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過後,
我準備入手一檯窗戶筆電。
以前買iMac是因為沒有專業用途上的需求,
OSX可以讓一般使用者在各方面都比較不需要去煩惱,
我用了將近20年的窗戶系統,
當年拿到iMac,
只消不到一周就已經熟練OSX的操作與手勢,
現在上班使用窗戶電腦我都還會誤用OSX的手勢去動窗戶系統,
兩邊在人性化的設計上,
誰高誰低我想應該是一目了然。
如今因為要開始進行一連串的大型作業,
考量效能上的需求、作業系統上的先天限制、性價比等有的沒的,
最後決定忍痛改投窗戶筆電。
這是什麼超展開?
追求效能的人竟然會去買筆電!
理由很簡單,
在需要進行面對面的小組討論時,
身為團隊核心人物的我必須把從大家那裡收集來的東西統整後一次呈現出來,
所有在計劃中可能會用到的軟體我都必須要跑,
即便我自己在職務分配中並沒有負責那一塊也是一樣。
直衝最高規格的MBPR也不是沒想過,
但老實說不太行,
單只論硬體規格,
同階級的窗戶筆電大概只要1/2價錢,
如果因為軟體支援性上的需求、拿蘋果電腦灌窗戶系統就更蠢了,
除非是不得不的情況,
否則我只是花兩倍的錢買一個Logo。
可是蘋果筆電給你的不止是效能?
沒錯,
但漂亮的顏色不等於準確的顏色,
對於有在涉獵輸出、追求色準的專業繪圖者來說,
蘋果電腦的螢幕顯色何只是「不堪」兩字可以形容,
如果蘋果電腦的螢幕很頂尖,
那買EIZO高階獨立螢幕的大概都是白癡吧;
聽說蘋果電腦的使用壽命比較長?
你對一檯五萬等級的筆電的照顧,
與對一檯兩萬五等級的筆電的照顧會對等嗎,
都會花錢請店家拆機清蘋果筆電的風扇了,
為何不會自己動手拆窗戶筆電清灰塵;
系統整合上OSX做得比Windows好?
那就要看你是「怎樣」的整合了,
如果今天我只是要跨平台使用共同能夠支援的檔案或資料,
很多地方都有免費的雲端硬碟可以用,
覺得不保險的你還有NAS可以選擇,
至於行事曆、通訊錄等備份,
......真的有人會用這玩意嗎,
最起碼我用不到所以我不管這個;
當機、中毒、系統遲鈍與備份的部分又怎麼說?
這一切都是使用者個人問題,
好比說你看了什麼奇怪網站點了什麼奇怪連結、明明在轉一個上百M檔案的同時你還開大型影片或是切去玩吃效能的遊戲、平時不養成檔案整理與備份的習慣諸如此類,
比較不會當機不等於不會當機,
比較不會中毒不等於不會中毒,
比較不需要保養不等於不用保養,
該照顧卻不照顧,
就算是蘋果電腦也照樣死給你看。
==========
不要去神話任何一方,
分析雙方優劣、建立該有的常識與知識、認清自身需求再去選擇才是長遠,
比較多人的選擇不代表就是正確的選擇,
如果筆電的訴求真的是輕薄以及續航力,
那為什麼滿電狀態下只能用不到兩小時的工作站等級Laptop可以在市場上生存?
理由已經相當充分。
我手上這檯保固到今年年底的11年iMac在農曆年後就會用22K的低價過給朋友,
當桌機使用的主力筆電則是預計會在四月春季電腦展購入,
兩個月的空檔我有一檯窗戶備用機可以擋著,
在還不會碰到大量運算的前期使用第一代i5CPU就足以應付,
中後期就非上i7不可,
但那是今年下半年後的事了。
最後給純文書需求的朋友們一個新選擇:「iPad AIR + 無線鍵盤」
這才是真正的輕薄、續航、美麗畫面的絕妙組合

除了未來會碰到的小組討論之外,
這個組合在外面做不了的事情基本上我也不會在外面做,
我到目前為止還沒碰過有人跟我一樣這樣配的,
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背面的Logo會被支架蓋住,
大概潮哥潮姐們都不喜歡遮住咬一口的Logo、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用的是蘋果電腦吧

一個普通大小的硬皮手提包就可以解決攜帶需求,
我甚至不需要準備筆電內袋、拿出來還要在那邊擔心邊角會不會被敲到的問題,
摸過蘋果筆電的人應該都知道蘋果筆電的邊邊角角到底嬌弱到什麼程度。
ltp wrote:
我想大部分的人從家裏...(恕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