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台灣為何沒有一個工程師可以將JB做出來呢

滴滴咕咕 wrote:
"代工思維",這幾個...(恕刪)


我對於能跟你在這種深度對話感到很自豪,那也表示我能更進一步提高自我認同。以及我也因此在台灣科技產業的上市公司一直找不到適合我發揮的位置。

前面提到那家我配合了多年的上市公司,該部門的老大和幾個最資深的員工後來都有與我合作(不只是公司業務上),其中一個業務經理在離職前安排了一個很特別的會議找我去跟他們整個部門的人見面,我到場的時候才發現他其實希望我分享的是從我的角度看到他們公司的問題是什麼(該部門每年賠錢2000萬,唯一做成有賺錢的產品是跟我合作的那一項),在場的有總經理特助以及從機構、RD、ID、軟、硬工程師到業務都派了代表參與。

我坐下來後看他們一一自我介紹(我不認識的其中幾位),那時才發現我認識他們公司有這麼久了,我第一次去他們公司時甚至比在場第二老的人還早。開口時我對那些後來進來的員工先自我介紹說『我今天才發現我認識你們公司有這麼久,算起來我也看貴司跟他一樣久了(指著那位在場第二老的PM)。』接著我他們說『XX比貴司還要珍惜貴司每年在這些產品上的投資(XX是我司)。』最後一個字說完前我把目光移到對總經理特助臉上,特助笑了一聲改了個姿勢看了找我去的老業務一眼說『這會議怎麼會找我來…』然後我開始說了一些該公司應該要養的新職務人員,未來產品應該要改變的方向,以及如何定義品牌化策略。
(小弟我是廣告科班出身,我也很難想像我在科技業用廣告的角度成功經營一番小事業)

該公司是完全的代工公司,並且一直糾結於要不要品牌化,又一直被代工經驗牽著走。隨便一家海外品牌商給他們的一筆不保證後續的單,他們的品牌化策略就會直接潰散,是直接。

我在這裡與您的討論有很多都在影射這家公司的失敗處,而他們全體一心都不認為那是失敗,認為是產品給錯合作對象。

那就是代工思維不可杵逆的威力,弔詭。

其實這家公司曾經在合作了五年的時候開了一個新職位希望我去做市場線的PM來提新的產品專案,薪水比我原本薪水高,我要求要另外擴增兩個市場研究的職位被拒絕,我也就一點都不考慮的拒絕了。

我目前還與該部門一個最老的PM合作著,他在大陸開了家公司跟我一起做產品。

關於可不可行這件事,我腦裡全都是解決方式和作法,其實沒有找到不可行的東西。

跟風的產品專案方向→改成創新產品,一切以往下一個需求面規劃。
擔心品牌化會流失現有客戶→切割產品線把產品分為白牌和品牌兩線。或轉投資成立新公司負責自我品牌的產品,海外公司也會這麼幹,多得是通路品牌商另行投資一家市場品牌公司。(什麼是通路品牌?聯強就是)
經營品牌的財務分配跟代工性質有很大差異,代工角色不會安排固定支出的廣告預算,這也是代工廠的迷思,他們從來不瞭解錢如何創造『根深蒂固的消費認知』,所以沒有安排這種職位,或者安排了這種職位,卻只做產品廣告而不做品牌廣告。

什麼樣的廣告是做品牌而不是做產品?
有看過類似這樣的廣告牌嗎?大大的看板上沒有產品沒有圖片,只有在白色的底上寫了大大地INTEL那五個字母。這個叫做品牌形象廣告,他沒有在介紹你產品。

代工角色若要品牌化,除了加開一個品牌管理的部門,初期還要給他們完整的權限來『在家裡捍衛品牌』,免得今年多賠了新成立一個部門的預算。
再爛的的電影都有票房,再危險的工作都找得到人工作

