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utomator能做什麼?》 每個人使用工作流程的目的不同、需求不同,所以創造出來的Workflow也不盡相同。譬如我們可以利用Automator來進行: ◎檔案和檔案夾的處理:快速更名、搬移複製檔案、製作替身、壓縮檔案、製作映像檔、燒錄光碟等等。 ◎音樂相關的處理:播放iTunes裡的音樂、下載網站音樂至iTunes、同步iPod等。 ◎影像處理:批次轉換影像格式、添加色彩描述資訊、旋轉、裁切、反轉、濾鏡、視訊拍照等。 ◎PDF:PDF浮水印製作、影像檔與PDF檔的轉換、從網路下載照片至iPhoto等。 ◎Mail與網路:收發EMail、寄送照片音樂檔、下載RSS連結、上傳檔案等。 ◎檔案夾外掛:Workflow能儲存為檔案夾外掛模組,附加檔案夾額外的功能。 |
Automator可以執行很多樣的工作流程,但是也有辦不到的狀況:
【Case I - 對於多重條件,無法自己作決定】
我們可以指定Otto做一些特定的工作流程,但是Otto不能辨別「如果...發生狀況1,就執行流程1;如果...發生狀況2,執行流程2;否則就執行流程3」這種多重條件。
【Case II - 迴圈(Loop)無法適用的情形】 什麼是迴圈?如果朋友們看過「櫻桃小丸子」,應該不難體會迴圈的精隨。每當小丸子和爺爺面臨無法自拔的窘境時,就會出現一道無盡深淵的迴圈轉阿轉...同樣地,每當看到Mac彩球不停旋轉時,腦後也有一道無奈的迴圈開始轉阿轉... ![]() 由於Workflow傳遞資料的方向是單向、直線式的,我們可以在Workflow的最後放置一個迴圈動作,告訴Otto回到第一個步驟執行流程,這是迴圈的最主要的功能,但是也面臨了一種窘境是: 如果我們要將1000個大型圖檔進行合成濾鏡呢? Otto的邏輯是:「同時開啟」這1000個檔案 > 「同時處理」這1000個檔案 > 「同時儲存」這1000個檔案 ==>重複這個流程,直到我們選擇停止... ![]() 幸運地,現在我們能在http://automator.us/下載免費Action:Dispense Items Incrementally回來安裝,安裝方法請參考樓下的文章,有了這項指令的工作流程就能一次處理一個檔案,直到所有檔案處理完畢。 | (圖1)![]() |
《Action - 輸入與輸出》 觀察Action的描述視窗(圖2),裡頭記載了「輸入」與「輸出」的訊息,告訴我們Action可以接受什麼樣類型的資料。在設計工作流程時,養成讓「動作1的輸出類型=動作2的輸入類型」的好習慣,可以降低工作流程出錯的機率。 有時候無法避免時,也不必擔心,Automator遇到不同類型的資料進行輸入輸出時(如圖3),會自行將資料轉換成相同類型,如果無法轉換則顯示錯誤訊息。 (圖3) ![]() | (圖2) ![]() |
《Automator 與簡易個人檔案管理》
早期我在使用Windows時,常見許多檔案管理者喜歡將檔案資料建立成盤根錯節的樹狀結構,分類清楚。偏偏糊塗我對於這種層層相接的樹狀結構相當感冒,原因在於「過長的檔案路徑」以及「不怎麼聰明的搜尋功能」,常常讓我找檔案像在挖土一樣,終於挖到檔案時,發覺離目的地檔案夾太遠、甚至零星散佈,於是只好借助「剪下」功能,另開新視窗作「貼上」的動作。最後,開再多的視窗做剪下、貼上、搬移、複製檔案都覺得不夠用,於是為了安撫不平的心情,只能安慰自己說:「螢幕太小,換大一點的螢幕應該就會改善吧...」(陷入無止盡的敗家迴圈...)
