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

.................................................................................實現諾言 文章請回收

b大:

小弟從頭到尾都講

小弟宜蘭只剩自住宅

另外兩間透天和店面都在台中

宜蘭只是當興趣 剛好以前都常買農地 農舍 建地 溫泉套房等 有一些經驗

所以就來這裡開開版 討論討論 記錄一下宜蘭房價的趨勢與展望 不是自己有很多貨 來出貨的

大家路過 看過 笑笑就好

不用太在意 如果看法太樂觀 還請海涵




boysst wrote:
天龍國600萬人 每...(恕刪)
添兄 我沒有針對任何人 因為我比較實際吧 也買賣過房子 只是最近累了要找個窩 所以宜蘭應該只要有新建案我都會去看一看(工地)喜歡再去 接待中心
只要是宜蘭縣的版我有興趣的 我都會留一下言 這只是我的心得,也沒有針對建商 好的建商我也會提 像目前為止 說完售就完售的 連大新殿 園周綠2連接待中心都拆了
不老實的,那就會成為箭靶,像最近的涵玥我也真的去看過跟傳家堡6一起施工,這個建案我的感想真的不如傳家堡6
最後 自住客一身的心血真的就是那1千多萬 小弟我真的抱者佛心 把心得告訴有自住需求的人 應該還好吧

boysst wrote:
添兄 我沒有針對任何...(恕刪)

賣得出去才是真價格阿,
現在從20-22萬/坪直接跳到24-25/坪,
還沒售完就又直接喊上看30萬/坪,
已經不是20-30%在漲,而是50%在漲,
有點理性的都知道合不合理(連台北都沒漲那麼兇喔),
對照現在新建案和中古屋的物件突然暴增,
感覺是要趁末升段倒貨,能賣一戶是一戶,

還有不要老是拿礁溪來講,
那邊大家都知道是投資客在互炒,
真正礁溪要自住的會去住那裏?
也拜託整團的台北客快點下來,
宜蘭有130%的超量供給,
請他們快掃光,不要餘屋那麼多很難看,
(跟好幾個房仲聊過了,根本沒那麼多台北客,也不是台北客都是傻子,被騙的有,但絕對不是砸錢有一戶買一戶的,通常都是看了上百件,討價還價老半天也不出手的)

舉個例子來個大家笑笑
11月底去看大道綠苑這個建案,
位置在宜興路三段,
附近根本沒有一個像樣的建案,
有多荒涼呢? 就是只有加油站和汽車旅館,
開價多少? 50坪1288萬,每坪25萬,
還說剛推出已經賣出2戶了,
我會傻傻地以為那邊已經漲到25萬/坪嗎?
當然只是笑笑說價格有點高,再參考...
一週內打來說1-2百萬內都可以談,
大家有興趣可以去見識見識,
順便了解一下現在開價多少,

看多看空本來就是個人自由,
同樣看錯,風險也是投資客比自住客大,
但自住客也沒必要拿身家去賭,
畢竟房子買了也不會馬上脫手,
貸款要付,生活也要過得去,
那些老是拿這八年房市多頭來說嘴的聽聽就好吧!







嗯 就如我之前所言 不要當場把話說死 留下電話號碼代銷會跟你好好談 嘿嘿嘿
請問各位大大
那靠近蘭城新月的住宅
民族路健康路交叉口
神農路奕順軒附近
現在都行情大概多少阿??
您是指那裡的 土地 透天 店面 社區行情?

還有新舊的差別 您也沒講清楚

你說說看 也許我知道 我就住附近..
咖拉咖拉崩啾 wrote:
請問各位大大
那靠近...(恕刪)
102.12.27紀錄

之前有網友談到目前房價是高點 此時該賣房換取現金嗎? 是否不適合買房..

幾乎全台灣90%以上的人都認為目前台灣房價是高點

我個人看法不太一致

我把之前回的看法(102.11.08) 再次複製在這裡

我個人覺得蠻適合目前宜蘭的現況

很多人認為宜蘭市這幾年(10年來)房價大約漲1倍

認為目前買進宜蘭的房地產風險很高

我個人秉持著無可救藥的樂觀看法

歡迎各位先進指教 也歡迎大家說說自己的看法

但是請大家盡量理性討論

以下是我個人的看法 給大家看一看 笑一笑 可以當作茶餘飯後的笑點



兩年前 也是一堆人看壞美股
說甚麼美股漲到10000多點 歷史新高 是相對高點 該賣了
結果..............
現在快16000點
相對高點
相對低點
都是事後看圖說故事說出來的
未來的事 誰知道呢??





美國股票這5年裡 在市場上喊是相對高點的
都被洗出去了
看一下下面的成交量
每一段時期 都會有自以為聰明而賣掉的人
也都以為抓到相對高點
事後證明
一山還有一山高
有那麼神就好了



