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健恩 wrote:
想詢問日文系是否適合使用mac,是想趁著之後bts期間,購買macbook air m4 13 16/256,還有送airpods,剛好便可補齊整個生態系。
我大約十幾年前讀日本的大學,學校大約一半的學生都是使用蘋果電腦(學校系上也是Windows/macOS的電腦教室各半)
日文課業使用上是絕對不會有問題的,唯一有可能有問題的是:你是否願意去習慣不同的系統~
我自己是在日本開始使用蘋果電腦,然後就回不去Windows的人~
但也有人是無法習慣的,看你自己~
我個人是很推薦嘗試看看蘋果系統的~
se3p wrote:
看你使用怎樣的日文輸入法
外國人比較常用拼音輸入
如果你是使用這個輸入方式
那你是可以搭配使用注音鍵盤
但是不是每個人都用拼音輸入法
尤其是日文專業的
日文原生輸入輸入法
鍵盤印刷那些都是小事
主要很多符號位置不一樣要習慣一下
而且日文按鍵有比較多
這是沒辦法改變的問題
我以前住日本的時候就是使用日本鍵盤
因為習慣會容易打錯字
也很容易找不到符號
所以說看你用哪種輸入法
蘋果是少數可以購買外語鍵盤的
而且還是這幾年才有
我以前還要自己在國外買...(恕刪)
我在日本用日本版鍵盤的蘋果
回台後升級到M系列晶片的蘋果電腦,用的是台版鍵盤,
在日文輸入上完全不會有任何困擾
因為我日文輸入法是使用羅馬拼音,主要是看英文鍵盤在打字的
(不過我自己是已經習慣盲打)
一些特殊鍵的確有可能會有習慣的問題
但對樓主來說那不是現在需要擔心的
因為樓主是Windows轉蘋果
比起不同語系的鍵盤,樓主會有更多需要適應的鍵盤差異~
(我自己當初是花了一週才習慣打字的位置+系統轉換~)
當初mac用自己處理器不能讀取WIN EXE執行檔
當MAC OFFICE文件拿去WIN電腦開啟後格式多跑掉(現在還是)
後來買MAC BOOK PRO採用英特爾晶片,各項網站不會有不相容問題
但現在mac又走回頭路不能讀取WIN EXE執行檔
這究竟是進步還是退步
有人說可以先裝模擬軟體在安裝WIN作業系統,(當初IOS先跑模擬軟體再跑WIN效能慢到懷疑人生)
所以一台電腦裝三套作業系統效能不會很好
不想被蘋果桎梧影響使用電腦體感,當第二台壞只好換電池。硬碟繼續再戰
給樓主建議
媲美蘋果電腦質感佳。開機快。儲存快。關機也快。就是微軟自行出的Surface(有買)筆電,重點不像筆電製造商出的電腦裝一堆拖累效能自己的應用程式,可以去參考看看
若是要裝逼那就選蘋果決定沒錯
lee15wen wrote:
主流是WIN所以當初MAC才出英特爾晶片執行.exe檔讓旗下電腦大賣不是?你也知道蘋果很貪婪
您真的是很會幻想~

當初 Apple 採用 Intel 處理器,根本就不是為了執行 .exe 檔案!
(再說一次,原生 macOS 從來都不支援 .exe)
那種買蘋果電腦回來裝 Windows 的,一直以來都是相對少數。看 macOS 的市佔率變化就知道,Apple 換上自家 M 系列處理器後,Mac 銷售反而還升了。Windows 用戶從來就不是 Apple 的主要客層!
Apple 會換掉處理器供應商,主因其實很單純:
IBM 當時在晶片技術上遇到瓶頸。
當年 IBM 的 PowerPC G5 號稱是「當時最強處理器」,結果出了不少包,加上著名的水冷裝置事件(有興趣可以自己去查),
2005 年 WWDC,賈伯斯親自宣布:Mac 將全面轉向使用 Intel 架構。為什麼?因為 IBM 的 PowerPC 系列無法滿足 Apple 對筆電與桌機「高效能 / 低功耗 / 溫控表現」的嚴格要求。特別是筆電端,PowerPC G5 處理器的功耗和發熱完全無法壓進 MacBook 系列,結果 Apple 的筆電只能繼續使用老舊的 G4 處理器,導致性能逐漸落後。
(多年之後,Intel 也犯了跟 IBM 一樣的問題!
Intel 的製程技術從 10nm 開始一路延宕,拖了好幾年,結果 Apple 的新機種只能搭載 Intel 前一代的舊架構。即便型號更新,實際架構卻沒什麼本質變化(像 Skylake 架構被一路用到吐血)。而且 Intel 新 CPU 的發布時機常常跟 Apple 的產品週期對不上,導致連續好幾季 Apple 都被迫用「過季」的處理器。
最終逼得Apple 乾脆自己來做處理器,
憑藉著製作iPhone/iPad的處理器的經驗,
Apple M1 晶片出世後,性能、功耗、溫控全面壓倒Intel同級產品...)
回到當年,當時只有 Intel 提供了 Apple 相對理想的解決方案,還特別為 Apple 破例量身定做了一顆「高性能 / 低功耗」的處理器。(也就是後來讓賈伯斯能從牛皮紙袋裡拿出來的第一代 MacBook Air 的處理器)
在那之前,台灣所有電腦品牌(包括宏碁、華碩…)向 Intel 下單,選項很簡單,只有二選一:
要嘛選 高效能 / 高功耗的處理器
要嘛選 低效能 / 低功耗的處理器
想要高性能又低功耗?抱歉,沒這回事!
Intel 當時對 OEM 廠有很硬的規範。Core 跟 Atom 系列分得一清二楚,ULV(低電壓版)Core 處理器根本是鎖住的,要申請特別授權才可能拿到。
Intel 合約寫的很死,你敢私下把高階處理器放進超輕薄筆電,Intel 會直接把你列黑名單。


所以當年台灣廠商推出了一堆「低效能 / 低功耗」的小筆電(也就是 Netbook),用的就是 Atom 或等級很低的 Celeron。便宜、輕巧、續航長,賣得嚇嚇叫。宏碁甚至因此在2010年年成為全球第二大個人電腦PC廠商。
但小筆電這個市場很快地就被2010年推出的 iPad 吃掉。

Netbook從此走進歷史~
(宏碁也因此重傷,2011年3月開除了當時策略錯誤的執行長~)
另外,Intel 將本來為 Apple 特製的處理器技術,下放給其他廠商之後,Ultrabook 時代就正式開始。
Ultrabook 是 Intel 在 2011 年提出的標準,目標就是打造能夠抗衡 MacBook Air 的 Windows 陣營筆電產品線。配備包括:
SSD 快速啟動
輕薄機身設計
快速喚醒
長效續航
而這一切,在 Apple 成功之後,Intel 才願意「解禁」並推廣給其他品牌。可以說,沒有 MacBook Air 的成功,就不會有後來 Ultrabook 的百花齊放。
在 Ultrabook 出現之前,你想在 Windows 筆電上追求高效能,就只能選笨重大的機種~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