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MacBook Air M1 Geekbench 跑分速度驚人!

現在只是不能在M1上使用eGPU.............做eGPU的會想吃這塊市場。
話說那個eGPU....可能目前就是做給x86用的吧?
架構換掉了之後,這東西大概也要重新調整硬體,才有辦法支援。
我個人是覺得仍然可以期待啦,反正就看Apple接下來兩年怎麼佈局。
MacBook Pro M1的跑分也出爐了,不過似乎與MBA相差不多,也許跑分測試無法完全呈現散熱風扇的優勢,這個部分可能有待日後的實機測試。

不過令人驚訝的是,M1的內部顯示卡的跑分居然與MBP 16的AMD Radeon Pro 5300M相近,其中M1在Onscreen模式的表現較好,而在Offscreen則稍有不及,總之兩者伯仲之間。我覺得這個有可能是因為M1有特別針對Metal GPU API作最佳化的關係,只能說再次展現Apple軟體、硬體整合的實力。對於純屬過渡性質的AMD來說,應該是非戰之罪。意思是說,以後全系列Mac全都至少配備一片AMD Radeon Pro 5300M嗎?不過這只是跑分測試而已,是否真有如此厲害,還要看日後實機遊戲的測試才準。

但是這實在太令人震驚了,如果用舊有的規格來說,M1這顆CPU比i9 9980HK還快,而且還奉送一張AMD Radeon Pro 5300M的獨顯,但是Apple卻賣你M1只有$100左右,難怪Apple的行銷高級副總裁Grag Joswiak會說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M1竟然如此強大。

我的老天呀!這顆M1真的要搞翻整個電腦界了嗎?Intel已經被捅了一刀,現在連AMD也要被拖下水了嗎?Apple這樣搞,不怕被「蓋布袋」嗎?
tsai0507 wrote:
我的老天呀!這顆M1真的要搞翻整個電腦界了嗎?Intel已經被捅了一刀,現在連AMD也要被拖下水了嗎?Apple這樣搞,不怕被「蓋布袋」嗎?


MS其實已經做了兩代arm處理器了,水果在這方面只不過是跟上業界脚步。Intel被吊起來捅早就有前兆,因爲蘋果近年來產品路綫已經趨於穩健,拿的出來的產品大多也是有相對成熟的解決方案。
.
一直糾結在ARM(RSIC) , x86(CSIC)架構上好壞的爭論,根本不是這次蘋果M1大發威的重點。蘋果在意的不是CPU/SoC 晶片上贏過對手,在意的是自有產品本身的效能,是否持續保持競爭力。

哈佛管理學教授Clay Christensen的神作『創新的兩難』一書裡就有一張圖,兩條線。創新技術後發的那條線,以低廉成本、高效能的方式超越既有領先者,用這簡單的圖來示意突破性的創新者,會從主宰市場的領先者毫無預期的情況下出現,最後超越領先者。

Intel的創辦人兼CEO 葛洛夫找了Clay Christensen 討論這樣子的概念,並在2005前卸任前,都將Clay Christensen的創新理論放在心中,在任期間,葛洛夫推出了低價版的Celeron處理器,直接截殺了競爭對手的出現,甚至也侵蝕了部分自家Pentium處理器的市場。

2006年Steve Jobs在發表會上攜手接任intel CEO Paul Otellini發表Intel Mac,Paul Otellini以為這是intel的最後一塊拼圖,因此幾近成為壟斷市場的壟斷者。到了2006年Jobs因為iPhone開發上的需要,曾詢問intel CEO Paul Otellini,你要不要來幫蘋果做晶片?我們可以教你做。Paul Otellini回說不用了,價格太差,市場太小,沒興趣,謝謝你。

2008年初,蘋果花2.8億美金,買下P.A. Semi,自主設計晶片,後面就是一系列的A處理器了。
而現在,蘋果採用自行設計的個人電腦晶片,就是後發的那條線,從莫名其妙王者從來沒注意到的地方出現,用低廉成本與高效率的方式,開始破壞王者。

台灣科技業停在PC代工與品牌PC組裝的時代,把品牌PC+Windows+ CPU與晶片組的這種歷史下產生的產業供應鏈(由上游技術商,定義下游消費者端,可以有什麼功能特色) 當成30年來的日常與正常。自己根深蒂固的覺得上游技術晶片供應商,才能決定下游組裝設備廠、使用者可以用什麼產品跟功能,最後導致終端品牌設備很難做出差異化,更不可能有大規模被市場接受的創新功能。

但是事實上,創新功能的需求,一直都應該從下游消費者端出發,越上游的廠家離下游的需求越遠,越不可能觸發大規模的創新甚至典範移轉,也正好是Christensen提到的。蘋果一直都從下游的一般消費者端解決一個個小問題的思路來設計產品,最後才會往上游零組件提出屬於自己的需求跟看法,因此建立深厚的技術能力,變成換掉上游至高無上的王者供應商。


-- Using Numb3rs, we can solve the biggest mysteries we know
chris0202 wrote:
MS其實已經做了兩代arm...(恕刪)


微軟不用自己設計的晶片來優化使用者體驗,拿別家便宜供應商晶片來測試市場而已,行為上一直一樣,只是找個便宜的方案,順便省電而已。然後呢?後面的軟體相容性的方案怎麼解決?開發商的配套怎麼搭配解決?都沒想好。屬於微軟的Rosetta 2有嗎?糾結在ARM架構效能肯定比x86方案差,所以不能在ARM上跑x86模擬。結果蘋果怎麼做的這麼好?

個人電腦用ARM架構就說是蘋果走微軟的路,實在有點好笑。
-- Using Numb3rs, we can solve the biggest mysteries we know
chris0202 wrote:
MS其實已經做了兩代arm處理器了,水果在這方面只不過是跟上業界脚步。

微軟根本踏出第一步之後,才發現還沒穿鞋子,正蹲在原地煩惱中。
Apple可是先把鞋子衣服都搭配好,準備完善了,才正式出發呢!
AppleDesign wrote:
一直糾結在ARM(RSIC...(恕刪)

很好的内容分享,學習了!
惡魔推銷員 wrote:
微軟根本踏出第一步之...(恕刪)

AppleDesign wrote:
微軟不用自己設計的晶...(恕刪)

digfusion wrote:
看MS那兩代效能不彰...(恕刪)


煩請樓上三位重新讀一遍14樓。我不想費口舌。我還在猶豫定M1 macbook還是等m1 ipad pro。不知三位准備買哪款?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