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MD有PCM格式可以讀用,這個符合紅皮書與CD一樣、流量也沒有任何壓縮,而且也有無失真格式,號稱資訊沒有減損,但流量壓到352(問題是,已經被我聽出差異了,所以還在研究少了什麼)
除非是SACD或其他零零總總比較奇怪的CD格式,會因為基礎取樣率不同在轉換後可能有差異
所以與CD一樣不是無法做到的
但即便是取樣率高上一倍,聲音就一定較好?
雖然機率相對上很大,但也不必然
機器規格必須符合,再者音場模擬數據與聽覺心理模型匹配問題總無法不管
真要說起來落落長,實在懶

前面有大大引DAC比較,先說明不是對該結果不認同,而是個人比較傾向凡廠商走自家軟或硬格式的,整個產品就是"黑盒子"是沒有辦法切割開來看,輸出效果不好,也不好說絕對是DAC的問題,要確定不但得要拆機,也要在固定住其他硬體規格(如讀取頭、供電等)下把整個訊號處理流程分前後級來擷取才能夾出真正情況,說到這幾乎不是內部人員是很難做到的,能玩把戲的地方太多了,我們怎麼確定機器裡面的解碼晶片一定寫得跟電腦播放程式用的解碼器一樣?目前的獨門壓縮或無失真格式有時也有類似的疑慮,要如何確定這些格式沒有跟自家的播放軟體裡搞最適化?更可以想想的,我們怎麼知道音效卡驅動程式沒有與自家的播放程式搞最適化?
(相似的爭議其實很多,如之前大家批評nVIDIA對每個遊戲搞驅動最適化,但我們可不可以說MICROSOFT用DirectX9與ATI搞最適化?自己是沒有答案啦)
最後,實驗室環境要研究"好聲"一個非常重要的起點,就是必須從音響廠拿到喇叭或耳機的物理數據(不然就得自己慢慢測),然後必須用這些單體真實發聲再用儀器來測波形(不能玩走Line Out那套),扣掉單體本身的偏差後才能開始放進心理模型的匹配以及各類型音樂的音場與EQ的數據,玩這個的成本得有買得下百年音響廠的財力才有辦法,論壇上的自助研究方法玩玩可以,但常見的問題是就算有些發燒友有技術真的做出數值上很美的軟硬體,效果卻"很奇怪",多半的問題是因為沒有繞這條昂貴的遠路,直接閉眼就從訊源一路直開到底;於是相反地也就生出實作派,索性只要有人說好的一定去聽、有人說爛的也絕不錯過
懶得想這問題其實沒關係,舉個類似的問題,聲音的高低在物理上具有波距的倍數關係,但人類聽覺有非線性的問題,超過一定範圍後的音準,高的要加高些、低的要再低些,(有絕對音感的人)聽起來才會準
問題來了,那麼調音器(好啦,音叉也行啦)要怎麼設計?怎麼檢測準度?
GUZ wrote:
而且也有無失真格式,號稱資訊沒有減損,但流量壓到352(問題是,已經被我聽出差異了,所以還在研究少了什麼)
據小弟所知, ATRAC3+ Lossless XXX 其實是分成2部分 - Lossless Compression 部分只能在電腦裡聽, 並不會傳至Hi-MD裡. XXX 部分 (比如 352Kbps) 則是Lossy, 而它會被傳至Hi-MD裡

EM1加強摸索中!
他把無失真跟失真都放在同一個檔案
在電腦上聽的時候是無失真而傳到MD的時候則是把失真的(看你壓的時候選的位元率)
那一部分傳過去(可以節省再轉檔的時間)
這樣可以節省硬碟空間跟轉檔時間
而且sonicstage已經取消傳輸的限制跟加密的限制了
這點是目前個人覺得比ITUNE好用的地方
可惜我卻有一種即將開始
卻將要結束的感覺

畢竟他連自家的手機居然都不支援ATRAC+
只支援MP3跟AAC

回到正題
我用itune的時候都是轉AAC 320K到IPOD上面
轉成Lossless感覺佔空間而且出門在外哪有可能好好享受好音質
如果是MP3就保持原樣囉~
在家聽音樂的話呢?
我已經放棄ITUNE了
效能隨著歌曲數量變差
而且接任何音響裝置也沒有比MD好用
MD音響可以整張專輯跳著聽而IPOD卻不行
結論是我被這兩家搞得團團轉啊

一下子把CD轉成ATRAC一下子又轉成AAC
後來才發現靜靜躺在書架上的那堆MD片竟然是如此迷人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