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陣子core i 第三代推出後
口袋裡的小朋友每個都嚷嚷者要出走
只是第二代處理器的表現已經讓小弟很滿意了,怎麼可以出了第三代之後就輕易的投降....
但具備最新技術的Z77 主機板總可以試一下吧

首先直接介紹主角
MSI Z77A-G43

這張的價格在所有市售的z77主機板中,價位算親民
雖然價格低,但該有的都有,不該有的....當然就沒有啦XD

外盒的背面,強調了這張主機板的賣點以及特色(不過通常我都沒在看)

配件除了說明書+驅動光碟+sata6g排線及後檔板外...也貼心的附上了前置面板接頭&內接usb延伸座
有了這延伸座,對於比較常拆裝主機板的人來說,可以有效的節省非常多的時間
以前將板子裝上機殼後,弟一件事就是翻主機板的說明書查詢開關及燈號的接腳定義,
有了這延伸座之後,不用再費心拿者手電筒在那邊看哪隻腳是幹啥用的
這樣的配件,在幾年前的MSI G41主機板中就看的到
第一次看到這配件只覺得 msi對於使用者真的很用心,過了幾年後在不同平台看到一樣的配件
這次的感覺就是貼心了(雖然舊的那組還在用)

現在的包裝幾乎都改成單獨置放主機板了

見到本體後一眼就看到這張主機板的特性(雖然pcie3.0目前用不到@@)

供電的部分另外加上了散熱片
滿滿的全固態電容+sfc電感 嗯....這就是傳說中的軍規級用料吧
(雖然我也從沒看過真正的軍規主機板上到底是用啥料)
但跟一般的主機板上的用料是真的不太一樣

支援前置usb3.0, DIMMX4 最大支援32G記憶體,還有滿滿的固態電容

在sata port上也貼心的提醒,如果裝的是ssd記得插在白色插頭上才可以跑sata 6g喔
內接usb接頭上面也貼心的印上usb三個大字(這樣還會接錯真的


老中青三代的介面都支援,家裡有老卡也不怕

8pin 的cpu供電

背面的亮點並不是防彎背板,而是這張主機板便宜歸便宜,固定散熱片的方式並不是傳統的尼龍卯丁,而是用螺絲作為固定散熱片的方式

用金屬螺絲固定散熱片當然也不會忘記加上塑膠墊圈做好隔離

背板接頭齊全,除了usb3.0只給兩個有點少之外也沒啥好挑的(阿z77就只給兩組usb3.0不然是要怎樣

外在美有了!! 內在美呢???
朋友~讓我們一起看下去
測試平台

CPU: INTEL I7-2600K
MB:MSI Z77A-G43
RAM: 金士頓 Hyper X BLUE DDR3 1600 8G X2
HDD:WD 500G SATA3
POWER:七盟 80+白牌 500w
UEFI BIOS

在BIOS首頁即可看到本機系統資訊以及目前系統溫度
BIOS有繁體中文介面,在超頻的設定上也設計得非常簡單

記憶體的時序顯示即調整功能也是有的

拍照拍了半天.......才發現按下F12就可以快速將BIOS畫面截圖並儲存

(需外接usb隨身碟,照片會儲存在usb隨身碟中)

從設定好BIOS到安裝完畢W7進入桌面(不包含安裝驅動),使用傳統硬碟大約需時10分鐘
用SSD的話應該會更快....

三兩下就把W7裝起來了....
測試的部分...由於Z77的測試版上已經很多了,小弟這邊就不做多測了
買了Z77就是要為了超頻....
搭配K系列的處理器到底該怎麼超頻呢????
這邊跟大家分享一下傻瓜超頻大法:
首先你要準備一顆K系列的處理器,也就是處理器名稱最後帶K字的...
比如說
2500K or 2600K or 2700K
3570K or 3770K 都可以
其次要準備一個散熱良好的散熱器 廠牌不拘,最好要有熱導管
最後就是本次介紹的Z77A-G43啦~~~~
記憶體的部分...如果對時序要求不太高建議買原生1600的記憶體
這次在測試的時候,雖然我用的是金士頓 Hyper X BLUE DDR3 1600 8G
但在BIOS中預設值是跑1333,還是必須用手動的方式調整為1600
(小弟猜想應該是因為記憶體顆粒並非原生1600導致)
反而是普通的1600記憶體在安裝上之後主機板就會自動抓到1600時脈
記憶體有超沒超跑分差很大,但實際使用起來真的沒啥感覺
這次就僅分享一下CPU的傻瓜超頻方式
進入BIOS之後....將滑鼠點選OC設定

將調整CPU倍頻比率調整為{45}
然後就可以儲存BIOS並離開直接進入W7了

為何要調整為45呢???那是因為今天我想要超4.5G

1155架構的外頻基本上是固定在100的,若要超頻只能從倍頻下手
原始2600K的倍頻是34,也就是3.4G
調到45之後就變成4.5G啦
有沒有這麼簡單???有沒有這麼傻瓜???
就是有.....
簡單到連我媽都會超頻了

當然...超頻後還是得做一些基本的穩定性測試才可以開始使用喔
免得重要資料做一半就忽然當機
那可是會抓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