟速度還比不上實體記憶體使用來的快 不如增加實體記憶體比較有效能

◎隨身碟使用上有寫入次數限制
在大廠隨身碟有做另做控制晶片之下
會平均控制在所有記憶體晶片中寫入的次數
來達到讓晶片損壞率降低
白牌隨身碟 這種預防機制 可以說是沒有.......

◎電源對於隨身碟的傷害
電腦在開機的時候 電流脈衝是最大的
接USB的周邊 通常對於USB電流的緩衝都可容忍
但是隨身碟對於這種USB電流緩衝容忍度很小
利用USB的ReadyBoost功能在開機之前插入
很可能因為開機時USB電源脈衝超過隨身碟容忍度 隨身碟就掛了

◎用USB會額外耗損CPU資源
在重度使用CPU的時候 用USB的ReadyBoost功能會額外耗損CPU資源

◎SSD出現
以SSD初期應該只會出現2.5"尺寸推出ATA與SATA兩種規格
先講ATA就好 利用晶片陣列方式 很容易就達到ATA傳輸最大值 100MB/s
USB隨身碟再怎樣快480Mb/s也才60MB/s的最高值
而且平均讀寫速度遠低於60MB/s 大多只保持在20MB/s
更遑論SATA I II的SSD可能輕易的達到 150MB/s 300MB/s
一樣沒存取時間 未來SSD又快又高速容量又大
跑ATA或SATA I II沒USB界面會造成系統負擔
那用USB的ReadyBoost功能幹嘛?

◎隨身碟病毒橫行
相信之前流行過的隨身碟病毒 現在變種仍就一堆
掃毒軟體有的還抓不出來
到現在還很困擾隨身碟使用者

◎重複的快取資料
當隨身碟移除之後 硬碟中仍需要快取資料
這時候 快取資料就變成雙份 硬碟與隨身碟各有一份
上述功能都顯示USB的ReadyBoost效能不高
那倒不如讓隨身碟作好份內事情 關閉ReadyBoost刪除快取資料
讓隨身碟輕鬆傳遞檔案吧


總結:建議增加實體記憶體比增加這功能好

-------------------------

很不看好這功能 所以說很雞肋的功能
用上讀30MB/s 寫10MB/s的隨身碟效能應該提升比較多

這大概只有在筆記型電腦上 還稍有增加效能可看
筆電擴充能力比桌機低 在記憶體插滿又有USB空下來的情況
利用此一功能 可以增加很小幅度的效能提升
Axorange wrote:
VISTA系統有把隨...(恕刪)

樓主可能搞錯了,隨身碟跟系統記憶體完全是不同等級的儲存媒介,完全沒得比.
就把它想成是硬碟的快取記憶體就好了,就好像CPU裡面也有L1,L2快取(用來提昇系統記憶體的存取效能)
我想, Ready Boost 使用 flash memory 的重點在於 eliminating seek time, 而不是在於 huge throughput.

硬碟的確在資料量大時有優勢, 但平均的 seek time 是 8 - 12 ms. 當系統在做大量零碎的檔案存取時, 效能很差. 你讀一個 4k 的區塊, 先花 8ms seek; 你讀一個 64k 的連續區塊, 還是要先花 8ms seek. 你讀一百次, 就要花 8ms * 100 = 800ms 來 seek.

ReadyBoost 的特性正補上硬碟的不足. 它跟本沒有 seek time. 所以雖然 througput 不及硬碟, 但整個 reading cycle 還是會比硬碟快很多. 同時, ReadyBoost 會計算資料量的大小, 如果計算結果說從 HDD 會快一些, 那系統就會 bypass ready boost 直接去硬碟捉資料.

一個現在就可以看得到的例子是, 你上 01, 這裡有這麼多小圖檔, 如果這些圖檔不幸沒有 in memory cache, 那就要從 ready boost drive, 或硬碟裡的 IE cache 裡讀. 這樣的檔案, 大小從 10k - 1mb 不等. 假設你有 100 個這樣的檔案要讀, 從硬碟你要花 8 * 100 = 800ms + data transfer time, 但如果從 ReadyBoost cache 裡讀, 大概只要算這個資料的傳輸時間即可.

不太精確, 但是這大概是我所知道的 Ready Boost 原理和動機
http://starterx.blogspot.com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