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轉貼]《商業週刊》:蘋果iWork背後的東西

這篇文章是在 商業週刊 蘋果iWork
出處據說在 賽迪網
但該網站沒有看到該篇文章,因此貼 TOM科技 內容

沒有找到英文原文
考慮到簡體與繁體的辨認問題
轉貼在下面
給各位參考一下

-------------------------粗鄙分隔線-----------------------

8月10日《商業週刊》文章指出,微軟公司的Office軟件仍然領導著市場,但是蘋果公司的新軟件也許預示著這兩家巨頭背後那本不牢靠的聯合關係將發生結構性變化.

  蘋果與微軟之間的關係最近趨緊已經不爭的事實.兩家巨頭之間的關係一直都不是很好.

  長期以來,蘋果與微軟一直保持著一種類似於冷戰的競爭關係,雙方一直在爭奪個人電腦用戶. 微軟贏得了更多用戶們的頭腦和錢財,而蘋果只贏得了用戶們的心,但是那是不夠的.

  雙方之間的競爭在1997年以一種和平的方式結束.微軟公司購買了價值1.5億美元的蘋果股票. 蘋果將IE作為其默認網絡瀏覽器.雙方在專利糾紛上達成和解.

  當時,喬布斯剛剛作為公司首席執行官發起反擊. 他說,重要的合作關係讓蘋果得到重生,其中最重要的是與微軟之間的合作關係.他說,拯救蘋果就必須堅持欲取先予的策略. 這是比較有爭議的,但是也是必要的.

  微軟公司為Mac開發的所有軟件中,生存時間最長的就是Office.雙方達成合作關係十年之後,為Mac開發的Office軟件仍是最暢銷的非蘋果產Mac軟件.

  所以,當蘋果公司在8月7日宣佈推出自己的辦公生產力軟件iWork'08時,這個消息讓業界人士感到非常意外.iWork的售價為79美元,其中包括一款類似於微軟Excel的電子表格應用軟件Numbers,但是它與所有為Mac開發的產品一樣,比Excel更容易使用一些.

  以前,iWork中只包括一款類似於微軟Word的應用軟件Pages和一款類似於PowerPoint、但是比PowerPoint好得多的顯示軟件Keynote. 增加了Numbers之後,整套軟件就更加齊全了.

  蘋果公司宣佈的消息自然引起了微軟Mac業務部主管Craig Eisler的注意,他在8月2日宣佈微軟將把下一版Office for The Mac的發布時間推遲到2008年1月份.這已經是第二次推遲它的發布時間了. 蘋果在2005年從使用IBM和飛斯卡爾半導體公司的芯片轉到使用英特爾公司的芯片顯然造成了產品的推遲發佈,後來微軟改變Office文件使用的文件格式又造成了一次產品推遲發佈.

  因此,從本週起,蘋果公司就擁有了自己的辦公軟件,它與微軟Office並不矛盾,而售價只有Office起步價149美元的一半.

  這很容易讓人想到微軟公司也許在Mac業務上遇到了困難.雖然現在還沒有構成什麼問題,但是它總有一天會的. 到目前為止,微軟公司的Office品牌仍是最強大的基本商用軟件.

  事情是否永遠是那樣呢? Google公司首席執行官施密特與特別顧問戈爾一樣,都是蘋果公司董事. 蘋果與Google之間還存在著更深層次的關係.

  Google推出的基於網絡的辦公應用軟件Google Docs和Spreadsheets都是免費的、易於使用的,而且與Word和Excel兼容.它們也可以在Mac上使用. 只要具備了快速網絡連接和瀏覽器就可以使用它們.

  除了Google之外,其他許多公司也在開發基於網絡的辦公應用軟件比如ThinkFree和Zoho,它們與Google Docs和Spreadsheets一樣,也都可以在Mac上運行.

  微軟公司是否會因此而煩惱? 肯定不會.我詢問了NPD Group分析師Chris Swenson的意見. 如果有影響的話,Google、Zoho和ThinkFree會對Office for the Mac的銷售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沒有,一點都沒有. 微軟公司的Office for the Mac軟件佔據了91%左右的市場份額,排在第二位的是蘋果的iWork,只佔有9%的市場份額.

