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曾使用 Mac Mini、MacBook Air 2012
期間也曾用 PC 玩過黑蘋果跑 Lightroom
(黑蘋果的缺點就是每次更新 OS 可能會遇到無聲、沒影像、不能開機,只能在歐美論壇爬文等神人寫出新 kext 驅動)
最近因攜帶需求想購入一台新筆電
原本想購買從 2016 CES 開始專注的 Razer Blade Stealth
(12吋 2k 70% Adobe 顯示器、RGB 鍵盤)
但等過半年台灣代理商無聲無息
台北旗艦店店員表示 128G 入門款預計不超過台幣40,000(美國未稅 $999,對岸月初上市換算台幣約 43,000)
最後忍痛放棄...
以前開箱習慣上腳架用 SONY A7 拍攝
這次特別使用 iPhone 6S 搭配 ProCamera App 來做測試
來看開箱
首先是官網運輸箱(面交時已先拆封條檢查)

抽出來

外盒正面


背面

上面有一張註明規格的貼紙,大約是 Ultrabook 文書機

割封膜

掀開紙箱


膠膜下的蘋果 logo 變霧面


底下還有一層

放置文件的小紙盒與 USB-C 充電器

最下面藏了 USB-C 接頭的充電器

如往常蘋果系列的小紙盒



簡易手冊



連附贈貼紙都是金色

豆腐頭充電器 & USB-C 雙頭充電線

正反皆可插


可拆式萬國電壓轉換頭
(想起以前買的 iPod 萬國轉接接頭 白豆腐+30 pin 充電線 要價快兩張小朋友...)

撕開膠膜

全金屬機身的本尊現身




logo 無背光設計

搭配第六代 Intel 低電壓 Core M Skylake 處理器,背板無風扇設計。運作時完全無聲,發熱量適中

防滑橡膠墊

MIC

超薄機身,使用高線型階梯式電池佈滿機底,創造出10小時的續航力



側面為雙麥克風、3.5mm 音源輸出

可做為充電、視訊輸出、資料傳輸的 USB-C(懷念 MagSafe)

機身只有 13.1mm

對照1元硬幣

掀開螢幕,裡面放了一張棉紙保護

12吋 16:10 Retina 2304x1440 顯示器

全尺寸鍵盤大小完整塞滿12吋機身

按鍵採用蘋果獨創的蝴式設計,搭配不鏽鋼弧形開關,相較於傳統筆電薄膜式剪刀腳鍵盤,邊緣受力較均勻
(對於機械式鍵盤打習慣的人,會感覺這比一般薄膜式的鍵程還要低很多)

每顆按鍵下藏有一顆白光LED,不像以往採用LED列與導光板時出現不一致的亮度

跟 MacBook Air 一樣上下方向鍵的面積超小
(上 PTT 只好搭配 welly 的滑鼠瀏覽功能)

大寫鎖定鍵如以前買過的 Apple 九宮格數字有線 Keyboard 般,鎖定時會亮綠燈

可以偵測出力道大小的 Force Touch 觸控板,搭配 Multi-Touch 手勢能創造許多實用功能

觸控板邊緣與機體略有色差

功能鍵上方有一排揚聲器

音量出乎意料的好,初次開機時還被語係設定嚇到。聽無損音樂時開到最大聲高音也不破,對比七年前買的 VAIO 真是差很多

480p Facetime 前置鏡頭,使用時鏡頭左邊會亮綠燈

最大掀起角度

如其他款 MacBook,轉接處也是散熱孔。一體式鋁製轉軸移動時很滑順

重量不到1kg

最後是軟體部分
出廠預設 10.11.4

開機時剩餘記憶體

電池容量為 5590 mAh

Force Touch 設定

SSD 讀寫速度測試

Bootcamp Windows 10 專業版(分割80G,安裝工程類軟體後剩25G)

預設最高解析度與 150% 圖示大小

電量快樂錶

SSD 讀寫速度測試


以上簡易開箱,感謝賞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