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Apple iMac Pro 今在美國上市 Final Cut Pro X 更新後可剪輯 360 度 VR 影片

我只是一段時間沒看這裡的留言,為什麼就吵起來了啊
可能我第一個留言讓人誤會了?
我沒有說Mac不好啊喂
只是說即使是這樣的配置,賣這個價格感覺還是挺狂
尤其是150K只是起跳價
然而這就是Mac啊
同價位其規格一定比其他的Windows電腦爛
然而Mac就不好嗎?未必

尤其是這位老兄你似乎很有意見?
geniesjan wrote:
顯卡根本問題也很大
用A卡??
專業測試無論是運算軟體商還是暴力運算使用者/玩家
用的卡幾乎都是Geforce

有時候世界就是這麼神奇
專業運算用的還是Geforce
N家A家說繪圖卡好,可能只是為了要賣東西
做運算的軟商測試才是真正重視結果的測試

多數用家愛用N卡的原因
不是N卡有多好
主要是說N卡多支援了一種硬體加速(CUDA)
而A卡只有支援開放標準如Open CL等協定的硬體加速
而CUDA是N家獨有,也能相容其他開放協定
而且CUDA其實還比較早出現
也因此有不少的專業軟體都有支援CUDA
成為N卡最大的優勢

但在macOS上
由於蘋果已經使用A卡一段時間
除此之外就是intel的Iris Graphics
這兩者都不支援CUDA
因此目前在Mac OS上CUDA加速是沒什麼卵用
在少了CUDA的加持下
其實N卡跟A卡相比是沒啥太大優勢的
未必是N卡就比較好喔

還有這裡也提到了一個你忽視的問題
就是蘋果的macOS平台基本上跟我們熟悉的Windows平台有很大的不同
基本上macOS的優化要比Windows好太多了
也因此如果是在同樣的硬體配備的前提下,其表現會比Windows平台的要好
再來就是穩定度也是好太多
除了系統的因素之外,雖然同是使用x86架構
在macOS平台下的所有硬體都是由蘋果為其量身打造
跟混亂的Windows/Linux等開放平台相比更加可靠
而這也是會有不少職業用戶會選擇用在你眼裡只是在坑錢的Mac電腦的主要原因之一
專業人士跟一般使用者相比會更重視穩定跟可靠
這也是Mac能持續有者固定的支持者的原因之一
再加上良好的優化設計,讓其就算規格配置較低,實際運行起來未必會比同價位的Windows電腦差
難不成你真當Mac用戶都是裝逼的潮潮、只是一群盤子嗎?

還有其他因素是會促使不少用戶支持Mac的原因
其中一個上面有人提到
就是其高度的整合性
使用者的辦公桌不用放一堆有的沒的東西
只要放個體積只略大於普通螢幕的iMac
接上電源線、網路線跟鍵盤滑鼠(這兩樣還是無線的)
視需求再加一個Magic Trackpad
就可以作業
光這點對於許多職業用戶,尤其是設計師
iMac就贏了
省去雜亂的線材跟主機礙手礙腳
讓桌面更清爽
作業起來也比較讓人放鬆

還有其他原因我可能沒法舉出,因為我不是Mac用戶
但是Mac能持續獲得諸多使用者青睞
絕非是因為其硬體性能所致
更不會是C/P值
只能說他們考慮的點跟你應該是不一樣
如果你不能接受,用Windows平台就好
可沒人強迫你用Mac啊
Seruziu wrote:
有些人覺得組裝同等級...(恕刪)

這張圖有一個很大的問題
就是Radeon "RX" Vega跟"Radeon Pro" Vega可以說是除同一個GPU核心之外,完全是不一樣的顯示卡
你列出來的Vega 56是RX Vega,是遊戲用顯示卡
然而iMac Pro用的是Radeon Pro Vega,是專業用繪圖卡
而在同核心的前提下,繪圖卡的各項設計跟遊戲卡是不一樣的,包括運算方式
對於一般人來說最直觀的差異就是價格
以使用同一顆Polaris 10核心的RX580跟Radeon Pro WX7100來說
RX580的售價頂多約在新台幣10K以下
但是WX7100的美國售價(亞馬遜)就要20K以上
更不說這張卡的鬼島價要53K

而跟RX Vega 64血緣相近的Radeon Pro WX9100來說
RX Vega 64約在20K左右
WX9100我在亞馬遜上查到的價格約是新台幣50K.....
(台灣還沒上市,但依照WX7100的訂價水平.....)
這裡還沒考量到台版的Vega 64比國外的售價貴不少的事實
因此就算是略低於RX Vega 64的RX Vega 56的Radeon Pro版本(WX8100?)
售價應該也會是相去不遠
所以實際價格絕對不會是17K
應該會是40K以上...
這次規格大躍進確實很吸引專業用戶

