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

Apple M1 晶片現身! New MacBook Air、Mac mini 與 MacBook Pro 13 同步登場!

Bryan.S wrote:
此外,無論是 MacBook Air 的無風扇系統,或是 MacBook Pro 13 主動式冷卻系統,都讓人好奇在實際運行時的散熱表現,但較為安靜的運行環境倒是可以預期的表現。雖然這次這三款新的 Mac 電腦台灣都不是首波發售,但小編還是很期待拿到實機的那天,屆時再為各位好好測試一下效能與續航力等各方面的表現。


其實聽完發表會蠻失望的...規格多快多好...
然後三款重複一樣的...M1規格...規格

M1雖然重要, 但是卻是他能幫我們什麼, 給用戶更多的不同體驗,
本以為使用高度集成的M1之後, 外型, 交互方式, 在大改款後, 使用體驗能有漲足進步...
結果是失望...只有規格...

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的功能
1. Face ID
2. 無線充電或是可以幫iphone磁力無線.
3. 無損音質, Airplay音樂, 無線無損音樂
4. 低延遲投影Airplay.(不用線接大螢幕).
5. iPhone/iPad/Mac 看影片, 投影到各自裝置.
6. 無邊匡螢幕.
7. 變輕變小, 像iPad喚醒變快

=======
你期待哪些功能呢??
以下歡迎補充...
bigeyeboy wrote:
其實聽完發表會蠻失望
你期待哪些功能呢??...(恕刪)

4K屏...
等實測了,這次apple吹的真的蠻大的。
然後mac集成度越高,維修肯定更驚人了哈哈,甚麼東西壞了就是整塊板子換掉。
期待 Mac mini 產品實際測試,導入M1晶片看能獲得關注一陣子,但是價格是否能越來越親民,還是多數消費者的心聲
cheonglee wrote:
像以下一段webview 原碼,全部都是指向背後。。。
https://android.googlesource.com/platform/external/webkit/+/f10585d69aaccf4c1b021df143ee0f08e338cf31/WebKit/android/jni/WebCoreFrameBridge.cpp


你貼的這段基本上就是個JNI code,跟硬體沒什麼關係。真的要接硬體的現在也是各自有解法。
就算不接硬體也有基本的software stack畫圖,就是慢一點而已,有什麼難porting的....?
bigeyeboy wrote:
M1雖然重要, 但是卻是他能幫我們什麼, 給用戶更多的不同體驗,
本以為使用高度集成的M1之後, 外型, 交互方式, 在大改款後, 使用體驗能有漲足進步...
結果是失望...只有規格...

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的功能
1. Face ID
2. 無線充電或是可以幫iphone磁力無線.
3. 無損音質, Airplay音樂, 無線無損音樂
4. 低延遲投影Airplay.(不用線接大螢幕).
5. iPhone/iPad/Mac 看影片, 投影到各自裝置.
6. 無邊匡螢幕.
7. 變輕變小, 像iPad喚醒變快

這些功能好像都跟CPU無關,而且需要額外的硬體改變,會非常貴吧...
說實在的,電腦是很成熟的工具,大家最主要還是希望效能好,電池久,這些最重要。
b80203 wrote:
滿看好這次的架構轉換,我覺得有三個連帶關鍵:

1. Apple看來把Rosatta 2容相容性與周全性搞得不錯,從我身邊碰上的開發工具而言:
IntelliJ Issue => 市場佔比很大的開發工具IntelliJ,可以透過Rosatta 2正常使用開發。

Flutter Issue => Flutter是個跨平台開發工具,開發環境相對變數更多,也是可以正常跑
如果上面這兩種比較吃系統相依性的工具都能透過摸擬的方式跑,那一般使用者,無論是apple自己的生產力工具,還是office,應該問題就會少很多。

2. ARM的CPU可以通吃iOS/iPadOS市場,iOS就不太敢說,但iPadOS上面一定有不少生產力工具為滑鼠與鍵盤最佳化過。這兩個平台上的程式在易用性與一般人的普級性來說,能為Mac生態加分不少。

3. Rosatta 2約只有7成的效能來源。但如果大家有注意到,apple在比較效能時,webkit的編譯在pro上是比上一代快2.8倍,底下的備註是寫比較基準是

測試由 Apple 於 2020 年 10 月使用配備 Apple M1 晶片的預量產 13 吋 MacBook Pro 系統,以及 1.7GHz 4 核心 Intel Core i7 的已量產 13 吋 MacBook Pro 系統進行;所有系統皆配置 16GB RAM 與 2TB SSD。開放原始碼計畫案使用 Xcode 12.2 測試版,以及 Apple Clang 12.0.0、Ninja 1.10.0.git 與 CMake 3.16.5 建構。效能測試使用特定電腦系統進行,可反映 MacBook Pro 約略效能。



所以我們到performance比較網站上看就大概可以得知是上一代低階pro跑分這台,多核效能大約為三千八,2.8倍我們就先算一萬一好了,等於打完六折後是六千六,但目前16吋i9最頂級款的跑分也在六千七左右。那不就表示,就算app開發商都不重新port到ARM指令集,我買一台四萬五(含升級到16g的記憶體)的入門MBP,我也有相當於頂級款i9的編譯速度? 這個推論結果有點逆天,我自己都不太敢相信...一間幾乎什麼都做的大公司做出來的晶片打爆一間專門做晶片的公司??? 恩,真的很期待開賣後的評測文,看看到底是拍拍手還是大跌倒。

PS,我自己會用Webkit編譯來當基準,是因為程式編譯很難像影片轉檔這樣找到可預知具有限數量的最佳化路徑,程式這種東西太活了,很難做到所謂的硬體最佳化,否則等於是窮舉法了(這是我自己設計軟體有限知識推測的,如果有誤再請晶片設計高手幫忙更正,感謝)。
專業分析,讚! 👍

您意思應該是 “M1 用模擬器執行 x86,速度等同 8核標壓intel MBP 用實體執行 x86”,可見 Apple ARM CPU 效能真的強壓 intel,且 TDP低功耗/省電/冷靜/低熱 也完全強壓 intel。

個人覺得目前最大關鍵在於 “可灌一般Win7、Win10的完整x86模擬器” 何時會出現在 M1 Mac,這相信是許多人所介意的 (確定有的話我才會買M1 Mac否則秒選intel Mac),請問您知道 “完整x86模擬器 for M1 Mac” 何時會有嗎?
這次的價格真的很香
期待日後實測的文章
ATB wrote:
所以我最後一台Mac(恕刪)

他們家現在Macbook全線都是焊死
所以LG Gram在台上市我就買了
而且當年就有現在M1版MBP 13的續航力
bbblee wrote:
好棒棒,

你以為要花幾千元才能把 DRAM封到 SoC去啊 ?

你去當apple 老闆,日月光會感謝你的 !

業界一堆SoC把 DRAM封裝進 SoC是為了拼成本、省錢、較穩定
量大的話,把DRAM封在裏面,比單顆DRAM放在外面用電路板連接還省錢

我以為把DRAM封到SoC裡,然後更改主板架構...
「這過程」要花的錢應該是用「億」做單位的...

這還沒考慮越複雜的SoC,晶片良率會越低這點的隱性成本...
  • 2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