創新產品需要各種思維的融合,你說的那一家公司,在想法上已經踏出了第一步

有了萌芽的種子,有適當的養分跟土壤,這家公司還有成長的希望

如沒有,那也是剛好而已,台灣太多這樣的公司,只能談想法,很難有作法


你有很好的機緣可以由廣告相關進入科技產業,我一直以來的職務都是傳產業

我經歷各項工作職務,除了品管跟業務部門,其餘單位我都待過一段不短的時間

我了解你的無奈,更可以接受你的想法,可是要我去執行你帶領的專案

我想我會抗拒的比任何人更深,因為你忽略了職場上的地雷


台灣人的創新觀念還是停留在代工思維,公司文化禁錮組織創新能力,環環相扣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做多錯少做少錯,寧可無功但求無過。
我只是領薪水的,工作這麼多,做不完還來搞的這麼累,我何必呢?


參與創新的人才一定是公司優秀份子,你說的那些總經理特助、機構、RD、ID、軟、硬工程師、業務

是公司重要的小組人員,這些人的工作一定是原來的份量上再加上創新專案的執行

要是自身工作忙,哪可能會顧及創新專案?自身難保誰會很認真跟著pm跑案子?

創新專案對於一家公司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壓力,代工不必負擔失敗的風險

只要清楚產品製造就能獲利,而創新要承擔風險,錯了就是公司菁英浪費很多時間跟資金學經驗


我不知道聽了多少人說過:公司懂得做,不懂得行銷;不懂得業務

說真的,我這麼多年的經驗告訴我,這樣的公司技術跟製造一定有問題,通常來說我會把這樣的公司

定義為代工廠!這樣的代工廠想做到創新,由步驟一步一步開始

1.創意發想(大家開心天馬行空)
2.資料收集(把想法整理,看別人做什麼,怎麼做)
3.資料分析(所有的資料整理起來,判斷可行性)
4.規格設定(產生規格書或是架構說明書)
5.預算人力(產生需求說明書)
6.專案會議(產生職務說明書/組織架構圖)
7.公司流程分析、專案產品分析、結構分析、協力廠商分析、技術能力分析(最常失敗的地方在這裡)
8.後續
9.......
10......

你當pm一定懂得很多學理,也能運用很多模式解析專案進行,你有滿腦子的解決方案

可是前面1~6項都是紙上作業,第7項是真正行軍打仗的時候,

錯了怎麼辦?做不到怎麼辦?想不到怎麼辦?不會怎麼辦?遇到困難怎麼辦?很多不知道做不到怎麼辦?

這些怎麼辦就是你說的代工思維不可杵逆的威力,弔詭!

說穿了,這些問題本身這一家公司就存在的問題,你不過是另一個掃地雷的人

深陷危險幫他們找出一條路,你以為路你已經掃清,後面一定會有笨蛋跟不上你的腳步

轟的一聲踩到地雷死了,其他人也嚇壞了,後面位高權重的人吆喝逼著前面的人前進

掃地雷你一樣在掃,在後面人的眼裡,你的工作已經變成引路幡,帶他們去踩地雷,

你的角色已經不是創新專案的領導者,你是一隻不祥的黑烏鴉

說到這裡,我想你一定感觸很深,對吧!


滴滴咕咕 wrote:
"代工思維",這幾個...(恕刪)



你沒有發現其實你在一直保護代工思維,就在我講的東西裡還有一些你很不熟悉的東西時。
而我在提倡的剛好就是在想法子解決代工角色根深蒂固問題的東西。

我長期跟那家公司的人抗爭這件事,我很清楚他們每個不同人不同觀點裡的反應有哪些特癥是一致的,你也雷同。
我跟同事還有幾個大學教授結合成小組,進行企業改善,我沒有保護代工思維

我想說明先轉變公司的思維再來做創新工作,創新才有可能性

不要去抗拒那些人所想的與講的,因為他們都是把自身遇到的問題提出

有時候很簡單的問題會是阻礙專案的瓶頸,尤其是這些人用直線思考方式執行案子的時候

會發生結果不如預期,只能多寬心

你說的這家公司,可以說是許多公司的縮影,做事的態度上你做的很厚實,你很優秀!


