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又有這一篇拆機文的產生,
可能已有很多前輩已有發表,
但看01上還沒有詳細分享,

也就野人獻曝一番,希望沒傷了前輩們的眼~

===============================================



包裝上一如往常的蘋果風格,簡潔、乾淨~

就為了這張大螢幕,出走了53張小朋友


今年多了thunderbolt這個界面,
對於一般用戶而言,目前應該是豪無用處吧

應該沒有一般用戶會去買一台27" thunderbolt界面螢幕,但卻要35張小朋友!!!

一組最便宜的thunderbolt界面Promise Pegasus R4 4TB (4x1TB) RAID System 要送上31張小朋友!

而且一條thunderbolt cable要 1500大洋....

而且實用性上的C/P值不是那麼誘人,
同樣27"螢幕,DELL U2711可能還比較誘人,同樣IPS面板多了可旋轉且只要27張小朋友~
同樣raid system,儲存資料及備份功能,目前的FW800就足足有餘,還用不到15張小朋友~
以上只是小弟這一般用戶的淺見,如有得罪請包涵喔~

3M散熱膠,用來固定SSD且增加散熱,一片30,Y拍上可得。
SATA一分二電源線,感謝yu.shin大大的提供,質感滿分。
去年採用OCZ Vertex2效果良好,今年依然選擇OCZ vertex3,
原因在於SSD小弟只用來系統使用,其餘重要資料皆存放在其他硬碟,就算壞了也不怕!

今年入手已直接升成8G記憶體,都拆了就直接攻頂嚕~那麼大要做什麼?就爽而已。。



抬起iMac下巴,三個紅色框框標示的螺絲鬆開就可以輕鬆升級記憶體嚕~

衛星導航吸盤再度出動~吸著螢幕上面,稍稍用力拉再緩緩向上拉出,壓克力保護蓋就可以卸下。

螢幕左右二側紅色圈圈標示一共六顆螺絲鬆開,螢幕就可以向上抬起了,
螢幕上面二個紅色長方框的二張用途不明貼紙,小心撕就可以不破壞撕開。

螢幕緩組抬起後左上方處第一條要卸下的排線

螢幕中間第二,三條要卸下的排線

螢幕左下方最後一條要卸下的排線
四條排線都卸下後緩緩將螢幕向上移動就可以完全分離螢幕與主機

四處藍色框框標示處就是剛剛卸下排線位置

將五處藍色框框的排線一一卸下,無線網路排線請記得順序,那三條是天線~
將十處紅色圈圈標示處長短不依的螺絲鬆開,請記下每顆螺絲的位置喔!!!

全卸下後紅色框框的logic board就可以小幅度移動,
國外教學是將整個logic board 拆下來,
但因為我們也買不到mac SSD專用固定架,
所以沒有拆來下的必要,只需要將logic board稍微抬起來插上SATA排線就可以了
請在星號位置施力,不用怕把logic board掰斷,除非您是大力水手

不是很好插,但比起拆下整個logic board的程序,相信您會選擇用掰的..


借一張國外拆下logic board的圖來看一下SATA插槽模樣
請想像將它翻轉 180度位置就是我們要插上的位置及方向

請選擇有固定簧片的SATA線材,才不會容易鬆動.


卸下硬碟排線,鬆開硬碟旁紅色圈圈二顆螺絲,向外拉就可以卸下硬碟

SATA一分二電源線出動!將原供應硬碟的電源線串接!!

將SSD黏上3M散熱膠後“塞入原硬碟旁空間,就是如圖L型支架的下方!
接上剛剛拉出的STAT線及一分二的電源線
再把硬碟裝回去,整一下線材,確認排線有確實插好!不然再拆一次又是一番功夫


都拆開了,就順手把光碟機這一年用不到十次的廢物也換了吧!!!
連Lion都淘汰它了,想必它在Mac的世界也不長久了

小弟手上剛有還有之前的OCZ vertex2就一道上了吧~


最後再依序鎖回去就完成升級嚕~~
而且原硬碟也還在,不會影嚮iMac硬碟溫度的判斷,
風扇狂轉的問題也就不會發生,
可是因為SSD不支援溫度迴路,所以看到溫度並不正確,但不影嚮使用~

OCZ Vertex3表現

OCZ Vertex2表現

SEAGATE 1TB原廠硬碟表現
最後來看看升級SSD前後開機差異吧~
SEAGATE HDD
Vertex3 S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