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雲端整合,不是google已經有了 ?


建築虫 wrote:
要說到「抄」
GOOGLE可是先手
2007年與APPLE合作推出了iPhone,當時的CEO還笑著在台上說
「以後應該改名叫Applegle」

2009年,Google不顧Apple的反對,推出了Andriod...(恕刪)


為什麼Google要推出Andriod

還得經過Apple的同意...

r803405 wrote:
你要舉這例子那你為何...(恕刪)


那我再舉別的例子,usb壞了怎麼辦?

本來我就講,各有優缺點,誰知有些人只會盲目的批評對方的缺點,而看不到自已的缺點。

llwopp wrote:
為什麼Google要推出Andriod
還得經過Apple的同意..


當時最主要的爭議應該是Eric Schmidt是Apple董事會多年成員.
在蘋果的角度看來有被人偷點子與擺一道的感覺.
Nikon D700 | 105 f/2.8G VR | 24-70 f/2.8G | 70-200 f/2.8G VR II | 50mm f/1.8D |
雲是跑來跑去的,沒聽說哪一朵雲只在一個區域不動的。
賈伯斯總愛引用畫家畢卡索的名言:「好的藝術家懂複製,偉大的藝術家則擅偷取。」
lexmark995 wrote:
android 手機...(恕刪)
我覺得老賈想要做的雲端服務,是盡量從使用者的觀點,打破「檔案結構」這個概念造成的框架。這個作法有點像用 iTunes 管理歌曲,雖然一首歌就是一個檔案,但使用者從資料庫看到的,是一首一首有資訊有封面的歌,而不只是檔案。

老賈在開幕演說裡提到,說很多人對雲端的概念,就是一顆遙遠的大硬碟(投影片把雲換成硬碟,觀眾笑),又提到很多人學習電腦的過程裡,遇到檔案結構的時候,一下難度會驟升(這我有點同意,看到長輩學電腦,常常卡在檔案目錄的概念很久,之後東西常不知道塞到哪去)。所以儘管雲端的基本概念,確實像是一顆遙遠的大硬碟,但這顆硬碟提供的服務,尤其是細節與上手的容易度,才是各家要費盡心思要能思索出來的東西。

我一直覺得,目前真正用到雲端運算,又算得上普及到一般大眾的服務,只有 Google 的協同文件。其他各家提供的儲存、書籤、通訊錄同步的服務,都差不多,蘋果的 MobileMe 也好不到哪兒去(還要收錢)。目前看來,協同文件這塊應該仍會由 Google 獨領風騷,蘋果好像還沒公開要往這個方向耕耘。但是其他文件、媒體、甚至是軟體使用記錄的同步性,蘋果雖算不上先驅者,但很有決心要把層面做更廣,細節做更精緻,使用者卻覺得更方便更簡單。
kevinwu6778 wrote:
那我再舉別的例子,usb壞了怎麼辦?

本來我就講,各有優缺點,誰知有些人只會盲目的批評對方的缺點,而看不到自已的缺點


當然是要USB+雲端整合阿!

雙重保障!!


這次 Apple 的所謂 iCloud ,看來看去都比較偏向 iSync....
因為我真的不覺得他所提供的服務算是「雲端運算」,反而比較像是提供一個
平台讓大家手上的「蘋果產品」可以無腦同步。

但感覺上這真的只是在「同步」而已.....

最終還是回到「給蘋果的硬體增加附加價值」這個出發點。並不是說這不好,
但是這個 iCloud 的名字跟我們一般習慣的「雲端」是不太一樣的。

有些人認為這算是 copy Google 的服務,但我覺得這只是 MobileMe 的免費加強版。
所以我才說這個 iCloud 感覺名字取錯了,應該叫 iSync。
-= 散仙 =-

llwopp wrote:
為什麼Google要推出Andriod
還得經過Apple的同意... ..(恕刪)


恩!你應該不知道第一代的iPhone是兩家策略連盟的結果吧
自己去找找資料吧
在商場上對Apple來說Google幾近乎就是盜取他們的創意
Jobs也很痛恨Google用了多指功能
第一版的Andriod就沒有多指功能(如果當時你沒買,起碼勞動您的雙指,找找資料)

之後Google推翻給Apple的承諾,加入了多指功能


這些Apple也沒在場面外多說什麼(畢竟他們還是連盟關係)




想找這類故事,自己上網搜吧!
Mobile01的會員水準真是與日俱下.......
回覆主題,google 有就有關apple什麼事,apple又不能用,雲端也不是google的專利,要做大家都可以做,好用才是重點
魯迅說: 若是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讚嘆、陶醉,就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