我從你身上學到很多想法與作法,謝謝

improvement wrote:
台灣不是以電腦王國號...(恕刪)


那你自己為何不去寫呢?

只會嘴砲.享受別人的成果.
滴滴咕咕 wrote:
我跟同事還有幾個大學...(恕刪)


記得國父推動革命提出的工作第一個是什麼嗎?是破壞。
革命的第一步是破壞舊有思想,也唯有第一步擊潰原有的觀念,才能讓第二步被有效搬上檯面,那些要保持原有體制的公司若不能像我上上篇提的方式那樣,就會迴旋在現況中,因為兩種方向是全面牴觸的。

該公司其實接受了,並且有嘗試,但就是如你所說的,還要讓舊有的想法保持下去,那是傳統的罷黜,因為上位者也擔心生活在一個新的思維裡,而這些思維跟過去建立的認知全然不同。他們碰到的第一個問題至今已經2年了還沒解決。

什麼沒解決呢?
在公司嘗試做品牌的人在努力一段時間後,跟公司要一批貨作為市場試水溫竟然困難重重,因為內部流程每一關都告訴他『要有客戶下單才能做』,這彰顯代工思維根本不能接受『廣告的成效要自己承擔(品牌思維)』。一個做品牌的team被放在體制邊緣就是最大的失誤,他們沒有認清兩種方向的經營是全面牴觸。

所以我不認為你的觀點在轉型自我品牌這裡有幫到傳統代工角色,可能是你協助企業的項目不是我們現在探討的代工vs品牌。
所以你要拿多少?
不要說別人~ 兩千我也付, 如果只是用免錢的有資格說這些嗎?

所以閣下要付多少? 抱歉忘了引言~ 哈哈 ~ (手太快)

dennis3d wrote:
說的真好~2000很...(恕刪)


所以你要拿多少?
一毛錢都沒付用免費的講話幹嘛這樣? 他要表達是他願意付這樣子的台灣開發軟體的玩家,

所以閣下要付多少? 你願意付出多少?

Archer1955ci wrote:
八月二十 wrote:
AMOLED就是最好的例子...台灣比韓國先研發...結果是韓國人發揚光大..
台灣人不知道還以為那是韓國人的東西一直炮..
卻沒想到那本來應該是台灣人的驕傲...(恕刪)


真的是讓小弟開眼界了...原來如此。


疑?!原來有人知道阿~~講到科技面我也小小抒發一下
十多年前我再讀碩士,很多實驗室都拼OLED,大家都認為這種主動發光的螢幕才是未來的趨勢
碩士畢讀博士跟荊老師做朔膠機板TFT,老師的願景是螢幕是薄如紙能捲著走
八月二十 說的沒錯,當年實驗室大家都努力發表這類前衛的專題,也沒想到現在局勢是這樣......
以前各學校實驗室沒那麼多,研究經費充足
BUT 教改為了讓每個人有大學讀..學生增加,使的學校增加教授、研究室當然也跟著教授增加
但國科會計畫總經費並沒增加,僧多粥少,分到一個老師手上的經費已大不如前..
像我們固態組無塵室每個儀器使用都要經費,叫現在研究生要怎麼做研究...
結果就是大學生資質下滑、實驗室經費不足、產業研發動能落後

最後說那就轉靠工研院
工研院...國家經費也是一砍再砍..上頭還要看績效
結果工研院的研究員光做科專不行,一定要到外面接案子好聽叫"業界合作",大家也無法專心研發
(績效阿~批批綽~快去業界接case吧)
我還真不知道台灣還有啥研發的機構真的有辦法提升台灣科技價值
是說,也許最後台灣"科技產業"都會變"傳統產業" XD
一點小感慨
回文前請記得網路是公開言論,適用很多法條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