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很奇怪我無法從 USB 開機,只好改由 Recovery HD 進入製作 Fusion Drive,再重新安裝系統。
過程中為了保留 Recovery HD,所以在建立 Logical Volumn Manager(LVM) 時 SSD 僅納入原安裝作業系統的磁區,另一顆硬碟則全部加進來。
目前看來功能都正常,正在將資料複製回來。但仍有一點點疑問。
1. 開機時長按 Option 進入磁碟選單時會看到 "Macintosh HD" & "Macintosh HD 2" 兩顆硬碟,但都是進入同一個系統。
2. "Recovery HD" 從選單中消失,但開機時長按 Command+R 可正確進入。
這兩個可能是因安裝方式不同所造成,雖不影響使用但仍在找方法調整過來。
pokkys wrote:
我正在把系統clone到fusion drive,一切真的太神奇了。
首先,fusion drive應該是一種tier storage。
不是拿ssd當快取,而是把不同"熱度"的資料寫在不同媒介上。
目前主流家用作業系統恐怕Apple是第一個達陣的。
一般拿ssd當做快取的缺點是需要寫兩次(ssd一次, hd一次)
舉凡Intel ISRT或是者Windows的ReadyBoost都只是這種技術。
Linux裡面的flashcache,或者是ZFS裡面的L2ARC也都只是拿ssd當做cache的技術。
fusion drive的作法是根據資料的"熱度",判斷應該寫在哪一個disk上。
只有NetApp和EMC這些企業等級的儲存裝置上才會看到tier storage的蹤影。
不要再說你自己可以把常用的東西放在ssd,不常用的東西放在hd這種爛方法出來比了。
因為你要做的事情......被電腦取代了。
不要說得太誇張了,蘋果 fusion drive 也有它的極限,否則官方不會在 FAQ 內特別提到影音擷取會有不順的問題。fusion drive 沒有那麼聰明,因為 fusion drive 寫東西的時候固定要寫到 SSD 上面的 4GB buffer,然後搬到 SSD 上,或是搬到硬碟上,寫的時候他不會判斷你說的熱度這種東西,反正就是先丟到 4GB 上面之後再說。
蘋果 fusion drive 的優點是 128GB + 1TB 都可以用的到,但是我認為這也會是缺點,因為資料必須在那搬來搬去的,搬到 SSD 上或許很快,可是寫入硬碟就會很慢,至於寫兩次這件事情還是會存在,只是同時間資料不會存在於兩個實體媒體上罷了。另外發表會介紹內容看起來像是 file level 的東西,雖然有人測試後認為是 block level,但我覺得還需要更多測試來確認這件事情。除此之外,HFS+ 跟 ZFS 要相比還有一段距離,zfs 有 copy on write,可做 snapshot,可以 dedup,但 HFS+ 有嗎?更不用說蘋果曾經打算用 ZFS 取代 HFS+,只是法律跟開發問題最後無疾而終。
至於 EMC,也是會推出爛東西的,我是聽過他們有推過一台 NAS,前方是一台 linux,後面是一個 SAN storage,裡面跑的是 ext3/ext4,"笑能"非常歡樂。XD
因為我實際使用沒有發現這件事。
如果他有所謂4G SSD cache的話,我想容量不會是128G + 1T。
目前初步實驗,他一開始會一直寫SSD。
SSD滿了才會寫HD。
所以搬兩次的現象我並沒有發現。
還有.....我有說HFS+有比ZFS強嘛?我有說嘛?
EMC爛?關我什麼事?
不知所云。
bulibi wrote:目前Fusion Drive技術討論01討論區只有兩篇
不要說得太誇張了,蘋...(恕刪)
一篇是來了解一下Apple的Fusion Drive
再來就是本篇想要有fusion drive的效能,不用買新mac
蘋果的技術文件 Mac mini(2012 年末)與 iMac(2012 年末):關於 Fusion Drive
-------------------------------
4GB快取是來了解一下Apple的Fusion Drive文中連結解釋
不清楚文中4GB快取是從什麼資料得知的
個人認為 既然都要先寫入SSD 系統軟體都在SSD 要那4GB快取幹嘛
(一般4G快取是用來放置HD上的系統軟體檔案 達到HD加速效果 而這效果僅在於開機與軟體初次開啓時有效)
bulibi wrote:搬檔案這件事情交給系統去處理吧 通常是在使用者電腦閑置時在背景進行 轉移方式多為SSD搬到HD
蘋果 fusion drive 的優點是 128GB + 1TB 都可以用的到,但是我認為這也會是缺點,因為資料必須在那搬來搬去的,搬到 SSD 上或許很快,可是寫入硬碟就會很慢,至於寫兩次這件事情還是會存在,只是同時間資料不會存在於兩個實體媒體上罷了。
HD搬出來的檔案是載入記憶體中 處理後的檔案儲存呢 當然變成新檔案由記憶體寫回SSD 變成正在處理的檔案囉
-------------------------------
幫助HD加速 倒是有看過畫出SSD部分容量給HD當做快取這種使用方式
不過這快取使用方式同混合硬碟一樣 是從DH讀取去篩選資料
而且是以讀取的系統軟體檔案為主 而不是處理用檔案
另外一種OCZ Synapse Cache - 如虎添翼的加速型SSD
個人推測:這種應該是拿整棵SSD當作快取
而使用的檔案篩選可能就不僅僅只有軟體與系統檔案 包含工作用檔案
固定保留軟體與系統檔案 而在外部資料寫入HD時 同時保留在32GB SSD中
直到32GB寫滿 才會刪除SSD較舊資料保留最新寫入資料(最新的資料通常是需要處理的檔案)
而這資料刪除是刪除快取 HD上原檔案不會有所影響
(檔案處理後儲存?那就是寫入新檔案 當然SSD與HD上再各寫入一次新儲存檔案)
容量應該是同HD容量 而不是SSD+HD
補充一篇 Corsair Accelerator SSD讓你老硬碟回春
這篇請問iSRT加速是要當系統碟才行嗎?在講iSRT的加速原理
彈幕濃!
