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伯斯時代當時的Apple是把群眾購買設備的重點與使用動機大致分為
內容消費:網頁瀏覽、影片觀看、玩遊戲等等
內容生產:文書報表製作、圖像/影音編輯、軟體程式開發等等
非內容消費:硬體的美感、品牌的附加價值、操作的使用體驗等等
非內容生產:硬體製造/設計/生產、有形物體的移動規劃與配置等等
而賈伯斯注意到了一點,就是即便有了3G的移動網絡版iPhone,很多群眾也是會時常攜帶一台筆記型電腦做"內容消費"的一個延伸。
像是通勤族要看小說不太會用iPhone來看,更多的是攜帶一台小筆電來看電子書或是看實體書、而報紙與雜誌也都同樣的情況
所以他就針對了"複雜的使用場景"中人們對於報章雜誌的"內容消費"行為動機,推行了iPad這樣的平板電腦!
也就說iPad這產品的誕生就是為了"內容消費"的存在的,而他應該怎樣也沒有想到庫克居然之後沒有把iPad變成更好的消費平板,而是把它變成一個內容、非內容生產並存的移動設備
雖然觀念上的利基點並沒有盲點,但實際執行上卻處處打了臉,最大的問題就是iOS系統對於生產者的使用過度中造成的生產障礙,一個富生產力的設備,他的對外支援性必須要無障礙,也就是像對大多數軟體/硬體的支援、對大多數不同領域的生產者的技能嵌合等等
而生產型的iPad卻都有點反其道而行,僅能使用iOS App的iOS系統要與其他軟體/硬體的對外連接還必須要多開發App(需蘋果審核)才能執行並支援等等
這點就給iPad的非內容生產性帶來了阻斷,而內容生產上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障礙,例如iOS文書軟體的拓展性,大多數iOS的文書軟體都不是完成整個方案的最後工具,也就是還必須要靠PC/Mac才能完稿,影音編輯軟體的能力尚可但不擁有龐大的儲存空間與自由的空間管理,對於外接設備的能力也有限,iOS對於擴充的支援性也不多,最後比較好的只有對於音樂生產帶來的提升而已,像是混音、播放管理等等,不過也是有限的
即便要用iPad來開發一個iOS App也是很難的
最後就算推出了Pro系列上述的各種障礙都沒有解決,有需求者都還是會去買一台Mac來用,然後再針對需要去買一台iPad做生產上的“內容消費”延伸
例如
一個室內設計師用Mac畫設計圖、建構3D渲染,用一台iPad開給客戶看
一個攝影職業者用iPhone/Canon拍攝、用Mac進行歸納與後製,用一台iPad展示給案主看
一個插畫/漫畫製作者用Mac/Wacom進行內容製作與後製,用一個iPad展示給編輯/案主審核
以上大概是最常見的對於生產者來說的iPad使用方式,內容展示與消費上iPad可說無懈可擊,但要用iPad執行生產動作
大多數人只會覺得為什麼要這樣找自己麻煩=_="
蘋果如果真的以後要真心推行生產型的iPad
應該要開發全新的iOS系統方案
稱為iPad OS還是什麼的
一樣運行iOS為基礎的系統但是改為"自由的檔案文件管理系統"、"一樣有AppStore但下載的App是完全桌面版"、"改成USB-C接孔"
這樣iPad的生產力才會大大提升,不然照現在節奏來看iPad終究只會一直是一台很好的內容消費性產品
tkukuo wrote:
MAC PRO要重...(恕刪)
我覺得應該不是,看很多Youtube實測與其多年使用感想,MacPro散熱其實沒有太大問題
甚至可以說這體型的風冷電腦已經是優秀水平了
我認為是設計做太死,押錯了時代,結果現在AMD跟intel都改變了很多,包括SSD也是改變很多
以至於蘋果自己要把現在的規格搞進這緊湊的MacPro機殼,又要保證運行無誤,是難上加難
硬上也是可能會讓成本飛天最後搞到變虧損
所以才會想要從新設計一個Apple自己跟使用者都方便去升級未來規格的標準化機殼
我認為可能會押寶AMD 一來AMD的晶片組跟客製化都能用很久,二來他現在的效能也上來了且省電又低溫
我也認為Apple應該會繼續MacPro的設計原則,單一風扇、一體成型、輕便等等
只是在這基礎上去加入許多模組化的設計,體型會變大,但不可能變回2009那樣的大小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