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Steve Jobs在Keynote上攜手intel CEO Paul Otellini發表Intel Mac。2007年Steve Jobs因為iPhone開發上的需要對著intel CEO Paul Otellini說,你要不要來幫蘋果做晶片?我們可以教你做。Paul Otellini說 不用了,謝謝你。2008年初,蘋果花了不到三億美金,買下P.A. Semi,自主設計晶片。
Jobs不是臭屁地跟intel CEO說蘋果比較會設計晶片,Intel不會。Jobs的意思是蘋果需要設計硬體產品,才是晶片的使用者,而蘋果的創新與主導硬體設計與軟體功能,最終會想到intel CPU端沒辦法提供的需求,最後想要更動CPU的設計,蘋果從這方面,可以教Intel 軟硬體設計廠商需要什麼樣的CPU。Jobs在2007年發表iPhone 時曾經先引用Alan Kay的一段話 "People who are really serious about software should make their own hardware"。
從這樣子的角度來看,蘋果肯定遲早要換掉intel CPU,改用自己設計的CPU。效能很重要,反而是其次的考量,問題的本身是蘋果想把Mac增加他認為重要的功能在mac上,需要不同軟體運算能力,而當前intel再強的運算能力沒辦法提供,有什麼意義。
有網友提到轉換過程中,蘋果會提供很爛的編譯器,效能很差,操作難使。Univeral Binary佔空間、開發麻煩, Rosetta 效能差。這次蘋果還是提供以往的方法,加上虛擬桌面能力跑其他作業系統,更加上先前個人一直提到的iOS apps在Mac上跑(沒有揭露是否要透過Mac Catalyst才能做得到)。要花時間轉換,有一段陣痛期是有什麼問題?軟體技術的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問題,長時間來看都只是個過程與手段,不會是阻礙ARM Mac的原因。
Jobs 曾經在講台上引用Wayne Gretzky的一句 I skate to where the puck is going to be, not where it has been。Tim Cook更愛跟同事們說:The best is ahead of us。有intel CPU的Mac不會是最強的Mac,最強的Mac也還沒到來。
不用拜神或是信仰充值,長年以來,許多脈絡都存在著蘋果的Mac會換掉intel CPU,而iOS的開發商,會切入Mac的生態系統,協助壯大Mac生態圈。
--
Using Numb3rs, we can solve the biggest mysteries we k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