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ako0625 wrote:
Notification Center算是一個…公告欄的功能吧。
這個講法有創意,「佈告欄」好像更好。
書簽列,在iPad上不是新功能,「設定」裡面打開就有了。
說到這佈告欄的「參考取用」,或「抄襲」,我倒是有些話要講。
2009年,iPhone OS 3.0與iPhone 3GS 一齊發表,其中有一個最受矚目的新功能:
Apple Push Notification Service(APNS)。
堅持省電與安全考量優先於一切的Apple,把它當作背景多工的暫時替代品,允許程式在沒有背景多工的限制下,能夠像內建的「訊息」程式那樣,隨時接受由外部主動推送進來的各種簡短訊息。
就因為iOS從來就不允許一般程式在背景多工,push notification自然成了那些需要三不五時更新狀態的程式的唯一救贖。
支援即時推播的各種新版app很快就更新上線,也就從那個時候開始,IP語音、短訊和社群這一類特別需要即時訊息支援的app,像fring、twitter、facebook、IM+、whatapp,從此在iOS上有了新面貌和新生命。
那是2009年年底,APNS正式上線,全系列iDevices,一直追溯到iPhone/iPod touch 一代,都能立即享受到省電又安全的的即時推播所帶來各種服務和功能。
這個Push Notification Center,作為推送訊息的接收平台,正是今天這個Notification Center的底層基礎。
過了一年,Google發表Android 2.2, 其中一個不太被一般人討論的新功能叫做Android Cloud to Device Messaging(ACDM),提供了等同於Apple Push Notification Service的功能。
ACDM的用途和做法雷同於APNS,但用意卻不盡相同。
Android一直都有支援背景多工,需要更新外部狀態的app都可以在背景向外部的事件或訊息主機定時或不定時的「探詢」(polling)。
問題是,在手機這樣運用背景多工,從技術層面來分析,確實是很「不優雅」、「不環保」,更嚴重的是,沒有scalability!
手機的記憶體就那麼幾百MB,能讓幾個程式在背景跑?(其實只有程式的一小部份在背景跑,但程式數量一多,還是會耗去不少記憶體。)
一堆的短訊、社群程式各自都得常時或不時開啓網路連線探詢各自的伺服器,手機的CPU和有限頻寬總有難以負荷的時候,不是系統主動砍,就是使用者自己砍。
從Google的立場來看,ACDM就是用來補救背景多工的濫用或誤用所衍生的一堆惱人的問題。
(功能越多,真的越好嗎?)
Android 2.2是Android追上甚至超越iPhone OS的一個里程碑版本,網路上只有一片叫好,我也沒有看到Apple粉絲和部落客罵Google「抄襲」Apple的APNS。
因為這不是抄襲,
因為這是普世性的、公式般的、唯一可行的解決之道。
更早些時候,
微軟Exchange就是這樣子和WM手機來溝通,
黑莓機能風行一時也是因為它的訊息和郵件都能以推播來即時送達。
反過來看,iOS 5的Notification Center也不是抄襲。
它是讓使用者能一目了然新訊息、新事件最直覺、有效的方式。
這就是一條公式,有著像牛頓運動定律那樣普世性,你再打破頭去創新,最終也只會找到一模一樣的力學法則。
再說,硬要講抄襲,真的輪不到Android來take credit!
iPhone之前的Sony P系列智慧手機(跑Symbian)就有訊息事件桌面了,在小小的2吋螢幕上,郵件、工作、備忘錄提醒等等。
在這之前,Ubuntu Linux的「程式套件更新通知」也是這樣放在狀態列上。
在這更早之前,Tunderbird和Outlook的新郵件通知也早就可以從狀態列看到了。
我認為,這是取捨與偏好。
我大膽推測,很可能,一切都只是老賈的個人好惡。
他就是頑固地不肯讓頂端的狀態列有互動功能,更不想看到一堆雜七雜八的的東西弄亂簡潔大方的鎖機背景。
但Notification Center的實用性和號召力顯然遠遠超過美感的執著。
隨便去問一下路人,為何捨iPhone而選Android,多數人一定會說到這一點。
即使如天神天父般的老賈,終究還是得向市場、直覺、實用低頭。
這一次發表會,他好像有意避開iOS 5,是不是?
就算沒有中文字典,光英文字典也能登上十大吧?
尤其是以閱讀為重大訴求的iPad。
苦等一年多,歷經好幾版都沒有,
app Store的字典又越來越多,想到Apple可能會刻意避免影響人家做生意,越來越覺得,系統字典越來越渺茫。
發表會時看到這一項,我興奮得像個孩子一樣哩。
我想知道的是,叫出某一個字的解釋後,能不能點選解釋裡面的字再看它們的解釋,有時候會需要的。
更希望,它有個'More...'的按鈕,點下去,叫出我們自己指定的字典程式,正在查的字也一併傳進來,立刻就可以在自己常用的字典程式裡看到。
除了更詳盡的解釋,聽聽發音,把字加入生字簿,以我自己在用的WordBook XL字典程式來說,還可以:
加上註解、備忘甚至例句或使用情境
翻查同義字、反義字
翻查其他網路字典
翻查Google中文字典(再把中文翻譯加到註解裡)
翻查Wikipedia,Answer.com等等
翻查Google
(可以自行定義到五組URL,內建Wikipedia、Google、Answer,我自己加了Google英翻中)
有很多情況,光看字典解釋或中文翻譯都不見得能真正理解字詞的意義,這些功能合起來就不怕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