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iCloud可以算是目前世界上最落後的雲端技術嗎?

對一個在兩年前剛購入iPhone,站在店面門口藉MobileMe帳號登入,所有長年整理齊全的通訊錄瞬間浮現在手機裡而感到震撼驚奇的我,持續使用Mac搭配MobileMe、呼朋喚友一起用Google文件來線上制定出遊行程,至iCloud取代MobileMe並大吹雲端功能廣告的今日,有些想法不吐不快。

小弟認為Apple此次主推的iCloud,是最雲端的雲端。

前年跟幾個朋友討論這個最新的應用時,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反應。一種朋友是對於資料同步的需求很低,容易將這流程比作丟檔案,自己來mail給自己不是一樣?所以難以產生共鳴與期望;一種則是很快就察覺它背後的自動化手法(我們當時喻為幫你做事的自動化工廠),檔案應該都有對應的軟體與位置,將有可能改變電腦使用習慣,並深覺這是最人性化的應用邏輯。

後來iPhone與Android手機蔚為流行,因應裝置的儲存容量先天的限制,裝置卻隨技術進步而強大,大家都希望能隨時隨地處理事務,網路硬碟一如樓主提到的Dropbox,以免費之姿迅速竄紅。在這之時,因為小弟購買MobileMe的帳號內即含iDisk服務,立刻提供不同於同步資料的另一種驚奇:隨身碟從此不再攜帶。然而小弟認為所有網路硬碟的問題都卡在頻寬的限制,它不可能完整同步整台裝置與電腦,總得需要人手操作,做最關鍵性的動作:「將檔案上載」或者「將檔案放置在指定的檔案夾」。

這兩種動作是我們最最習慣也最最能接受的邏輯,在雲端應用還沒完全發展齊全之前。

小弟有意將兩者區別,因為網路硬碟與隨身碟其實並無不同,只差在儲存的路徑改變。雖然MobieMe時期,最有存在感的就是iDisk。它幫助我每天在公司與家中兩地工作時,應付過很多次的突發狀況;也讓我擁有一個所有必備、元素檔案的最佳存放空間,當時真是天哪太神奇了的感覺。直到幾次因為過於信賴,忘記將重要檔案置於雲端入口資料夾,等於全然喪失關鍵鑰匙,雜事驚恐中,才突然意識到它的自動化其實真的只做一半,而且是無能為力、最重要的一半。

iCloud取消了我覺得非常可惜的iDisk功能,畢竟它才能存取所有不同類型的檔案,形式開放而自由,架構明朗而自主。但是它的確不算是完整的雲端應用。完整的雲端應用應該就像是iCloud主推的It just works,一次設定過後,不需手動,自動化的背景執行抓取與下放,無感同步。

這時候問題來了,在整個網路結構(或人對應用的認知)改變之前,我們期望能夠了解自己的選擇,什麼東西我要丟,丟去哪,什麼時候丟,又什麼要刪除。某個角度來說,我認為Google的雲端做了很漂亮的先決架構:「若要使用,登入而開啟創作工具。」記得那陣子跟朋友們玩雲端文件,統計來自四面八方的夥伴數十種登山裝備狀況,非常方便而實用的介面經驗,大家印象深刻。它的存取的幾個限制:網頁。檔案:主流附檔,依下游電腦端的軟體來操作;而上游提供Windows友善而廣用的Doc、PDF、ppt、Excel等,剛好都是常用的東西。它的用法等於銜接舊有習慣,凸顯後一步推出的iCloud幾個問題:

1.基本上提供的服務不只有icloud.com上那五樣,最關鍵的雲端串流都在iOS5的設定裡,而且已經包含了你在手持裝置與電腦之間可以串流的全部可用項目。哪天到了頻寬有進一步的突破發展,音樂不用限制在mp3這種驚悚的失真規格,也可期待與其影片、應用程式主檔三者皆可串流成功,雲端的範圍更為擴大了。但Apple就是有種龜毛的遊戲規則,我們常使用的文件類檔案,被侷限在iWork app裡,卻不開放電腦對電腦這個管道。

2.串流的形式到底要透明化到什麼程度,又到底要自動化到什麼程度?或許我在iPhone上的通訊錄能與電腦有兩種版本的差別,除了差異同步來解決問題外,因為太過自動而產生鏡像備份,有時候隱私的問題會被凸顯。像是這次Photo Stream在電腦與iOS5上皆產生了「照片串流相簿」的形式,卻又不可刪減檔案。我認為太透明又太自動化。

3.在上述的同步類型檔案外,程式千萬種,Apple取消iDisk支援的心意似乎明顯已決:「我就是單純提供雲端串流服務。」在這個過渡的時代,沒找到可以真正自動化的網路硬碟模式前,實用性大大降低。如果這時文件檔案不是限制需要購買iWork App的話,至少可以一解文字工作者之愁(畢竟iWork很好用,但還是有其價格與介面習慣的門檻,或許我們也可以選擇其它App來進行編輯)。

