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難免都會抽到簽王,輕則換貨,重則一連數十上百;基於近幾年來「OO品牌售後服務很爛」的抱怨文越來越多,在08年「華碩送修教戰守則」後,這次一次寫個完整的送修須知,供大家參考。其中,涵蓋範圍包括:
1.交涉
2.攻防
3.自我認知須知
一共三項,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第一回:自我認知篇
除了極度精密無法維修的產品,如硬碟、SSD、CPU外(嚴格來說就連硬碟與SSD也都能夠做「維修」,只是內容物會因為維修而消失,故功能性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爭議性),其他所有的PC組件幾乎都可以透過一定手段來進行最低限度的「維修」─所謂的維修,不外乎是解焊、重新更換這樣的動作下,更換上替代的產物繼續維持其產品的「功能性存在」;在電子產品越來越複雜、體積越縮越小的年代,這種傳統的「維修」基本上必須承擔維修後其他區域故障的風險:你永遠無法保證前一次損壞連帶造成的蓮波效應會擴散到什麼地方,自然不能期待能夠完全無傷的「修好」。故電腦一旦發生故障,其二次、三次甚至四次故障的可能性就會大幅提升;若要追求極致的穩定,而且如此對電子產品產生執著,那麼你就不應該購買高單價電子產品,而該選購中低價商品採拋棄替換式的方法來彌補,削減期望值來獲得平衡,這才是使用者該抱有的心態。
這就是有些人常掛在嘴邊的:
「買一台一兩萬的,兩年後丟掉換一台一兩萬的。」的來由。
但即使是有著高度的替換性,但還是會碰上故障的時候。故障時,你到底應該要怎麼辦?
1.準備充分的備品,或者是援備物資:
無論是備份資料工具也好,多出來的板卡也好,一個好的電腦使用者在電腦故障時最低限度也應該要擁有一份自己常用資料的備份,可以轉移到其他平台上繼續工作,使之不中斷。預算不夠的學生可以考慮外接硬碟做資料備份,而有能力採購電腦的大人則可以考慮一個人擁有雙平台─當然不必一次買齊,你可以用舊機器拼裝,也可以乾脆買台便宜的小筆電,更或許乾脆一點就買一台比你的主力弱一些的第二台電腦,輪流交叉使用,這樣在故障時才能夠於第一時間爭取到資料搶救與工作平台修復的機會。
2.擁有一定電腦常識:
所謂電腦常識,除軟體使用上的操縱外,使用DIY電腦就必須知道送修管道(如RMA方式、客服電話號碼)、保固剩餘時間、機器內裝內容以及最低限度故障描述能力。很多人對於故障的描述往往並不準確,加上第一時間判斷失準,以至於測試人員在不能完美重現該平台所產生的問題的情況下,進而發生無限送修無厘頭循環的詭異現象。
當然─由於每個人並不可能耗費時間去累積故障排除的經驗(除非真的異常手賤),恰當的與人討論和尋求他人支援是必須的;同時,適當的嘗試錯誤是必然的。這樣才能減少維修人員與客服人員的無厘頭感,也能明確確認責任歸屬問題。
3.避免「二次傷害」:
某些特定的故障問題會隨著機器反覆拆裝而逐漸凸顯;針對第二點的試誤法必須聲明,恰當的停損點是必須的,而且適切的操作工具(好的螺絲起子、鴨嘴鉗等)與良好的保護措施(絕緣接地、手套避免手汗等)更是絕對的。一旦發現問題擴大,在不可收拾之前必須先做好自我檢查機制,排除自身人為因素後直接改跳送修流程,並將可能問題提出給維修人員以供排除。
普通停損點通常會設定在電子資料消失或者是完全開機沒有畫面這兩點上,通常故障問題到達此一狀態,多半都是大型問題,已超過使用者處理能力範圍。
以上幾點,是身為一名使用者該抱持的態度;面對電子產品的故障,消費者的確是無力的(設計不良、Cost Down等),但適切的後援將可以使你迴避連鎖災害的產生,讓損失停在最小的點,才是正確的道路。
(未完待續)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