  你可能會認為Mac用戶可能會對微軟公司的產品有牴觸.是的,確實存在一定的牴觸. 喬布斯在8月7日說,蘋果公司之前一共售出了180萬份先前版本的iWork. 當你知道蘋果公司在2006財年一共售出了530萬台Mac電腦,而且在2007財年的前三個財季已經售出490萬台Mac電腦之後就會明白這個數據是比較公正的.

  那麼那些剛剛購買了Mac電腦的消費者在走出商店之前首先購買了什麼呢? 他們購買了價格為149美元的學生版Office for the Mac,這個版本的軟件可以安裝在3台電腦上.

  那麼蘋果為什麼要為iWork而煩惱呢? 在為用戶們提供更多選擇之外,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蘋果公司目前在Mac電腦上的核心營銷目標是兩類人:現有的Mac電腦用戶和可能從Windows轉到 Mac的新用戶. 從Windows轉過來的新用戶並不熟悉Mac,他們也許是電腦新手或者對微軟Office有一定認識的電腦專家,也許還需要使用Office.因此 iWork就可以為用戶們提供他們所需的那些Office功能.

  iWork對iLife進行了補充,後者也在8月7日進行了升級,它就像iPhoto、iMovie和Garageband一樣也是消費級應用軟件. 因此在iWork和iLife之間,蘋果公司可以說它已經擁有了一整套辦公應用軟件,可以保證那些從Windows轉過來的用戶在不需要Windows的情況下也可以做他們想做的任何事.

  你也許還要問為什麼微軟要費那麼大勁去開發Office for the Mac? 因為它是可以盈利的.實際上,所有的Mac用戶都曾經購買過Office軟件. 假設所有的用戶都購買的是價格為149美元的學生版Office for the Mac,那麼2006年這項業務的銷售額就在8億美元左右,加入今年的返校銷售旺季業績不錯的話,今年的銷售額就可能達到10億美元.

  然而,微軟公司一直在減少它對Mac軟件的投資.

  Windows Media Player for the Mac已經被Telestream公司的Flip 4 Mac所取代,後者可以利用蘋果公司的QuickTime來播放Windows Media文件. 微軟公司的IE瀏覽器也被Safari、火狐和Opera取代.

  還有些什麼呢? Microsoft Messenger,但是大部分Mac用戶寧願使用iChat或者AdiumX,iChat和AdiumX均支持多種即時通訊軟件,包括美國在線的Messenger、GoogleTalk以及微軟公司自己的即時通訊軟件.

  但是蘋果仍然需要微軟公司,特別是在Mac上運行Office. 沒有Office,Mac電腦在商業用戶中的銷售將變得很難,因為客戶們擔心與他們那些使用PC電腦的廠商、客戶之間會出現兼容性的問題.而當微軟開始使用新的基於XML的格式之後,問題就會變得更加嚴重.

  那麼為什麼在使用它的用戶數量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微軟要減少對Mac軟件的投資呢? Mac電腦的銷售量增長速度超過了PC業界其他電腦的銷售量增長速度.那麼請告訴我在經營戰略的教科書中什麼地方說過當一個市場開始成長時就是離開它的好時機?

----------------------粗鄙分隔線---------------------------

不得不承認的是------最後那段看不懂。
什麼叫做『那麼請告訴我在經營戰略的教科書中什麼地方說過當一個市場開始成長時就是離開它的好時機?』
有沒有誰可以解說一下?
2007-08-22 12:03 發佈
我想她的意思是{人多的地方不要去}(藍海策略)之類的
跟做股票一樣'''當市場已經紅通通時'''也就沒有非進去不可的理由
反過來說'當大家還沒看到市場時進入'當然你才有可能當真的老大
另闢站場比起再奮力廝殺好的多'減少很多無謂犧牲

當泡麵市場趨近飽和時'廠商除了推出新口味的泡麵還是泡麵'
而新泡麵的生命週期不會比舊的統一肉燥麵'味王黃色的原汁牛肉麵長

wolf1026 wrote:
我想她的意思是{人多...(恕刪)

