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MacBook Air - Born free

藉這篇文章整理我對 MacBook Air (Air) 的一些想法...



- 設計理念

我很喜歡 Apple 網站上 Air 頁面的 slogan - Born Free.


捨棄一切多餘事物, 追求極簡純粹的自由
這樣的概念讓我想起 Palm Foleo

不同的是流年不利的 Palm 保不住 Foleo , 而 Air 則有著蘋果品牌的光環加持


[Palm Foleo]

按這裡檢視外部影片 (按這裡在新視窗中開啟影片)
[Apple MacBook Air ad]



- 無線化
"Without wires, you're free to go anywhere"

Air 的理念中我覺得最關鍵的一環 - 無線化
但也讓我對 Air 的定位感到混淆

* Subnote (次筆電)?
通常次筆電有完整的 I/O 介面應付商務需求
Air 的重量落在次筆電的級距裡, 但 Air 捨棄了大部分的 I/O 介面及採用特殊規格 (Micro-DVI)

* Mobile Terminal (行動終端)?
通常行動終端具備廣域無線網路規格達成 Always connected 的能力
Air 規格的精簡化符合行動終端的設計, 但 Air 缺乏 HSPA, CDMA2000, 或是 WiMAX 的無線網路規格

那麼, 蘋果究竟將 Air 定位在哪一端?
在 MacWorld keynote 上 Steve Jobs 將 Air 與 VAIO TZ 對比, 那麼就是欲定位為 Subnote
然而從設計理念 (Born free) 來看, 我看到的是一台行動終端


在缺乏最關鍵的廣域無線網路能力下, 或許是初代 Air 不得不傾向 Subnote 定位的原因



- 世界最薄的筆記型電腦


厚度是重點?
對於行動族群
重量才是

為了極端縮減機身厚度, 縮減電池容量與 I/O 介面
那麼
Air 的輕薄化究竟是為了打造一台 Thin client, 或是為了達成 "世界第一薄" 的稱號?



- Mac OS X

Air 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搭載了 Leopard
這就是蘋果對於 Air 追求自由 (Free) 的答案?

為了運轉一個全功能的龐大作業系統
就必須搭配強大的運算能力
在現有的技術水準下
"運算能力" 與 "續航力" 像是天秤的兩端
越加碼運算能力, 越損失續航力

Air 傾斜往運算能力, 犧牲了續航力
等於是蘋果親手為 Air 的自由上了枷鎖
為了搭載 Leopard

Air 的目標族群是?
我原以為是以網路應用 (Web applications), 文書處理等輕應用為主的族群
Air 對於運算能力的執著, 是否是追尋著錯的方向?

如果將 Leopard 萃取出一個著重效率的精簡特製版本
降低運算能力的需求, 提升續航力
這樣的作業系統會不會更適合 Air?



- 定位

Steve Jobs 將 Air 與 VAIO TZ (日系 Subnote) 對比並不是一個明智的舉動

Air 與 日系 Subnote 一樣追求輕量薄型化
但 Air 著重運算效能甚於續航力, 為了極致的薄型化可以做出更大的妥協
而日系 Subnote 堅持 "輕量" "長續航力" "堅固" 俱在

Air 在捨棄了這一切後卻在行動族群重視的重量與續航力落後日系 Subnote
可以說
Air 的理念 (Born free) 在日系 Subnote 上實踐的更為徹底

我想
Air 與同樣執著於運算效能的 Thinkpad X 相較才能顯出其獨到處



- 你會如何改造 MacBook Air?

網路的時代, 行動終端有兩個重要發展方向:


I. 運算與儲存分離: 軟硬體精簡化, 網路應用 (Web applications) 為主流, 資料存放於外部伺服器
II. Always connected: 永遠保持網路連線


Air 可以
* 硬體 - 搭載完整無線網路規格 - 802.11 a/b/g/n, Bluetooth, WUSB, 廣域無線廣路 (HSPA or WiMAX)
換上超低電壓版 CPU, 增加電池容量延長續航力 (以 10 小時為目標)
將 SSD 列為標準配備 (省電/耐震/高效能/靜音)
* 軟體 - 搭載 Leopard 精簡特製版



試著將 Air 打造成一個具有 Always online 能力的行動終端 (Mobile terminal)
真正擁有與生俱來的自由 (Born free)






2008-01-18 5:20 發佈
MChiang wrote:
藉這篇文章整理我對 ...Palm Foleo...(恕刪)

我看看也想到了這玩意兒,身材像極了。
其實它是個好東西,符合許多人的使用習慣,有太多的人用電腦只是在做那些事;
但它卻敗在一般人的觀念思想,總希望功能多一些,或許哪天就用得到。
當初SONY努力打造的上網機最後也是無疾而終了。
見人說鬼話,見鬼飆髒話。
我們常在討論MBA的定位
但是定來定去都沒有個共識,想想就算了
觀望看看,看後來哪個族群買了最多,那就成為MBA的定位啦
C'est La Vie! 法文「這就是人生啊!」
用了EeePC後, 我已經很難把我的acer 12"小狗機(1.4KG)帶出門, 而MBA要1.3KG?