因此,我在歸類檔案時,養成不將檔案置放離磁碟根目錄太遠(小於三、四層檔案夾)的習慣,方便我點選、移動檔案,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發現:咦?怎麼第二/三層的資料夾越來越多、越來越多...最後,視窗捲軸小妹也拯救不了被掩埋的檔案。
現在,切換至Mac後,Mac OSX簡鍊的檔案架構,搭配實用指數滿分的標籤、即時搜尋即時顯示的Spotlight、四種瀏覽方式等,檔案管理的問題迎刃而解,對於我這個懶人實在是福音。
首先,我們依據Mac OSX的檔案結構,將輸入電腦的檔案進行簡單幾個動作:
☉「文件、音樂、圖形檔、電影檔、工具程式」分類
☉第二層檔案夾:
文件(DOC/TXT/PPT/PDF/...)、音樂/影片(交由iTunes/iMove管理)、圖檔(JPG/PNG/GIF/...)...等。
☉加上標籤/Spotlight註解:
對於具有特殊性、重要性的檔案加上標籤以顏色區別,每個檔案補進spotlight註解,關鍵字可以是第二層檔案夾名、檔案內容、分類依據等等;配合點擊搜尋列(Cmd⌘-F)輸入關鍵字,Finder視窗馬上會把所有符合關鍵字的檔案列出來,再搭配改變顯示方式:圖示(Cmd⌘-1)/列表(Cmd⌘-2)/欄位(Cmd⌘-3)/Cover Flow(Cmd⌘-4),讓檔案的管理頓時變得相當容易。
☉製作替身(Cmd⌘-L):
Mac OSX底下的替身也是另一個有用的功能, 它的優勢在於體積小、幾乎不佔空間;無論放在哪個資料夾下、或是更動替身/原始檔名稱都能正確開啟原始檔案;甚至也可以將替身存在隨身碟中,在外藉由網路連結到原始檔案。
同時利用接下來介紹三個常用的工作流程來幫助我們,這些流程可以儲存成.app格式,拖拉至Finder工具列/側邊欄成為快速按鈕。
![[認識]Leopard的 Automator - 實戰篇](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805/mobile01-810b93060dd0221810c22c65549989d1.jpg)
《設定標籤與Spotlight註解》
☉標籤【右鍵點選任一檔案/夾 > 標籤】與
☉Spotlight註解【右鍵點選任一檔案/夾 > 簡介(Cmd⌘-i) 】/【Finder 視窗工具列 > 動作⚙選單 > 簡介(Cmd⌘-i)】
在Mac OSX檔案管理中被譽為最有用的功能之一,原因在於我們可以利用「標籤」功能,賦予檔案視覺上的區分,更甚者,它是Mac系統裡唯一具備能讓群組檔案依照字母順序排序的方法!使用「Spotlight」註解,給予檔案更多關鍵字,再搭配Mac OSX即時顯示的搜尋視窗(Finder視窗下,Cmd⌘-F / Cmd⌘-Space / Alt-Cmd⌘-Space)使用關鍵字搜尋,幫助我們跳脫傳統檔案系統的窠臼,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進行檔案管理。如果硬是要作一個比喻,就...想像我們現在正在使用Gmail郵件標籤分類、搜尋的功能吧!
在面對成群未分類的檔案時,一個檔案一個檔案修改標籤、註解是個不聰明的方式。
因此我們得想辦法利用Automator的指令,將「取得檔案 > 加入標籤 > 更改Spotlight註解」流程自動化:
1.) 新增新的Workflow(Cmd-N) > 起始點(Start Point) > 我的Mac > 在工作流程執行時,使用在Finder裡選擇的檔案和檔案夾 >取得所選Finder項目:
otto會傳遞我們點選的檔案/夾給下一個Action使用。
2.)新增為Finder項目加上標籤:
預設值是沒有點選任一種顏色(打叉╳符號),如果我們想預設黃色標籤,就點選黃色,otto將會使用黃色為預設值套用在上一個Action傳下來的檔案/夾,然後輸出帶有黃色標籤的檔案/夾;如果我們希望執行Workflow時讓我們選擇顏色,那麼請在這項Action裡點選「選項」> 勾選「工作流程執行時顯示此動作」,如此一來,otto執行時會顯示提示視窗,讓我們點選標籤顏色。
3.) 新增設定Finder項目的Spotlight註解:
這個Action視窗裡頭有段「新增 Spotlight 註解」的灰色文字為預設值,此處我們可以不更動或是輸入任意的文字當作預設值。接著確認勾選「附加現有註解」,並在「選項」一欄勾選「工作流程執行時顯示此動作」,讓otto執行Workflow時,顯示提示視窗,讓我們輸入註解。
(圖5)
《特定類型檔案的批次命名》
在檔案管理時,我們常會有機會面臨將一堆特定類型檔案作重新命名的狀況,Automator也能將這個流程「取得(特定類型)檔案 > 命名」實現:
1.) 新增新的Workflow(Cmd-N) > 起始點(Start Point) > 我的Mac > 在我的工作流程執行時要求檔案和檔案夾 >要求Finder項目:
在「提示:」輸入「請選擇檔案夾,Otto將重新命名底下檔案:」,類型選擇「檔案夾」,在這個例子裡我們不允許複選,確保一次只處理一個檔案夾。
