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M1 晶片目前可能還不適合專業用戶

Chirony wrote:
我說的就是因為成本高而且windows生態沒有明顯推力,所以企業用戶因為ARM Mac出現而遷移平台可能性幾乎為零。

不跟他說這些專業軟體生態,有些人還以為只有剪片玩音樂跟寫code才是專業,至於其他產業都稱不上專業咧。

其實專業且需要windows的用戶,本來就沒必要買Mac吧?
除非是「專業且需要windows,且需要Mac的用戶」,才會陷入「
M1 晶片目前可能還不適合專業用戶」的麻煩啊
lolya wrote:
Apple Silicon的優勢在於...連丐版M1都能打以前的帝版intel i9


這邊其實蠻多問題的
1.帝版Mac終究是Mac,是否能包含所有筆電?

2.帝版MBP16終究是筆電,比較層級拉到所有電腦時,M1又能多屌?

3.Intel也許真的怠惰,但誰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外包5nm也不是不可能

4.M1的評測多在FCP轉檔之類,那麼真的多軌剪輯時呢?

5.評測永遠在剪輯,這個需求只能說介於專業與非專業之間,剪輯性能不能代表所有性能。

6.承上,很多人關心的其實是GPU的部分,然而M1也許是不錯的內顯,但對很多人來說內顯是不必要的約束。這時候自然會拿獨顯來「打小孩」。獨顯痛點也是Mac一直只能被定位成剪片P圖機的原因,這點痛點並沒有被M1解決。甚至還因為M1不支援外接顯卡而產生退步的狀況。


所以現況是Mac和PC之間的比較,在這次M1並沒有什麼很明顯的變化,這次M1是碾了Intel,但是是「羽量級」「限制場地與規則」「Intel羽量選手真的有問題」「沒什麼人注意的GPU賽根本沒有看點」

另一個妙的地方是,雖然說Intel擠牙膏多年,但是反過來說:設計領域近年其實也對CPU沒啥要求:
Mac用戶常常會說不需要太高性能;
而高度運算需求的動畫用戶,這幾年也都紛紛轉移去GPU了。以我來說CPU已經七年沒換,但是顯卡已經換了兩張。有時覺得七年了也該換妻了,但實在沒辦法找到很正當的理由花這筆錢。

也許不是intel擠牙膏,而是設計圈是以一種:「牙膏你慢慢擠,我根本沒差」的態度在看CPU。另一個促進電腦進步遊戲圈也是這種狀態。

在這些細節釐清之後,
不覺得M1碾了intel MacBook這件事情,
其實和很多設計師沒有太大的關係,頂多是對未來多了一點想像:
Apple GPU碾nvidia?
Intel發憤圖強搞5nm?
Apple終於重視3D市場?
省電M1這麼屌那麼不省電的呢?

但這些都還只是想像而已。
惡魔推銷員 wrote:
其實專業且需要windows...(恕刪)

正常來說是這樣,但是總有部分人認為M1出來除了intel完蛋連windows都會完蛋......然後衝動下連自己需求是什麼都不清楚就下單,退貨也是需要浪費時間跟精力啊!
Chirony wrote:
正常來說是這樣,但是總有部分人認為M1出來除了intel完蛋連windows都會完蛋......然後衝動下連自己需求是什麼都不清楚就下單,退貨也是需要浪費時間跟精力啊!

我看了本版很多討論,好像沒有人認為intel完蛋還是windows完蛋啊!
若真有這樣的人,那大概他本來就是純Mac用戶吧,這樣下單下去其實也沒差,反正他就是要Mac。
很需要windows的人會在這時間點,沒評估就下單M1嗎?
geniesjan wrote:
6.承上,很多人關心的其實是GPU的部分,然而M1也許是不錯的內顯,但對很多人來說內顯是不必要的約束。這時候自然會拿獨顯來「打小孩」。獨顯痛點也是Mac一直只能被定位成剪片P圖機的原因,這點痛點並沒有被M1解決。甚至還因為M1不支援外接顯卡而產生退步的狀況。

GPU說實在的,若不玩3D遊戲的話,也只有在特定任務才有幫助。

而且Apple畢竟只是第一波,先更新原本就使用內顯的產品線,結果因為這內顯有點強,才會引發後面那麼多討論。
惡魔推銷員 wrote:
GPU說實在的,若不玩3D遊戲的話,也只有在特定任務才有幫助。


也沒多特定吧,一大半設計領域都需要。
mtsui wrote:
真有朋友是拿 MBP 用 Boot Camp 跑 Creo...

