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

Apple M1 晶片現身! New MacBook Air、Mac mini 與 MacBook Pro 13 同步登場!

笨兔一隻 wrote:
只有兩個 USB4 而且還是單邊...不知道是M1不夠力,還是覺得大家不會用右邊....




要更多的USB ports,請等明後年新版16吋款...
prettyboy wrote:
因為INTEL處理器就是這麼貴,只能賣這麼高!當初intel一棵處理器如果只算蘋果一千元而不是一萬元,蘋果也不會被逼著走上自製之路了。


其實大家去看 apple Macbook Pro的 SSD,每256GB, 價錢就加價台幣六千元,
DDR每8GB加價台幣 六千元
是一般產品的四倍到六倍,
這個絕對不是進貨成本高四到六倍,
而是apple的品牌溢價所造成的,造成 apple很敢加價賣

intel給apple 便宜的價格不是什麼大問題
尤其現在apple有AMD可選,要狂殺價很簡單
apple跟intel拿貨,其實價格並不高,
但apple就是有辦法把它賣得很貴

而蘋果走上自製之路,
一方面是因為intel 7nm做不出來,
另一方面是要建立apple移動平台的完整生態系,這個用intel產品做不到的
人生就該好好的玩 !
滿看好這次的架構轉換,我覺得有三個連帶關鍵:

1. Apple看來把Rosatta 2容相容性與周全性搞得不錯,從我身邊碰上的開發工具而言:
IntelliJ Issue => 市場佔比很大的開發工具IntelliJ,可以透過Rosatta 2正常使用開發。

Flutter Issue => Flutter是個跨平台開發工具,開發環境相對變數更多,也是可以正常跑
如果上面這兩種比較吃系統相依性的工具都能透過摸擬的方式跑,那一般使用者,無論是apple自己的生產力工具,還是office,應該問題就會少很多。

2. ARM的CPU可以通吃iOS/iPadOS市場,iOS就不太敢說,但iPadOS上面一定有不少生產力工具為滑鼠與鍵盤最佳化過。這兩個平台上的程式在易用性與一般人的普級性來說,能為Mac生態加分不少。

3. Rosatta 2約只有7成的效能來源。但如果大家有注意到,apple在比較效能時,webkit的編譯在pro上是比上一代快2.8倍,底下的備註是寫比較基準是

測試由 Apple 於 2020 年 10 月使用配備 Apple M1 晶片的預量產 13 吋 MacBook Pro 系統,以及 1.7GHz 4 核心 Intel Core i7 的已量產 13 吋 MacBook Pro 系統進行;所有系統皆配置 16GB RAM 與 2TB SSD。開放原始碼計畫案使用 Xcode 12.2 測試版,以及 Apple Clang 12.0.0、Ninja 1.10.0.git 與 CMake 3.16.5 建構。效能測試使用特定電腦系統進行,可反映 MacBook Pro 約略效能。


所以我們到performance比較網站上看就大概可以得知是上一代低階pro跑分這台,多核效能大約為三千八,2.8倍我們就先算一萬一好了,等於打完六折後是六千六,但目前16吋i9最頂級款的跑分也在六千七左右。那不就表示,就算app開發商都不重新port到ARM指令集,我買一台四萬五(含升級到16g的記憶體)的入門MBP,我也有相當於頂級款i9的編譯速度? 這個推論結果有點逆天,我自己都不太敢相信...一間幾乎什麼都做的大公司做出來的晶片打爆一間專門做晶片的公司??? 恩,真的很期待開賣後的評測文,看看到底是拍拍手還是大跌倒。

PS,我自己會用Webkit編譯來當基準,是因為程式編譯很難像影片轉檔這樣找到可預知具有限數量的最佳化路徑,程式這種東西太活了,很難做到所謂的硬體最佳化,否則等於是窮舉法了(這是我自己設計軟體有限知識推測的,如果有誤再請晶片設計高手幫忙更正,感謝)。
bbblee wrote:
DDR每8GB加價台幣 六千元
是一般產品的四倍到六倍,
這個絕對不是進貨成本高四到六倍,
而是apple的品牌溢價所造成的,造成 apple很敢加價賣

前面一堆人提醒那是不一樣的東西了
還是有人繼續秀下限...

