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pkin wrote:
一般店家現場組裝的會全鎖嗎?
感覺忙的時候應該也是四個角而已吧...(恕刪)
所以他們出的電腦只要被懂一點電腦的人或是其他店家修理時
用這點去跟客人說明店家有偷工減料的情況
久而久之客人少了
該店家就只好關門大吉了..
dragunov wrote:
螺孔的GND主要作用是在於它的「位置」
螺孔均勻分布在整塊板子上,鎖到機殼的時候,主機板的GND可以均勻的被「放大」
地愈大,訊號就愈乾淨穩定
跟ATX的GND pin在用途方面不太一樣
Pentagon wrote:
1.
PSU沒有專門的GND接到機殼, 可以看看電子電力學,
所謂的一次側跟二次側解釋.
2.
PCB板本身就有整片的GND,
四層板應該是在Layer 2,
六層板應該是在Layer 2 and 4 or 5,
信號沒處理好是Layout的功力還不到家,
3.
大家所謂的8 or 6個螺絲孔都是因為要相容於各種主機板規格,
WTX 356×425
AT 350×305
Baby-AT 330×216
BTX 325×266
ATX 305×244
EATX 305×330
LPX 330×229
NLX 254×228
microATX 244×244
DTX 244×203
FlexATX 229×191
Mini-DTX 203×170
EBX 203×146
microATX 171×171
Mini-ITX 170×170
EPIC 165×115
ESM 149×71
Nano-ITX 120×120
COM Express 125×95
ESMexpress 125×95
ETX / XTX 114×95
Pico-ITX 100×72
PC/104 96×90
mobile-ITX 75×45
Ultra ATX ?×244
4.
早期的主機板是透過塑膠卡筍固定在機殼上的, 可能都有人見過,
http://shop.cpu.com.tw/cPath/930
這種"阿嬤級"的配件電子材料行還是很普遍, 一個大概5塊吧,
因為許多工業級電腦還在使用, 就是因為絕緣,
不建議的原因是拆裝不方便,
所以還是塑膠柱 + 塑膠螺絲
可參考
1. 電子電力學
2. 工業電腦電力配置
任何一家出版社或作者的都可以.
dragunov wrote:
1. 我已經說了,之所以會用螺孔連接到機殼,是為了加大GND面積,不是為了回到PSU
2. PCB內層至少有一層以上整片的GND沒錯,單就是否能正常工作來說,這片也夠用了
把GND加大的話則是利多於弊,算是錦上添花
但若站在EMC的角度去看的話,根本遠遠不夠
而且還要考慮到機殼內的電磁輻射該如何回返的問題
均勻分布的螺孔可以起到加大GND面積以及提供更短的回返路徑的效果
3. 是的
4. 早期的電腦EMC問題沒有現在這麼嚴重
近年來為了愈發嚴重的EMC問題,許多設計觀念都已經改變了
拿舊觀念來套用在新產品上並不妥
至於工業電腦,它所適用的法規要求跟一般家用電子產品不盡相同
RE項目的規範就放寬了10dBuV
工業電腦的工作環境都是特定場所,環境狀態被控制在單純良好的條件下
對於EMC的要求本來就不同於一般家用電子產品
而且工業電腦常是特殊規格,特殊規格可以用特殊手法去處理問題
但是家用電腦的通用性要求很高,一般PC的作法就是盡可能讓螺孔接到機殼,這個是通用手法
主板在設計的時候,也會以通用的手法為前提去設計、組裝並測試
不管工業電腦的做法如何,阿嬤級老電腦的作法又如何,現在的家用PC就是這做法
自己組裝的玩家可以有自己的考量,但是不該否定現今PC產品主流作法背後的用意
螺孔連接到機殼是有它的道理在的,你可以不用,但是你不能說它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