讚啦!真愛無誤!
M1是"入門級晶片"

更改架構也是為了讓mac更踏進iphone ipad圈裡面!達到更進一步的使用者體驗

改這樣的架構實測也發現有很好的低功耗跟低發熱並保持良好的續航,重點是有不錯的性能!

這次m1 真的表現不俗,讓大家都產生能給需要重度專業人士使用的幻覺!?


蘋果不過把入門級的產品升級成,大家用一樣的價格,讓一些剪輯或是修圖或是美編...等

更能花少少的錢或是一樣的錢,給足你"入門"的性能 及 續航


真的專業的需求還是等蘋果推出更強悍的專業性能晶片吧!!!



真正的重度專業人士 也不會輕易拋棄自己手上的生財工具

目前同事都會下手macbook air(m1)居多! 聽大家想法就是嘗鮮

花個三萬測試自己工作環境到底會遇到哪些問題,不行也可以外出時使用 不用再帶重重的mbp16吋

我自己因為剛從mac跳回windows (AMD真香) ,打算等明年改版的mbp14或是16吋 重回蘋果懷抱(m1真香)


舊的就退役當遊戲機
geniesjan wrote:
也沒多特定吧,一大半設計領域都需要。

畢竟市面上有好多使用內顯的筆電產品,就可以知道非常多人用不到獨顯。
而Apple目前就是先更新內顯產品線,然後不小心表現太好,搞的大家一直把這幾個內顯產品拿去越級比較
geniesjan wrote:
1.帝版Mac終究是Mac,是否能包含所有筆電?
 
各家也有推出Macbook Pro 16"同級的競品
例如XPS 17、ENVY 17
裡頭的intel效能跑分及遊戲表現基本上不會很大
 
但是功耗續航對intel是個硬傷
日常文書使用M1基本上續航x2
高附載情況下目前各家回報的結果M1為4-5倍起跳
而且風扇不會像飛機起飛那樣吵
 
2.帝版MBP16終究是筆電,比較層級拉到所有電腦時,M1又能多屌?
 
M1單核性能跟目前桌面型CPU同級
也就是和intel11代及ryzen 5000系列一樣
 
3.Intel也許真的怠惰,但誰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外包5nm也不是不可能
 
晶片製造也是Intel的主要業務
直接把產品交給競爭對手台積電我看很難
 
4.M1的評測多在FCP轉檔之類,那麼真的多軌剪輯時呢?
 
單就多軌4K輸出某些情況,i9會有10-15%的優勢
但是許多情況裡M1有絕對的優勢
同時i9有戰鬥機起飛的問題
這個網路上已有n個評測可以自行前往搜尋
 
5.評測永遠在剪輯,這個需求只能說介於專業與非專業之間,剪輯性能不能代表所有性能。
6.承上,很多人關心的其實是GPU的部分,然而M1也許是不錯的內顯,但對很多人來說內顯是不必要的約束。這時候自然會拿獨顯來「打小孩」。獨顯痛點也是Mac一直只能被定位成剪片P圖機的原因,這點痛點並沒有被M1解決。甚至還因為M1不支援外接顯卡而產生退步的狀況。
 
畢竟M1只能算Apple Silicon的入門機
如果你以前使用的等級不到i9桌面版處理器
且軟體支援的話,那可以直接入手
如果你使用i9桌面版以上或是需要獨顯,那M1也是很好的2-3萬元備機
至少你的使用體驗不會和桌機差距太大,而且不會吵
同時這也可能是使用者進入MacOS的敲門磚
等性能更強的桌機版M1X出了以後便會考慮購買
 
至於獨顯問題只能看跟AMD合作得怎麼樣了
估計至少得等到new iMac出了以後才有"可能"支援egpu
 
題外話
個人娛樂上我主要還是玩家機
PC我需要背景運行1-2個720p手遊模擬器
同時前台還能順暢開chrome lol python vm等等
估計得使用3700x以上才能順暢運行
目前i5 6400+GTX970已經不夠力
但是整台換掉對我來說代價又太大
 
想說還是買台備機分擔一下PC的壓力比較合適
得偶爾能勝任高CPU附載的工作
並且輕薄、續航、螢幕效果都有一定水準
PC就讓他專心開著app跟Linux我再SSH到主機上就好
 
原本指望AMD,但是市場上沒有高階的AMD筆電
現在M1支援原生iOS app跟極致的CPU性能剛好完全符合我的需求
自然是很期待能夠入手了
這幾天觀察到許多軟體開發工具在M1上支援更新頻率異常的高
軟體支援方面才算是比較放心了
此外大家似乎都很關注M1上面那一大顆Neural Engine會有多強的效能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