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msi P55-GD65+ i5 750 可上4.2G

ganlingyang wrote:
大哥和 CCB 慘者...(恕刪)

是阿
想把750換860...
750普遍體質都好像不太好...
外頻也剛好卡在200可以燒機
210以上就只能看不能用
不然就是等32nm的出來了
現在我也是3.6G(200*18)穩穩用
4G的溫度太嚇人

VT沒事最好不要開
有開跟沒開燒機電壓就差了0.08V
而且開了效能也沒比較好
Win7的虛擬XP也沒多好用
直接灌雙系統比較實在

話說沒開節能待機要200多瓦也太誇張了吧
jason515 wrote:

對於 -PS:AS...(恕刪)


恩 ~ 這就是我的疑惑...
因為進Windows之後用Turbo V調,怎麼看感覺都像是用軟體在做啊~

不過軟體也沒關係啦,等久一點點就是了...
期待的是有沒有人能提供turbo v新的版本效能,
可以增加效能25%的!!? 之前看人家丟2%等3、40分鐘的那個有點被嚇到說..
似乎有點過久..


Fsg3s1 wrote:


恩 ~ 這就是我...(恕刪)


樓上的意思是ASUS 的TURBO V 只能超2%~2.66G*102%=2.71G
這樣好像沒甚麼意思唷!!
我也很驚訝阿..
之前人家丟出來的數據..

好像第一頁的某位大大也有提到..

不過不知道有沒有改進..

P55其實就剩華碩微星比較有看頭..不知道為什麼技嘉這次沒有甚麼新的技術..
主機板三雄的策略就是不太一樣阿

華碩打品牌
微星打超頻
技嘉打兩倍銅

華碩那幾百相供電實際上效益高不高我是不知道,但我只知道一般CPU待機就是吃一相,應用程式多跑幾個頂多兩相,跑個遊戲效能全開也頂多五六相,要吃滿1x相的燒機看有沒有機會吧。

微星OC Giene硬體超頻我覺得對於攬得調校的玩家或是不知道怎麼超頻又想超頻的玩家比較有用吧,在還算穩定的系統效能下自動偵測可以超頻的時脈。但是對於世界級如F大、J大等等的超頻玩家意義就沒那麼大了,畢竟手動調校才能榨出最高效能。

技嘉兩倍銅我就真的不知道在搞啥小了。官網寫著: 2盎司純銅電路板設計能提供更有效益的散熱解決方案,更高效率地傳導分散主機板區域的熱源,如處理器區域熱源平均分散至整張主機板。散熱解決方案,這句話的意思可以解釋成 1. 幫助主機板本身散熱 2. 幫助CPU散熱。

1. 處理器區域的熱來源就是處理器,那溫度過高是主機板燒壞還是CPU燒壞? 我想CPU燒壞比較可能吧...我是還沒聽說CPU耐的住的高溫主機板耐不住的。所以這應該不成立。
2. 幫CPU散熱這也說不太過去,也從來沒聽過有人說: 這張主機板散熱很好! 所以我CPU風扇不用裝!

因此個人認為兩倍銅行銷的意涵大於實質的效用。
在目前商廠報價看來,跳水王微星的版子CP值最高,技嘉版子越做越貴(我想可能跟marketing的策略有關)快要追上華碩,而華碩價格大部分在其他家同規格之上,賣品牌來著。
主機板這種東西基本上我覺得很難做出差異化,畢竟核心晶片就那幾顆,其他就是layout跟用料,玩不出什麼把戲,才去變那些有的沒的。就像是有些玩家在板上叫說遊戲跑不動,通常別人都會建議換CPU、顯卡、加記憶體,很少聽過有人說: 喔 你這問題就是出在主機板不夠力,換張主板就行了 這樣的吧。
要是我推我都還是推別人微星的主板,因為他最便宜,而且硬要我解釋各家同晶片主板有什麼重大差異我也解釋不出來。
樓上的大大這麼說,意思是不是說今天選A牌、G牌、M牌 對超頻的效率上都沒差異囉!!
我到並不這麼認為,一張板的LAYOUT好壞,也決定了這張板穩不穩定,只是個人覺得這三大廠的品質大同小異!
重點是給使用者的附加價值是什麼!!
不管怎麼說
能對消費者帶來最大利益的就是好板子

今天msi的板子能夠為消費者額外帶來硬體的超頻方式
無疑地就是提供了更user friendly的超頻環境
也照顧到更多的專業玩家與超頻新手
這的確是其他兩家所缺乏的

我們該做的是 給予微星支持
並促進其他廠商良性競爭
最後受益的才會是最終消費者




CoCo63343 wrote:
主機板三雄的策略就是...(恕刪)


我不是用技嘉的板子 不過套用foundry Metal layer的理論
線寬越寬/Metal 越厚/Cu含量越多 阻抗就越低
阻抗低線體發熱就少....

是有理論可循的.
justinwu886 wrote:
不好意思,引起大家筆...(恕刪)


你的極限....是指空冷 水冷 還是LN2阿.......
LN2 才能夠抓到CPU的極限
每一顆CPU的體質都不一樣
是要去如何了解呢

P7P55D DELUXE + i7 860 4GHz
1.344V 跑完3D MARK VANTAGE P MODE



散熱器用THERMALRIGHT TRUE BLACK 120EX
用放的


每一篇文章都是分享, 若要當廣告, 請ALT + F4離開, 謝謝
jason515 wrote:
對於 -PS:ASU...(恕刪)

就事論事,所謂的硬體控制指的是透過一顆或多顆可程式化微處理器,在不需要經過CPU處理的狀況下完成某件工作。

同樣都是使用微處理器,你可以做成像是微星的作法,什麼都不用調整,輕輕按一下就搞定,連穩定性測試都不進行,相對的,速度就可以作到非常快,但缺點是穩定性無法得到保障,設定上也比較不具彈性,畫面表現上也比較不會那麼華麗。(先不論畫面是否華麗這是否為重點)

同樣的,你也可以設計成像華碩那樣,在經過軟體驅動後,才交由硬體去照你指定的方式進行微調,再搭配軟體設計的穩定性測試機制,使用上有較多的彈性,又可以確保自動超頻調出值的穩定性,但缺點就是容易被誤解成軟體控制,以及需要搭配作業系統才能驅動。

兩者基本上都有機會可以透過EC Firmware的更新來調整該處理器的運作方式,骨子裡是一樣的,只是看你怎麼去設計而已。

我比較好奇的是,有哪顆clockgen可以在CPU死當後還可以知道CPU已經掛了,知道該進行下一階段的自動微調動作...。
要有壓力才會有所成長...要經歷過苦痛才能感受到歡愉... 要有悲傷才會懂得快樂...要接受批評才會有所進步.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