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速越高,將硬碟資料寫入記憶體或從記憶體回寫入硬碟的需要時間(讀寫)會越少。
理論上組Raid磁碟陣列0,則必須買兩顆同樣大小、轉速、連接埠(SATA=SATA、ATA=ATA,就是IDE、SATA2=SATA2)的硬碟,一般建議採取同廠牌近乎同期出廠的硬碟來組Raid,避免相容問題。
P.S:主機板的南橋晶片也得支援Raid功能,不然你買兩顆一樣的硬碟來也是無濟於事的

=======
RAID 0
這模式被灌上 RAID 之名,實在有點言過其實,因為它並沒有用到任何冗餘(redundancy)的磁碟。不過即使 RAID 0 沒有辦法帶來任何資料可靠度的益處,它還是有其他優點。
RAID 0 使用了兩個以上的硬碟,每個硬碟的可用空間都被切割為「區塊(chunks)」,區塊代表的是硬碟中磁區的組合。所有寫到磁碟陣列中的資料,都會被拆開為一個一個的區塊,依序寫進陣列中的每個磁碟。這些區塊在陣列中,看起來就像一條一條的條紋。因此 RAID 0 也有另一個稱號:「等量磁區(striping)」。
舉例來說,將 12KB(千位元組)的資料,寫入雙磁碟、使用 4KB 區塊大小的陣列時,資料會被分成三個 4KB 的區塊,用以下方式寫進磁碟中:
*
第一個 4K 會被寫入第一個硬碟中的第一個區塊。
*
第二個 4K 會被寫到第二個磁碟中的第一個區塊。
*
最後一個 4K 會被寫到第一個磁碟中的第二個區塊。
跟單硬碟比起來,RAID 0 的優點包括了:
*
更大的儲存空間 — RAID 0 陣列的容量大於單硬碟,可以儲存更大的資料檔。
*
讀寫效能更佳 — RAID 0 陣列的 I/O 動作,都被平均分配到陣列中的所有硬碟中。(假設所有 I/O 都不是單區塊的資料)
*
不浪費空間 — 所有硬碟上的空間全部用來儲存資料。
跟單硬碟比起來,RAID 0 有以下缺點:
*
較不可靠 — 要讓 RAID 0 運作,陣列中的每個磁碟都要正常工作。在 N 個硬碟的 RAID 0 中,一個硬碟壞掉,損失的是 1/N 的資料,但卻會讓整個陣列無用武之地。
以上這段引自
http://web.mit.edu/rhel-doc/4/RH-DOCS/rhel-isa-zh_tw-4/s1-storage-adv.html
若還有其他對Raid的疑問可從上述網頁觀之。
把記憶體插滿作啥?做RamDisk,就是將系統實體記憶體空間畫出一份邏輯磁區,將資料放入這裡的好處是,沒有硬碟讀取的時間延遲(讀取臂需要花時間掃描磁區找出正確的資料區段來讀取,並讀取後透過南橋寫入記憶體,將記憶體寫入硬碟亦然),所有資料可以直接透過主機板對cpu的讀取寫入,對k8系統,記憶體控制器建在CPU內的架構而言,這樣的速度更快,近乎沒有延遲。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