2.) 取得檔案夾內容:
新增這個動作的同時,Automator應該會跳出一個警告視窗問我們是否用備份檔來處理,請選擇「不要加入」,不使用備份檔。(圖6)
3.) 過濾Finder項目:
我們增加這一項動作,設定「檔案類型」「是」「JPEG影像檔」,並勾選「工作流程執行時顯示此動作」,讓Otto過濾出JPEG檔、把JPEG檔傳給下一個動作。
4.) 排序Finder項目:
預防Otto在取得檔案夾內資料後,不依照名稱順序排列,因此我們加入這個動作,讓檔案能先依照檔案名稱排序,再傳遞給下一個動作。
5.) 重新命名Finder項目:
這裡有好幾項設定值,可以依照自己需求設定,或者打開「選項」> 勾選「工作流程執行時顯示動作」,在Workflow執行後就會跳出視窗讓我們設定命名規則。
Tips:
☉命名原則:在Mac OSX裡:`(Tab鍵上方),^(Shift-6),_,-,空格,短/長dash,逗點,分號,!,?,',",(,),[,],{,},@,*,/,&,#,%,+,<,=,>,|,~,$分別依照此順序排列,再來是「數字」、「英文字母」、 µ(Opt-M),π(Opt-P),Ω(Opt-Z),(Shift-Opt-K)。
☉空格:空格在排列順序裡頭大於字母,所以我們可以在命名「檔案夾」時,前方先置一個空格,接著書入檔名,就可以在名稱排序時將檔案夾移至最上方,緊接著是依照字母順序排列的檔案。
☉補零:在Windows或者較早以前的作業系統裡,當「1.jpg、2.jpg、3.jpg」與「11,jpg、21.jpg、31.jpg」在同一個檔案夾裡時,排列順序會變成「1.jpg、11.jpg、2.jpg、21.jpg、3.jpg、31.jpg」,所以早期為了正確的檔案排列順序,我們通常會在檔案前方補上「前導零」,如:「1.jpg 」>「01.jpg」或者「001.jpg」...。現在在OS X底下,這個情況已經改善,檔案系統已經能夠自動排序為「1.jpg、2.jpg、3.jpg、11.jpg、21.jpg、31.jpg」。
(圖7)
《設定檔案夾顯示方式(Cmd⌘-J)》
在瀏覽Finder視窗時,我們可能會需要將圖片檔案夾以圖形或Cover Flow(請搭配服用Finder視窗最大化)的方式預覽,文件以及下載項目以列表或欄位的方式預覽,「選取檔案夾 > 打開顯示方式選項(Cmd⌘-J)」,進行設定,現在我們也可以利用Automator來執行這項工作流程,好處是Otto可以將設定套用至子檔案夾。
1.) 取得所選Finder項目
2.) 設定檔案夾顯示方式:設定四種預覽方式,如圖。在「圖像」和「列表」顯示的設定裡,讓「標籤、註解、種類、大小」出現,前三者的排序功能對於檔案管理以及瀏覽很有實質幫助。
《其他範例》
《Email照片縮圖》
對於一些影像處理工作者,有時會需要將照片的縮圖寄發給客戶,我們會從「iPhoto選取照片 > 製作縮圖 > 在Mail裡新增郵件」此時這個工作流程就派上用場囉。
1.) 要求照片:
如果iPhoto Library裡的照片只是替身檔,那麼這個工作流程會出錯,此時請替換這個Action為「取得/要求Finder項目/取得指定的Finder項目」。
2.) 製作縮覽圖影像:
會在iPhoto裡產生縮圖檔,並傳遞縮圖檔給下一個步驟。
*3.) 搬移Finder項目:
這個指令是預防在第二個動作產生的縮圖檔遺留在iPhoto裡頭,因此我們設定這個動作將縮圖檔移至桌面。
*這裡有個限制:如果這個動作的路徑設定為「桌面」,那麼第一步動作要選擇的圖檔「一定不能」放在桌面上,建議另開資料夾存放。
4.) 新增Mail郵件:
這個動作會打開Mail,新增一封郵件,並且把縮圖檔加入附件。
(圖12)
《特定檔案分類》
關於分類特定檔案的方法,我是這麼做:建立分類檔案的工作流程(分類JPG/PNG/GIF) > 儲存各個工作流程為(~/圖片)檔案夾外掛 > 拖曳未分類的檔案至~/圖片 > Otto會自動將檔案分類至JPG/PNG/GIF檔案夾中。
「~/圖片檔案夾下 > 取得JPEG檔案 > 搬移JPEG檔至~/圖片/JPG」
1.) 變數 > 「所在位置」點選「圖片」,拖曳工作流程視窗:
我們使用變數值「圖片」,來告訴Otto要使用「圖片」這個檔案夾,接著開啟Automator下方的工作流程變數列表,把「圖片」拖曳至工作流程視窗中,會看到「取得變數的數值」這個Action出現。
2.) 取得檔案夾內容
這裡不勾選「重複每一個找到的子檔案夾」,確保Otto只搜尋~/圖片檔案夾的第一層檔案。
3.) 過濾Finder項目:
設定「檔案類型」「是」「JPEG影像檔」,讓Otto把jpeg檔傳遞給下一個動作。
4.) 搬移Finder項目:
路徑設定「~/圖片/JPG」,讓Otto把jpeg檔搬移至JPG檔案夾內。
5.) 檔名:Move JPG,儲存成「圖片」檔案夾動作。
重複這五個步驟,分別設計分類PNG/GIF/...的工作流程。
最後,祝朋友們使用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