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主機板合板與非合板的疑問...

心中一直有個疑問

例如 intel主機板H61,有分合板與非合板,可是上網看到的資訊說H61本身沒內建顯卡
內顯是來自CPU,這樣分合板與非合板的用意是何在??

還有intel的sandy bridge系列的CPU都有內建顯示嗎??
性能上是否都比AMD APU差?

希望能有大大可以解答
2012-01-20 14:47 發佈
你要用到CPU內顯就必須買合板 不要用或想插獨顯就買非合板
但是合板插顯卡與非合板插顯卡 效能會差很多嗎?
總覺得都會給人非合板比合板優的刻板印象
希望神人解釋
不然我覺得H61你買合板就夠了 還比非合板便宜呢

AMD APU內顯比INTEL內顯好這是公認
但是CPU效能沒有非常明顯優勢
這是個砲來砲去的地方...
H61、H67跟Z68都可以使用CPU內建的顯示晶片
但是只有合板才可以打開內顯的功能
非合板就跟P67沒兩樣,沒支援所以打不開內顯
可是合板幾乎都是小板

非合板則是大板

感覺大板比較好耶

機殼空間那麼大,幹麻東西都要塞在一起
目前H61大板又是合板的好像就ASRock H61 iCAFE這張
全固態有U3S6又四根dimm...實在有夠超值
合版跟非合版以前效能差5%

因為顯示卡等PCI要通過北橋傳輸,但現在跟CPU直接溝通後就變CPU影響比較大!! 反而大小版沒什麼差別

孤獨的狼 wrote:
合版跟非合版以前效能...(恕刪)


請問您這個方面的說法,有什麼資料可以參考嗎?

以分辯什麼時後的產品是有差5%效能,什麼時後的產品則合版非合版都無太大差別
=_=

他喵喵的, 樓上那幾個, 不要道聽塗說.



合板這個詞出現在 DT
可追溯到 PII / K6-2 後期

以前主機板真的是主機板.

怎麼叫真的主機板?

他就是只有 北橋 (給你裝顯卡跟記憶體的控制器) 南橋 (給你裝硬碟跟軟碟機的控制器)

其他? 沒了.



沒了!!!



沒有音效.

以前主機板是沒有內建音效晶片的
所以需要另外買音效卡.


沒有網路.

以前的主機板是沒有內建網路晶片的
所以你需要另外買網路卡.


沒有顯示.

以前主機板上頭的北橋根本沒有 "內建顯示" 這東西.
所以你要輸出畫面就需要再買一張顯示卡.



那 "合板" 是怎麼來的?

最早, 有板廠把音效晶片擠到主機板上去.
於是就有了 "二合一" 主機板. (起始到底是哪個去合音效我就搞不懂了.難道指 CPU ? 還是記憶體? 硬碟? 鍵盤滑鼠??)

再來, 連網路也被整合到主機板上
於是就有了 "三合一" 主機板.

最後, Intel 在北橋內擠進了顯示單元, 形成北橋就可以獨立輸出螢幕訊號的 "內建顯示" 主機板.
於是, "四合一" 這個名詞就誕生了.



後來, 大家都把內建音效與網路當作主機板的基本配備, 板廠們也從善如流
於是 "三合一" 主機板這名詞就脫勾了, 而裝載內建顯示的 "四合一" 主機板卻繼續承接了 "合板" 這個名詞.

在 P4 / K8 大戰時代, 合板, 非合板 已經成為 "主機板是否內建顯示" 的分界點.



而樓上有人出現 "合板" 效能低於 "非合板" 的說法

其原因也很簡單.

在 P4 / K8 的時期
兩家 CPU 旗下的效能級晶片為了將超頻能力, 記憶體控制等能力推到最極限
最頂端的效能型晶片, 通常是不帶顯示功能的.

例如 Intel 875P , SiS 655TX , VIA PT880 ...

為什麼不帶顯示功能?
一來內建顯示的3D效能真的趕不上最低階的入門遊戲卡.
(865G 連跑 3DMARK 03 都有問題. 分數不足 300分, 還不是每家板廠的 865G 都跑得起)
二來買頂級晶片組的玩家多半也都是為了配上一張高強的3D遊戲顯示卡
所以各家也都很從善如流的將內建顯示的北橋當做只是搭配 "文書處理用" 的電腦使用
定位成 "入門級晶片"
其實還有個三, 就是這些帶著內顯的晶片其實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比較難超頻
也許是電路設計或製程上的問題, 但極限就是沒有比無內顯的好, 所以...

