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三個概念:
1. 讓iGPU(內建顯示)跟dGPU(獨立顯示卡)同時共存,並將標準畫面成像方式分為兩個主區塊:
(i) 繪圖運算,全部都放在dGPU內執行。
(ii) dGPU運算出來的畫面放在iGPU端進行畫面緩衝。
2. Virtual V-sync:一般使用的螢幕都會訂一個螢幕更新率的上限,超過該上限後,一般的處理方式是會繼續運算,繼續把更新的畫面往螢幕丟。此時就可能會出現畫面撕裂現象。Virtu MVP的作法只是單純在此狀況下,就讓dGPU暫停運算,然後讓iGPU直接把緩衝區的畫面持續傳送到螢幕端,因此可以避免這種情況下的畫面撕裂情形。
3. HyperFormance:一般而言,在進行3D繪圖運算時,多少都會有個最大需求張數的上限,基本上也是以每秒多少張為單位進行計算。超過這個上限就可能會要GPU進行重複運算,也就是說,明明下一張圖跟目前已經運算好的是同一張圖,卻仍需要重新進行運算,因此造成不必要的運算效能浪費,當然,如果剛好來不及算完一張圖,哪怕跟上一張是一模一樣的圖,也會出現畫面撕裂情形。Virtu MVP的作法是在這種情況下,只要目前需要運算的圖跟上一張相同,就會讓dGPU暫停運算,然後讓iGPU直接把緩衝區的畫面持續傳送到螢幕端,直到程式要求運算的圖與上一張不同為止。這樣,就可以讓dGPU的運算能力全部都被用在實際不同的畫面上,減少資源浪費,並可藉此讓運算效能最佳化。
以上是運作原理,以這個邏輯而言,單純計算輸出到螢幕張數的運算效能測試軟體會看到較優的效能是完全合理的,因為很多情況下Virtu MVP會讓dGPU在根本沒進行畫面運算的前提下就把存在iGPU內的暫存畫面輸出到螢幕上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