但就怕又步入 2013 MAC Pro 的後塵

淪為剪輯專用機 就沒別的生產力應用了

但還是希望以後會有更多廠商為MAC開發專業應用
huaing123 wrote:
還有這裡也提到了一個你忽視的問題


果然最後還是要說收線和穩定性啊
穩定性就別提了
那都是你們自己腦補的
要不就是停留在不知道哪個時代
要說Mac比較穩麻煩提出證據或是數據吧?
這麼低的市佔率
運算專業的部分更是趨近於零的狀態
你跟我說穩定?
根本沒人用啊 什麼有些人需要比較穩定咧zzzzz

不能老是這樣啊
我沒有錢(可量化) 但我個性好(不可量化)
我不會念書(可量化) 但我有創意(不可量化)
用說的當然都很簡單
這種自欺欺人的個性真的很該改
無論是對3C產品的態度上還是對自己

另外我可沒在戰A卡N卡
麻煩你去看清楚我本來寫的
實戰顯卡不但不是A卡
也不是N家支援CUDA的繪圖卡
是geforece啊
我要說的是
在實際的戰場上
根本用的不是什麼繪圖卡還是伺服器CPU
電腦的生態是很微妙的甚至是畸形的 莫名其妙的

理由很簡單
對效能需求最大宗的消費族群是遊戲
然後電腦繪圖和遊戲需求並沒有那麼大的區別
導致雖然顯卡商很想做區隔
早期還靠不同driver同硬體,售價大翻倍這種粗糙的手法在做
但就是區隔不了
因為就是沒差到那麼多
再加上判斷效能成績又不像什麼色域幾%的那樣模糊
都冷冰冰白癡都看得懂的數字
軟體商也不會想寫一個"我們的軟體只有買張十萬百萬的卡才能用"的東西
所以軟商對遊戲卡的支援就是很夠
遊戲那塊又是戰國狀態需求無度
硬實力還是滿滿
自然在這個方面良性循環

圈外人以為掛"專業繪圖"四個字就比較厲害
圈內人只會覺得笑而不語
說實在的我比你們還期待繪圖卡長進一點
明明沒啥在打電動還要掛個GEFORECE感覺不舒服啊

還說甚麼優化?
自己都知道CUDA不支援
是優化了甚麼?
優化了幾%?
我只知道iMac為了做All in one
為了散熱問題還得"劣化"

當然啦為了美觀收線信仰之類的
很ok啊
這也是每次Pro機出來的最後共識
當初5K和骨灰罈不也是這樣
唉唉叫著多強多強 CP期實很高之類的
最後還不是都要乖乖退回到收線 脾氣好(??)之類的

總之就是歸結出這些結論
只要有人想模糊效能和實戰能力性
我就會出來檔個幾下嘛
收線優勢就給iMac了這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

最後還是補張老圖
會不會收線是一種態度
線都收不好要3C產品幫你收
身為創作者這樣應該嘛?
搞到人家幫你收線都發燒了散熱出問題你不覺得這樣很欺負電腦嘛?


題外話
Mac vs PC之戰其實好幾年前就已經分出勝負了
Mac為了苟活也不得不往"小",All in One之類的方向去做區隔
不做區隔大概連苟活都活不了了
但是收線和體機小
對專業用戶來說依然只是笑話
笑話不是形容詞
是真的很好笑
你可以說給專業使用者聽聽看
說說iMac能幫你收線
說說骨灰罈可以幫你節省多少空間
看他會笑得多開懷
除了在3C論壇上那些根本不是專業用戶的人在盲目崇拜之外
專業用戶就是不買帳嘛
蘋果自己也承認了不是?還道歉咧
說真的別再玩AIO還是小體機了
不如反過來做大點 來個iWall吧
做到跟牆一樣大然後"整合"的很好到府安裝
還是配點智慧家電之類的
解放實力來拼拼看
不然這麼小又硬要塞在一起
講到效能都好像大人欺負小孩一樣起跑點不同怎麼比啊?

專業的戰場,還要會判斷 BIOS 的資訊。XD
Edwin wrote:
專業的戰場,還要會判斷 BIOS 的資訊。XD


能判斷BIOS資訊
你可以看是自己搞定
還是打電話跟工具人撒嬌

連BIOS資訊都沒有
只能乖乖抱去水果店掏皮夾啊

(難怪要做這麼小台?因為比較好抱?)
除了做資訊硬體相關設計的人,
那個“專業”領域買了一組電腦工具,除了本職專業範疇外,
還要有空去管BIOS?
我只是在說某位一直喊著專業領域卻在 Mobile01 問 BIOS 簡單問題的專家罷了。;)
geniesjan wrote:
18核頂的估計2000分出頭吧
按照官網說的三倍的話


照 I9-7980XE 的數據來看, 應該有 3000+ cb 的效能

Edwin wrote:
我只是在說某位一直喊著專業領域卻在 Mobile01 問 BIOS 簡單問題的專家罷了。;)


你這樣說
果粉會不開心歐
那邊的專業領域基本不碰BIOS耶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