然後給這些 "預算有限" "用不到3D遊戲效能" 的使用者們
一個簡單的選擇.

例如 Intel 865G , SiS 661FX , VIA PM800 ...

而各大主機板廠也跟著時代的流行走.
這些有內顯的晶片既然不是訴求效能級, 當然發配邊疆
通通丟在最省料件等級的主機板上.

於是, 一張張一千出頭, 兩千不多的 "合板們" 就這樣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

當華碩賣著 P4C800 Deluxe (875P晶片搭載) 叫著一張要從七千起跳的時候
同時間 P4P800 -VM (865G晶片搭載) 卻不用你花到三千, 還是有內顯的板裡面看起來最好的一張 (畢竟華碩就是比較貴嘛.)

底下那堆像 661FX 之類的傢伙們一張只要兩千有找的價位更不用說了.

想當然爾.
在這種情況下.
姑且不論當時內建顯示的北橋晶片本身體質就比較難超的問題
主機板用料, BIOS 調整等相關的超頻條件
"內建顯示晶片合板" 先天就已經輸那些 "效能級晶片主機板" 一大截了.


---

時代輪流轉.

AMD 自從被 Intel 拿 C2D 開啟反攻大門之後到現在都無法在 CPU 的效能上做出有力反擊來奪回城池
所以 AMD 併了 ATi 之後就拿出 "內顯3D效能" 為口號
開始在內顯上拼命加強, 利用 "內顯3D效能" 來打倒 Intel 內顯積弱不振的事實
欲在中低價市場這邊奪回 "最省錢的最佳遊戲機" 這種稱號.
於是, 690G , 785G , 880G , 980G , 一路進化到現在的 APU , A8-3850 , 內顯開泡菜 OLG 都不是問題 (不要求特效全開加上大解析度的話.)

哇靠, 不知不覺的, 一些很低的入門級顯示卡其 3D效能居然被這些內顯給幹掉了

曾幾何時, 合不合板變得不再是那麼重點的問題.

AMD 帶頭在 CPU 裡面塞顯示給你, Intel 不想也是得跟,
於是第一代 i 系列在 600 系 CPU 裡面塞內顯
第二代 i 系列就開始全線塞, 延續到現在的第三代 i 系列...


---

合板? 這名詞該退休了.

現在沒有內置顯示輸出的主機板反而不妙.

試想, AMD 跟 Intel 都塞了內顯給你, 而且都不弱, 還有人能利用內顯合併CPU加強運算速度.

不買這些有顯示頭輸出的主機板真的說不過去





enm wrote:
合板? 這名詞該退休了.

現在沒有內置顯示輸出的主機板反而不妙.

試想, AMD 跟 Intel 都塞了內顯給你, 而且都不弱, 還有人能利用內顯合併CPU加強運算速度.

不買這些有顯示頭輸出的主機板真的說不過去


我倒寧可某些高階板在IO的地方不要做顯示端子
直接多給兩組USB2.0還比較實在
現在大部分的H77後方只有四組USB2和兩組USB3
如果再多兩組應該更好

顯是部分可以用MVP的技術,沒內顯一樣可以用QSV功能
或是說顯示端子用檔板外接,讓高階主機板卻得使用內顯的人,使用擴充檔板的方式接出來
而一般買高階板的應該是不會用內顯的
做在主機板上反而浪費空間,我倒寧可多塞兩個USB,以及完整的鍵盤滑鼠
現在幾乎只剩下純鍵盤/鍵鼠共用/消失 三種狀態

enm wrote:
=_=他喵喵的, 樓...(恕刪)

小弟我稍微爬文google了一下
大概是以下如此解釋的,如有錯歡迎指導~~

您提到的那個雙和一版(二合一)
其實就是主機板和音效卡

後來把網路卡部分整合過去變成三合一
(主機板+音效卡+網路卡)

最後就是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的四合一
(主機板+音效卡+網路卡+顯示卡)
OS:不然永遠都少一樣阿~~~XDD

至於非合板效能比較好大概是可以獨立自由選擇
音效卡 網路卡 顯示卡 和主機板

以目前的合板技術和非合板來比
其實只差在傳輸,超頻和擴充介面卡的方面
以一般玩Game和文書報告需求合板綽綽有餘了~~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