如果要使用MBA要花多少$$? 至少5xxxx近6萬元, 而得到什麼?
對我而言, 80%的成本會轉化成使用MBA時, 他人的注目眼光吧?
所以要我為這樣的事花好幾萬, 我做不到...

而我買EeePC, 花了9999元,, 得到一台7"LCD的上網兼文書處理機,
CPU速度不到1Ghz? 我不在乎, 我能好好編好文書, 做簡報, 上網即可.
運算能力? 丟給桌機吧!!
matika wrote:
用了EeePC後, ...(恕刪)


XD 說不定改天可以看到有人說:

用了MBA以後,我家裡12"的TZ看得好傷眼
而EeePC竟然只有7" LCD !!!

針對自己的需求去選擇NB才是真的吧
flickr.com/photos/henrie/
jeky wrote:
但它卻敗在一般人的觀念思想,總希望功能多一些,或許哪天就用得到。

其實蘋果本身也卡在同樣的思維

我對於 Air 沒有搭配 ULV 的 CPU 感到不解
難道 Leopard 必須要 C2D 1.6G 以上才能順暢的執行?

該捨棄的不捨
一般人認為重要的蘋果倒捨棄的很爽快

我喜歡徹底無線化的概念
但不管是 Palm 的 Foleo 跟 Apple 的 Air 同樣都少了一樣最關鍵的能力:


廣域無線網路 (3G, WiMAX)


筆記型電腦內建 3G 或是 WiMAX 在今年會更普遍吧
(美國 Panasonic business notebook 全系列內建 3G 網卡)


sickfoot wrote:
觀望看看,看後來哪個族群買了最多,那就成為MBA的定位啦

憑 "Designed by Apple" 這點 Air 就已經有一個不小的基本市場
蘋果打造品牌形象與塑造話題的能力, 在業界真的是數一數二


matika wrote:
而我買EeePC, 花了9999元,, 得到一台7"LCD的上網兼文書處理機,
CPU速度不到1Ghz? 我不在乎, 我能好好編好文書, 做簡報, 上網即可.
運算能力? 丟給桌機吧!!

我的次筆電裡除了作業系統跟極少數的應用程式外, 基本上是空的
資料都在桌機跟 NAS 裡
絕大部分使用筆電的時間都是在瀏覽器裡 (Wi-Fi + HSDPA)

出門上課, 斜背包裡只有一台筆電, 一支錄音筆, 一支筆
不需要紙本書, 不需要筆電的電源線跟變壓器

我想也是基於同樣的想法


henrie wrote:
針對自己的需求去選擇NB才是真的吧

恩, 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而不是由別人告訴你需要的是什麼
分享 http://post.mchiang.name | 臉書 http://facebook.com/mchiang
MChiang wrote:
我對於 Air 沒有搭配 ULV 的 CPU 感到不解
難道 Leopard 必須要 C2D 1.6G 以上才能順暢的執行?...(恕刪)

既然高效能 macbook 還是由 MBP 這個產品線負責
我也是很納悶為何 MBA 要用到吃電怪獸 C2D
MBA 的重量跟電力在攜帶性上實在不及格啊
抗議Mobile01站方黑白不分亂停權,即日起關閉帳號不再參與討論
MChiang wrote:
我喜歡徹底無線化的概念
但不管是 Palm 的 Foleo 跟 Apple 的 Air 同樣都少了一樣最關鍵的能力:
廣域無線網路 (3G, WiMAX)..(恕刪)

以Apple現在的行銷模式來看,這個應該會在第二代或第三代才會出現在MBA身上( 當然,只是個人猜測而已...)。真正有無線需求的,恐怕得想一想再做決定。
拍郎 wrote:
MBA 的重量跟電力在攜帶性上實在不及格啊

銀牙烈虎 wrote:
真正有無線需求的,恐怕得想一想再做決定

以我的標準
內建 3G 網卡, 續航力超過 10 小時會比較理想
或許保留 Express card 插槽可以擴充 3G modem 又不至於太影響到外觀 (比起 USB 介面)
另外, 由於隨身攜帶的緣故, 機身結構的輕量強化也是必須的(*)

3年前購入的 12 吋筆電續航力 8 小時, 重量 1.2 公斤, 內建 Wi-Fi 搭配支援 HSDPA 的手機已經有 Always online 的能力
雖然開始有想換新機的念頭
但 MBA 的缺乏 3G 與僅 5 小時續航力不合我的需求
倒是 12 吋 / 12.5小時續航力 / 983公克 / 搭載 SSD / 強化結構設計的 Toshiba dynabook SS RX1/T9E 讓我很有興趣



(*)延伸閱讀
Toshiba dynabook SS RX 的設計
Panasonic Let's Note 的強化設計
SONY VAIO G 的設計
分享 http://post.mchiang.name | 臉書 http://facebook.com/mchiang
分享 http://post.mchiang.name | 臉書 http://facebook.com/mchiang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