skiiks wrote:
不清楚文中4GB快取是從什麼資料得知的...(恕刪)
4GB快取這件事有其他網站作了更多實驗後有些澄清. Fusion Drive的演算法大概是:
1. 寫入時SSD優先, 直到SSD滿了就寫入HD. 這也是大型(影音)檔可能會有延遲的主因.
2. 機器有空閒時, 如果SSD空間少於4GB, 系統會開始搬最少存取的區塊到HD, 直到SSD有4GB空間為止. 好像有一個例外, 系統檔會一直留在SSD. 不過我覺得這點有待更嚴謹證實. 也因為這4GB的空間, 一些測試會發現寫入超過4GB時才會動到HD, 於是有4GB快取的說法.
所以, 如果你刪檔案剛好刪到SSD裡的檔案, SSD裡就會有大於4GB的空間, 這時能高速寫入的大小就會超過4GB. 又, 常存取的檔案會留在SSD, 所以你刪除剛產生或常用, 或你正頻繁編輯的檔, 那多半會只在SSD裡存取.
當然這是實驗觀察出來的, 不代表這就是真正的演算法.
我覺得還有一個重要優勢是, Fusion Drive 的"搬動"不是整個檔案搬, 而是以"區塊"為單位.
有興趣也可以看我的實作. 目前快樂使用Fusion Drive 當系統碟中.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177&t=3042267&last=39746047
lin-san wrote:你那篇文章說Fusion Drive目前還不方便做出(沒內建在軟體中)的回文就是我
4GB快取這件事有其...(恕刪)

------------------------
1.如果是發生在SSD寫入時空間不足 應該是SSD同時在寫入新檔與搬舊檔去HD上所造成
而影像檔案 可能在一開始就是放在HD上吧
區塊搬移的話 檔案內容可能會散佈在SSD與HD上
Fusion Drive壞掉資料救援可能會較為困難 需要救出兩組硬體資料 再像救援陣列0一樣合併回資料
檔案搬移的話 好的那部分硬體應該還可以救援出完整檔案
------------------------
前面說用SSD當作HD所有檔案快取的部份(老硬碟回春) 只有從快取讀取會有SSD速度 寫入則只有HD的速度
因為需要同時寫入快取與HD相同檔案 像陣列1一樣被最慢裝置拖累 導致寫入SSD同寫入硬碟速度
不會像Fusion Drive以優先寫入SSD能達到400MB/s
------------------------
Fusion Drive的使用者無法隨意控制資料放哪
在SSD空間剩餘不多時 這時系統可能作出錯誤判斷
蘋果可能也研判過這情況 但是實際使用的狀況千百種 可能會超出研判的事情發生
這在目前SSD容量小之下 初代使用Fusion Drive的人可能很快就會有狀況發生
128GB要塞滿資料是很容易的 就看系統判斷的聰明程度
不過大不了就是再寫回HD囉
彈幕濃!
pokkys wrote:
你確定他是先寫到4G的SSD cache再寫到SSD嘛?
因為我實際使用沒有發現這件事。
如果他有所謂4G SSD cache的話,我想容量不會是128G + 1T。
目前初步實驗,他一開始會一直寫SSD。
SSD滿了才會寫HD。
所以搬兩次的現象我並沒有發現。
還有.....我有說HFS+有比ZFS強嘛?我有說嘛?
EMC爛?關我什麼事?
不知所云。
4GB 那是 AnadTech 說的,至於你會覺得不知所云,怎麼不說一開始在那扯 L2ARC 也只是拿 SSD 當 cache,言下之意是比不上這個 Fusion Drive 的功能呢?先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是你吧!另外 NA、EMC 是否有跟 fusion drive 一樣概念的東西,還是比較類似拿 RAM、SSD 當 cache,應該是後者較有可能,像 NA 的 PAM 就是 read cache 而已。
4gb 這說法是該篇文章作者在發表會現場試用跟詢問蘋果人員時看到的結果,或許就如同其他網友提到的沒有真的切出 4GB,而是會盡量空出 4GB 空間出來,回去重看他文章後,發現沒有明確指出有 4GB 永遠用不到,只有說 create 4GB buffer,我想我前面用切出 4GB 這說法不好。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