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的用法叫做「轉移」 不叫備份
◎手機資料轉移後刪除 電腦中一份
◎手機資料轉移後刪除 外接硬碟一份
◎手機資料轉移後刪除 雲端一份 <- (樓主的用法)
只有一個儲存裝置中一份資料「無備份效果」
以手機來說的備份
◎手機一份 電腦中一份
◎手機一份 外接硬碟一份
◎手機一份 雲端一份
不同裝置 各有一份資料「有備份效果」
但手機容量有限 轉移的資料要有備份效果
◎手機資料轉移後刪除 電腦中一份 外接硬碟一份
◎手機資料轉移後刪除 電腦中一份 雲端一份 <- (以樓主狀況 建議這選項)
◎手機資料轉移後刪除 外接硬碟一份 雲端一份 <- (以樓主狀況 建議這選項)
◎手機資料轉移後刪除 第一顆外接硬碟一份 第二顆外接硬碟一份
資料還有其他位置各一份「有備份效果」
更多的備份效果
◎手機資料轉移後刪除 電腦中一份 第一顆外接硬碟一份 第二顆外接硬碟一份 雲端一份
資料多位置各一份「有備份效果」
------------------
通常伺服器本身會有容許值 壞個幾顆顆硬碟 資料都能拼出完整檔案
但也有意外狀況 例如打雷或失火 燒掉整櫃硬碟
才會列出一些免責條款
哪家雲端硬碟都一樣 連硬碟廠也一樣
希捷最多只是幫救看看 救不起來 保固最多換給你一顆空的良品硬碟
飛在天上的大X wrote:單獨存一個裝置 只是轉移 不是備份
雲、nas本來就不是多保險的東西
被搞人的不計其數,頂多就是多一個保存的手段而已
只放雲端 這就屬於單獨一個裝置
常見的備份就是手機轉移後刪除 電腦中一份 雲端一份
電腦掛掉 還有雲端一份
雲端掛掉 還有電腦一份
由於兩個屬於異地備份 要同時掛 有機率 但不高
通常會家用比較有機會同時掛掉
電腦一份 接在電腦上的硬碟一份 兩個裝置有備份
然後一個閃電打中你家電路系統 電腦與愛接硬碟一起帶走
要痛過的人 才會知道什麼是備份
沒痛過又不理解 多半只做轉移
轉到新外接硬碟 只是新外接硬碟常理要比舊的長命
但硬碟看運氣 有買來用一次就壞的機王硬碟 沒檢查又刪除舊硬碟資料 掰掰
再加上鏡像系統 也就是有另外一部一模一樣的伺服器 在不同地點 做一樣的動作
主用伺服器掛點 還有異地的鏡像伺服器可用
這建置價格非常高
要買兩台伺服器
要預備數十顆新硬碟 用來更換壞掉的硬碟
不同地點要同步運作 中間要牽的專線 用到國家公共用地 要給租金的
家用備份講簡單點
就是「買兩顆硬碟 放一樣的資料」
一般人要一次買兩顆硬碟做同步備份 大概就下不了手了
等到重要資料掛點 才會知道買兩顆硬碟備份 會比硬碟拿去救援中心救資料便宜
買的時候1GB十元
救的時候1GB千元 還不一定能救的完整
----------------------
除了基本買兩顆硬碟
要省備份的錢 要盡量簡化重要資料容量 節省備用空間
而不重要的資料 維持轉移就好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