應該不是這個意思,你說的在股市方面是說得通的。

但是這裡是單一市場(汎指apple而言),作者說的是為什麼蘋果的市佔率開始提升,照道理微軟應該要加強支援,卻反過頭來延遲,這在市場經濟來說是說不過去的。

而微軟考慮的是既然你蘋果已經有了自己的辦公室軟體,我們站在競爭者來說,當然要延遲,一方面保護自己PC霸主的地位,一方面有牽制的作用。

如果微軟真要維持的話,應該是加速office的開發,並且讓功能繼續保持超越iWork,這樣一來不但可以持續獲利,對自身的地位也維持不變,這應該是作者的原意。

所以在大集團的眼中想法是和一般平民者百姓著眼點是有所不同,儘管有時是錯誤的決策。
我的配備: Mac 10+, iPod 10+, iPhone 6+, iPad 5... 周邊有點多。
所以說,原文的標點符號沒有做好。
應該是----

那麼,請告訴我在經營戰略的教科書中,什麼地方說過『當一個市場開始成長時,就是離開它的好時機』?

----------

如果這樣標,我就可以看得懂了。

我倒是覺得可能性有二

1. 或許微軟公司是認為這個市場原本是『獨占市場』。
獲利儘管不算『可觀』,但穩定。
但蘋果推出可平分秋色的產品之後,就變成『競爭市場』。
獲利不再可觀,甚至會蝕本。
所以,乾脆退出。
-------但我認為這不符合該公司的一貫品行。

2. 或許該公司認為蘋果的產品有特色,但遠遠不構成威脅。
只是對消費者頗有『吸引力』。
乾脆因勢利導,延遲推出新產品,讓消費者好好對蘋果『失望』一番。
這樣,對於維持該公司的獨占地位與制高點,頗有益處。
更何況分薄蘋果的研發重心與資源,也是一向利多。
--------個人覺得這樣很有可能
我想對微軟來說,這是一個兩難局面......Mac的市場佔有率上升,(理論上)使用Windows的人就會減少,而如果Mac版本的Office和Windows版本Office的功能不相上下的話,則有可能加速用戶轉投Mac而放棄Windows......所以我想微軟唯有放生iWork08來保護自己的根本吧.......
上面提出見解的邏輯是:

MS Office於mac作業系統支援的程度, 對Apple電腦銷售成長有加分的效果-->也就是對Mac 作業系統有加分的效果. Mac OS銷售加分, 在總體電腦市場成長不足的情況下, 就是對MS Windows系統銷售減分--> 因此MS Office應減少對Mac的支援動力


但以上仍有變數是, 在電腦市場大環境的變遷中, 雙方於市場上的動作產生各種加分減分效果當中, 兩家公司是力求對其本身有利益最大化的效果, 一切仍然有很多變數, 就像兩家公司都下棋, 誰下錯了, 就是銷售下降, 但兩家公司其實還是各有其他王牌, 例如:Game或音樂等領域, 只是兩家公司都希望在各領域當中慢慢整合, 最後達到一統天下, 因此每一步都很小心

我的感覺是應該讓微軟的辦公室陷入Mac更深一點, 再走 iwork這一步, 現在有點打草驚蛇的效應出現, 但也許蘋果公司的策略專家或許認為, 現在微軟已經陷的夠深了, 應該是iwork出手的時機

最後定奪勝負的還是末端消費者的動向
嘗試翻譯一下最後一段,原文多了一小段,所以順便翻完。
So why would Microsoft reduce its exposure to the Mac when the number of people using it is growing? Mac sales growth is ahead of the rest of the PC industry. So tell me where in the textbooks of business strategy does it say that the time to walk away from the market is when it's beginning to grow? If Microsoft is so passionate about the Mac, why is the Mac Business Unit down to producing one flagship application and a few others? That sounds to me like a great opportunity for Google. Perhaps the Cold War never really ended.

