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myrace wrote:台灣人喜歡自己發明簡稱iPod touch被簡稱 itouchMacBook Pro被簡稱Mac ProMacBook Air被簡稱Mac Air好潮 因為想要說出來潮一點,結果反而更俗,iTouch的確有聽過...
tommyrace wrote:台灣人喜歡自己發明簡...(恕刪) 我看了是完全沒有潮的感覺.....真是亂叫一通~~常常看到問問題時,沒有人搞的清楚到底是講哪台......之前聽某廣播節目裡自稱是 3C 達人的,也一直講 Mac Air, Mac Air........既然是達人,怎麼會連名字都叫錯....
原先 13" 的 macbook pro 一樣是 37900,原先 15" 的 macbook pro 一樣是 57900,而且硬體也都有升級。覺得 macbook pro retina display 貴可以買這兩款阿。除了比較厚、不是 SSD,性能一點也不輸。相比 15" macbook pro without retina,記憶體大一倍,用 SSD、retina display,其實價格不算高,真的是頂尖規格了。
其實,如果你把Retina Macbook pro想成是17吋 macbook pro的繼任機種(因為螢幕解析度更高於17吋)你就不會覺得它有多貴了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17吋筆電或視網膜筆電rtyuii wrote:因為我最近也在物色NB.想找一台可用5年以上取代桌機的NB~Mac也在我考慮範圍沒想到新款那麼貴.超出我預算..(恕刪)
我的 Macbook Pro 是 unibody 前一代的末款當時 15 吋最低階的就是 NTD$69900NTD$69900 現在則是15吋高階的價錢(不把 Retina 算進去的話)六萬多應該算是降價吧!硬體升級了呀!印象中,第一代 iBook(貝殼機)就是六萬多起跳。不過我不會考慮 Retina 螢幕因為工作上我需要光碟機而且我要防炫光螢幕
rtyuii wrote:因為我最近也在物色N...(恕刪) 以下言論排除覺得好看、潮、帥等等的外觀偏好因素,或是想要體驗Retina Display以及兩側外露的通風口。個人認為,除非是需要一個移動的高階設備,例如把 Final Cut Pro 的 Project 拿出去給客戶看之類的,否則沒有必要買到 Retina 的 MBP 。小弟平時用 Logic 、 Photoshop 、 Final Cut 等,一台2010年中的15高階MBP搞定,這台顯卡配備 GT330M, VRAM 512MB ,當時售價逼近 NT$75,000 好像。如果沒有要用到專業軟體,低階款或一般夠了。另外,樓主問道 Retina 螢幕的耐久度,小弟沒有 iPhone or New iPad ,無法給予正確的回答(就算有也不一定正確)。但自己在2010年底買的15寸,至今螢幕狀況仍然很好,只是要小心手油油的別去碰 “鍵盤” ,否則螢幕蓋上,放在包包裡面稍微受一點擠壓,就會在螢幕上留下方格子印。 樓主如果要買的話建議搭配 AppleCare ,我的 MBP 過保後耳機孔鬆弛,大概是被插...我是說用太多次了。有 AppleCare 直接換新的主機板。 希望有幫助到您。另外補充,我家另外一台小白(2008年底購入)的螢幕至今沒有問題。-------再補充-------bluesystem大大相當熱心地回答了有關螢幕方格子印的解決方案,即是 “放一塊擦拭布在螢幕跟鍵盤之間” ,市面上的確有賣類似產品,可以同時充當收納包或滑鼠墊的擦拭布(或是可以充當擦拭布的收納包)。詳見54樓。
shinna the leaven wrote:題外話~我本來期待會...(恕刪) 呵呵,你上次也跟我說iwork很可能會改,我也很期待,結果,我翻桌!連直書都不行,比office for mac還low!這樣是要怎麼打文章!?基礎功能耶,為什麼不讓我刪office for mac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