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買主機板,都是看功能,價錢的落差並沒有非常的巨大。 但近幾年的主機板,同晶片下的價差可以從2000~20000這個極大的級距。 其中規格、等等的自然是價差的主因,但有一項我就不太明白了。
主機板的供電,從便宜的3+1相、到昂貴的8相、甚至12相供電,這到底有什麼用處?
電腦上最耗電的兩個組件,CPU (由Power -> 主機板 ->CPU)、顯示卡 (Power ->顯示卡);應該吃最重的是Power瓦數才對,為啥現在的主機板都要強調是幾相供電呢?
現在的CPU/GPU製造商都很精,多少效能就是多少錢,超頻頂多增加3~10%效能,完全比不上加一兩千塊直接升級上一階的產品,不像十幾年前超頻可以輕鬆榨出30~50%性能。
那超頻性能不顯著,搞很多相供電,這對使用者有啥用途?
How does a VRM Work: Phases, Doublers, Inductors, and Capacitors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