翻譯:
那麼為什麼在使用它的用戶數量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微軟要減少對Mac軟件的投資呢? Mac電腦的銷售量增長速度超過了PC業界其他電腦的銷售量增長速度.那麼請告訴我,有哪一本經營戰略的教科書說:「當一個市場開始成長時,就是離開它的好時機?」如果微軟對Mac的合作仍充滿熱情,為什麼微軟Mac業務部要延遲旗艦級的軟體(Office for Mac)跟一些軟體的開發?我覺得這對Google是個很好的機會,也許Mac跟微軟的冷戰從未真正結束。
Office for Mac 的Mac BU 跟Windows System 的BG 應該是在不同的單位管轄下,應該沒有一個BU Head 想要莫名其妙的晚出貨,來犧牲掉自己的營收跟獲利吧,然後可能把市場讓給iWork或是認為可以助長Windows Vista的出貨 。

何況,Windows Vista+Office 2007隨機板一套賣多少?Office for Mac +Bootcamp 用的Windows Vista for Mac也不差。何必晚出Office for Mac來反而單單讓iWork有機會竄出頭?

印象裡,好像ms從來也沒曾經提早發佈產品出貨時間,向來都是延後而已。延後既然是常態,何必認為ms產品延後有何戰術或是戰略的動機,甚至說要離開Mac平台?

ms真要耍戰略還是產品定價策略,Office for Mac 一套降價賣到us$250美金,然後找兩家vm軟體公司,特別價bundle兩家產品跟Vista一起賣,管他使用者要用什麼平台,通通就是離不開ms。

在這個情況如果產生了,蘋果的市佔率一直上升,個人覺得蘋果第一步會把iLife+iWork推上PC市場賣,然後下一步是將iLife+iWork+OSX 包裹推出for Apple版零賣,然後Mac電腦也改可以選擇Vista 系統。

定價策略定的好,Mac+ilife+OSX+iWork還會是最便宜的選擇,賺硬體錢;其次是Mac+Vista(default)的產品(價格與前者相當,還是賺硬體錢);最後是ilife+iWork+OSX for non-Mac平台,價格定在蘋果電腦硬體均價(~us$1400)毛利率30%的us$~420之上。

如此可以最大化蘋果的消費族群,把營收跟獲利撐到最大,也不用擔心,電腦硬體銷售被non-apple版的軟體給侵蝕掉。

不過不過,iLife+iWork+OSX for non-Mac一推到市場,就是直接跟MS對幹起來了,朋友再次變成敵人,價格戰一開啟,就要看誰的口袋深,誰的後台硬了。
-- Using Numb3rs, we can solve the biggest mysteries we know
Apple在2007年前三季就已經賣出490萬台Mac。依照過去的記錄,Microsoft Office應該預估有8億至10億的銷售。為什麼Microsoft生產線要漸漸淡出這個(Apple)看似肥沃的大餅呢?

Microsoft Office已經是成熟的產品,除非今天在硬體上面有很大的改變,例如Surface,以其它方式操做。對一般用戶,Office已經可以包含所有他們需要的功能。iWork挾帶著更低價更多功能(Numbers)的優勢大舉入侵原本被Office獨霸的市場(91%),實在看不出Office還有什麼理由可以在Mac這個市場生存下去。拿iWork '08跟Office 2007來比較,一套iWork售價79美金,最低級的Office 2007 for Home & Student就要149美金。試問消費者您要買那一套?過去Office靠著使用者人數來當靠山,不過今天iWork的相容性提升,這使的更多人可以放心的在家使用iWork也不會擔心明天文件帶到公司去就不能用。

不過別忘了Google這個搜尋引擎巨人,它擁有豐富的資金跟技術可以跟兩家公司對抗。最重要的是它免費,這又更誘人了。雖然現在還不至於危汲到任何一家公司,不過這是遲早的事,而且應該非常快。

我想Microsoft應該預見這個情況,在Office已經處於成熟階段,再下來也只有往下坡的可能,這就是產品週期,沒辦法避免。成功的產品就是延長其成熟階段然後穩定的獲利。不過看到後面來勢兇兇的Apple和Google,Microsoft也要另做打算。

以上不足以解釋全部,畢竟大企業裡有多少專業分析師跟精算師在提供它們資料。不過Apple的人性化跟Google的免費策略真的給Microsoft帶來麻煩。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