這次iCloud太過明顯就是侷促在iOS5,以其為輻射中心點,向外應用,所以應用砍半。在此之前,小弟會繼續使用iDisk到明年六月MobileMe合約終止來解決問題。在此之中,我仍完全認為,它的本質無誤,特別是Apple系統間那種深入的結合串流,檔案的直接對應,介面的局部統一,自動化的功能又加成,iCloud還算表現的恰如其分,即便一如Apple過往總是封閉式系統在賣,限制過多,但Google或Windows上如何功能再者同等,總得上下載或開啟瀏覽器來觸發,又過於複雜的層級設定,尚難追上其流暢感。Apple一向把使用者當做笨蛋來幫忙,事情避不了有好有壞。
iCloud技術為的是把原本apple的使用者黏得更緊密,而非為跨平台的便利性。

當我在iPhone新增一筆聯絡人,立刻我所有的裝置,包括iMac、MacBook、iPad等,就完全同步了該聯絡人資訊,當我在MacBook起始一個Pages檔案,可以接著在iPad完成,iPhone拍攝的照片,直接串流到iMac上供我編輯KeyNote,到了要簡報時,又可以從iPhone或iPad接投影機輸出,連筆電都不用帶。

像這樣的『i』生活,綜合工作上、休閒上的便利,真的是把使用者綁得死死的,極高的黏著度讓使用者很難再回到PC陣營。雖然以前一台好用的筆電也可以做到這些,但是綜合維修、備份的額外時間,還有那種一同步就擔心不相容的問題,在iCloud上面真的做到「不需要按任何按鍵」就幫你同步得好好的。

所以當PC或者android使用者,很適應自己目前的工具狀態,偶爾調校調校,熟練技術,其實一點也不需要跨入apple的世界,apple為了確保使用品質,連自己的舊Power PC哪怕還跑得很順,都不支援了,又怎會為PC使用者的跨平台去設想呢?

因為最好就是都用apple就沒有相容問題呵~

總結iCloud技術,適合擁有至少2個以上apple裝置的使用者,裝置越多更看得出妙用。要不要被這種便利綁住端看使用者自己囉。
我對教Mac新使用者的經驗顯示
最快上手有兩種人
一、電腦高手,對資訊科技很有sense的人
二、完全不懂,老人家或小朋友常常不用教自己摸也上手

最怕半調子,自以為很懂,偏偏又只懂一半。技術背景不深,且常常拿既有的經驗比較,偏偏既有經驗也不完整,這種人最令人氣結
樓主剛好就算是~

Monte920 wrote:
老實講, 我升級了i...(恕刪)


同一個帳號購買的app,只會付一次錢
所以1台30美金,100台還是30美金
這一直是apple的優勢,不是一台付一次錢,而是一個帳號付一次錢

Hunter PPC =X.x.X= Palm wrote:
你聽誰說icloud...(恕刪)


官網有說一定要升級到Lion才能使用喔!
所以應該是聽apple說的
Hunter PPC =X.x.X= Palm wrote:
你聽誰說icloud...(恕刪)


Apple 官方說的,請參考
http://www.apple.com/icloud/setup/mac.html

還強迫一定要升到10.7.2,停留在10.7 or 10.7.1 還不能。
因為10.7.2的 System Preferences 才有 iCloud的 選項。
借標題一問
Ipad灌ios5
在設定裡的iCloud書籤、備忘錄等都選擇同步
那我還須要點選下面的「儲存與備份」才可以同步嗎?
還是我選擇同步時就自動同步了?

還不是很懂icloud
asdfglin wrote:
還是我選擇同步時就自動同步了?


你選擇同步時就自動同步了。
Monte920 wrote:
謝謝你的建議,不過你...(恕刪)


你確定你作業系統更新到 10.7.2 了嗎...?
iPhoto 最新版本是 9.2。
ulyssesric wrote:
你確定你作業系統更新到 10.7.2 了嗎...?



天啊! 如果不是10.7.2那我那些iCloud(calendar, address book等等)是怎麼來的? 而我iPad2, iPhone的iOS 5當初是怎麼upgrade的? 非常感謝你的熱心, 但是您的Tech support好像沒有跟上來喔!

話說我今天終於找到iPhoto不能更新的原因了, 主要是我當初把它的程式檔案搬離了根檔, 置放回原位置那個folder就把問題解決了!順便我也把Garage Band, iWeb, iMovie都抓回原處, 就全都一起更新了!

試了一下photostream, 只能說Apple的影片太理想化了(還是工業級的超寬網路?), 影片上面upload的速度大概是真正實際upload速度的50倍快吧!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