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箱照就省了,想大家大概也看膩了。
說說入手這台MBPR三天,感想有好也有壞的。
簡單的說明一下:
螢幕:
IPS螢幕、高解析...不,我覺得應該說更好更精緻的畫面,因為一般使用情況下你無法點對點的調整到Apple宣稱的那塊螢幕解析度,而是最大可以調整為一般我們熟悉的15" 1920X1200的"尺寸"。
文字依然清晰,字會小是難免的,但是缺陷也很明顯...就是圖像的尺寸也會被放大導致解析度不足,眼睛利一點的就會發現圖像有點模糊被抹過的FU...(PS:有的時候也會發現文字也會有糊糊的現象...)。瀏覽網頁、使用一些第三方軟體廠的軟體,都會發現這個缺陷。
感覺 Apple 在這方面大概推的有點快了,第三方都還沒跟上,當然也許那些開發廠都在等山獅的正式上市才會開始做相應的更新(?!)也不一定。
新的硬體架構:
新的 Ivy Bridge,新的製程,這大家都很熟悉,不多做介紹,不過有一點還蠻值得一提的是溫度的壓制,不知道是新的 Ivy Bridge 製程進步的關係還是新的內部散熱設計,溫度的壓制確實有顯著的進步(風扇聲也是),至少跟我即將退役的 MBP 15" 2010 版比起確實好很多。但是久了、或負載量增大了,機殼溫度還是會明顯提高,所以...想放在腿上工作之類的,請不要這樣做...。
USB3.0 / HDMI / Thunderbolt / SDXC,這我想大家也都很熟悉了。
GPU GT650M,嘛~還沒安裝D3所以還沒試過...,所以現在還感覺不出他的強悍(?!)
DDR3 1600 8G ram,足夠應付我的工作量了。
SSD 256GB,速度頗快,寫有 37X~40X 讀也有 40X~44X,上下浮動。
關於為何沒有選配如 16GB ram 或更 SSD 高容量的版本,我是想過我的工作(網頁設計、程式開發、UI設計)與平常個人使用(聽音樂、備份同步 iPhone / iPad )需求所做的決定囉,至於3D/影音剪輯使用者,我還是會建議你們能升到最頂就升上去,那些軟體比起 Adobe CS 來說都是更吃硬體效能的怪獸。
大致上是這些,MBPR 這台被我個人定位在每日往返家中、公司甚至去客戶那開會、教學或現場 debug 的移動工作平台,所以他對我來說不需要太過強悍、頂尖,畢竟我主要設計工作還是依靠 iMac27"。MBPR 較大的可視範圍與相較我之前使用的 MBP15" 更優的效能、些幅的減重、瘦身,也不會因為輕薄而去折扣掉他的效能表現,是我選擇他的原因。
還有剛入手的那幾天,有遇到一瓶頸,就是MBPR缺少了某些 Port 導致系統/資料的轉移很緩慢,靠Wifi真的會讓人抓狂,整個很悶...,看來真的該去買條 Thunderbolt 線來做以後要轉移大量資料時候的處理方式。
最後,感謝 Mobile01 網友 ivis 大力幫忙,很強運的幫在下搶到一台!

老中青三代合影:MBP 2008 / MBP 2010 / MBPR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