你現在市面上去哪裡找封裝在Apple M1裡面的DRAM?

這次的DRAM不是焊在主機板上,是封裝在5奈米的SoC裡面喔~
才會達到更高的傳輸速度與低功耗...
還蠻期待上市之後 電池續航力的表現
現在macbook 帶出門都撐不了多久
cheonglee wrote:
你真有看過Android原碼,包括Native部份呢,不是單單在Android Studio表面那層?

使用Android NDK 寫 C 是另一回事,我說是Andriod低層。。。。

包括保安,圖像,網絡存取等大都是由JAVA直接Call 低層,低層不單止不同CPU,
不同廠商的機器也是自行建Driver,例如顯示一張JPG,
android webkit 直接把資料左手交右手傳到後端C lib,C lib 可以在CPU層處理,也可以再拋到硬件GPU直接處理,每個機器不同,都要分別寫Code。

像以下一段webview 原碼,全部都是指向背後。。。
https://android.googlesource.com/platform/external/webkit/+/f10585d69aaccf4c1b021df143ee0f08e338cf31/WebKit/android/jni/WebCoreFrameBridge.cpp

其實C要porting不算困難
難是難在更底層不同CPU指令集不一樣所需的移植工作
Webkit算是有用到這部分
所以porting會有些麻煩
但是其他C的部分不會是什麼大問題
說真的
我不覺得移植OS是什麼難如登天的事
很多公司都做的到
現在沒有什麼東西是從無到有
M1還是基於Arm的架構發展而來的
很多基礎像是compiler都已經有了
惡魔推銷員 wrote:
不是,是你沒有注意蘋(恕刪)


我怎麼會沒注意
請看清楚我發文的內容 我有說筆電 筆電 筆電
桌機我有說不能換RAM嗎
以下虛線內 是我發文的內容
--------------------------------------------------------------------
我也覺得沒差 除非要32GB以上
怎麼會一堆人不知道
蘋果筆電RAM無法自己升級
或是客製化升級的RAM超貴
是我們習慣蘋果筆電呢?還是這些人過往都不會去注意蘋果筆電
---------------------------------------------------------------------------------------

我自己本身使用
2008年第一台 iMac 27吋
2012年第二台 iMac 27吋
2017年第三台 iMac 27吋 5K 現役使用中
我都是自己買RAM自己裝上去的
換RAM非常快只要兩分鐘 而且不影響保固

但不是所有桌上型電腦都可以換
iMac 21.5 & iMac Pro 要換RAM可以但超麻煩 一買來就換就會沒保固

要發文打臉人 請字字看清楚好嗎?
新聞上有看到台灣好像不在首波名單。但好像也都沒看到第一波預購什麼時後開始。
萬能的版友 請示
1.加ram 是怎麼加法? 8G已經在晶片內,然後 加8G 加16G 是外焊在主機板?或是繼續在晶片內?
2.所有的紙片上規格效能什麼快幾倍, 是跟誰比? 比如 我比你身高高五公分 體重多十公斤 那你幾公分?幾公斤?
bigg58 wrote:
1.加ram 是怎麼加法? 8G已經在晶片內,然後 加8G 加16G 是外焊在主機板?或是繼續在晶片內?
2.所有的紙片上規格效能什麼快幾倍, 是跟誰比? 比如 我比你身高高五公分 體重多十公斤 那你幾公分?幾公斤?


以下我個人猜測 不代表官方
1.加ram 是怎麼加法? 8G已經在晶片內,然後 加8G 加16G 是外焊在主機板?或是繼續在晶片內?

晶片有兩個版本 一個是8G 一個是16G

2.所有的紙片上規格效能什麼快幾倍, 是跟誰比? 比如 我比你身高高五公分 體重多十公斤 那你幾公分?幾公斤?

快多少幾倍 應該是跟同型同款前一代做比較
  • 2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