啥?你說股票和房子是不同的...
好!!算你說的有道理!!!
那我們來看看信義房屋的台灣房價指數
這13年來全臺房屋房價指數變化表




季度 台北 新北 桃園 新竹 台中 高雄 台灣
2001Q1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2001Q2 96.56 98.35 109.20 94.76 99.27 95.32 98.58
2001Q3 93.48 98.14 101.32 101.35 98.82 92.56 97.62
2001Q4 94.45 96.94 108.19 97.17 93.44 97.83 96.39
2002Q1 94.22 98.38 112.88 99.18 98.12 95.85 97.63
2002Q2 98.82 99.78 113.79 100.82 102.09 95.71 99.99
2002Q3 97.59 99.65 115.12 102.61 104.21 94.13 99.61
2002Q4 97.47 101.25 112.24 99.36 102.96 92.37 100.07
2003Q1 99.63 102.30 112.77 98.34 103.36 101.25 100.95
2003Q2 96.26 100.57 119.88 101.59 102.33 96.28 99.13
2003Q3 103.84 105.20 114.79 106.05 103.94 92.39 104.72
2003Q4 105.62 108.27 117.17 106.53 110.06 101.79 107.34
2004Q1 110.32 113.55 122.06 111.08 112.14 99.70 112.52
2004Q2 116.11 119.42 126.49 109.67 120.43 98.04 116.63
2004Q3 117.96 119.80 132.34 107.37 130.40 103.53 119.03
2004Q4 121.61 126.19 130.98 108.81 126.96 103.35 121.99
2005Q1 122.14 127.89 131.79 108.74 122.49 107.22 123.47
2005Q2 126.58 129.44 134.09 107.27 130.22 120.20 126.39
2005Q3 129.17 133.53 138.65 108.72 129.53 118.45 128.72
2005Q4 133.40 136.34 138.30 111.42 137.59 111.40 132.04
2006Q1 134.34 137.22 136.20 113.55 133.30 132.58 132.67
2006Q2 144.77 143.92 145.91 126.30 139.81 116.07 139.09
2006Q3 150.95 146.09 153.05 120.58 142.69 124.92 141.12
2006Q4 153.18 151.55 143.60 121.95 146.64 115.22 147.14
2007Q1 162.39 154.51 151.86 125.54 153.10 111.53 152.14
2007Q2 166.45 157.72 153.24 130.58 155.12 114.41 156.39
2007Q3 165.66 155.73 147.70 131.06 159.49 120.76 155.03
2007Q4 164.87 156.15 149.98 126.30 156.29 115.88 152.61
2008Q1 176.30 159.88 156.44 126.32 166.47 115.79 160.48
2008Q2 179.91 164.12 161.21 128.61 173.03 125.56 163.75
2008Q3 173.60 161.97 159.96 135.23 162.03 132.03 159.65
2008Q4 163.46 154.87 155.08 133.92 153.50 119.45 151.72
2009Q1 164.68 154.71 157.60 126.93 151.43 116.60 152.80
2009Q2 177.92 163.60 167.92 134.36 164.51 107.28 161.83
2009Q3 190.25 173.42 173.06 138.92 176.27 137.64 172.47
2009Q4 201.97 181.58 176.06 143.34 183.28 128.60 178.51
2010Q1 209.79 183.96 184.83 145.13 188.65 131.55 184.81
2010Q2 217.66 194.83 182.24 139.80 191.10 137.25 191.07
2010Q3 223.02 200.70 186.02 147.07 203.86 139.59 195.97
2010Q4 236.59 210.56 192.87 149.58 199.32 150.59 206.76
2011Q1 240.76 222.51 203.21 160.80 212.90 165.78 215.94
2011Q2 246.12 226.37 213.26 153.86 212.42 155.67 218.72
2011Q3 245.73 234.05 226.08 165.72 226.60 173.07 224.95
2011Q4 251.68 235.58 233.41 163.26 226.00 168.83 226.94
2012Q1 254.19 239.49 229.55 168.24 239.34 179.11 231.10
2012Q2 262.70 252.20 241.89 178.26 237.24 181.00 241.27
2012Q3 268.28 248.27 251.42 187.35 252.49 193.82 244.19
2012Q4 269.15 255.19 269.65 179.08 264.33 194.53 248.95
2013Q1 284.55 265.26 277.24 185.53 259.09 213.41 259.20
2013Q2 292.94 289.82 292.23 200.70 280.63 228.67 278.51
2013Q3 294.89 297.67 302.87 195.88 287.55 226.26 280.87

台灣房子這13年來平均房價指數從100漲到約280
也就是大約漲了1.8倍 180%
這幾年你以為相對高點而賣房的
全部現在來看
你都賣在了相對低點
這事實會不會很殘酷???
抱歉 吵醒你的低進高出投資美夢



哇~~~

光看這一把,就算添哥是房仲或是投資客也要給您拍拍手了,

這才叫專業,佩服了!

今天的報導 節錄部分

給各位大大參考一下

我個人贊成方案一 要不就不要建 要建就建最快的


北宜直鐵路線 宜縣、雙北不同調。(擷取自/聯合報)

記者王燕華、羅建旺、莊琇閔、祁容玉/連線報導

交通部明年二月選定北宜直線鐵路路廊,宜蘭縣長林聰賢主張「截彎取直」,收直線快捷之效,即使路廊穿越翡翠水庫集水區,「相信工法成熟,可以克服」;但雙北市及宜蘭大溪、頭城等鄉鎮支持走彎道,可帶動東北角繁榮,也避開環保爭議。

為了解決北宜高速公路塞車問題,交通部重啟多年前胎死腹中的北宜直鐵計畫。交通部最近密集開會,並與地方座談,尋求路廊共識,也讓交通與環保爭議浮上檯面。

宜縣府的路廊方案與地方不同調,縣長林聰賢日前出席交通部的北宜直鐵會議,主張方案一「南港到頭城」是最佳選擇。

他說,這條路廊路程最短、時間最快、財務可行、環境破壞最小,通過翡翠水庫集水區避無可避,但目前工法成熟,相信可以克服。

但宜蘭頭城鎮在地人士要求方案二,繞經東北角,經由新北市雙溪、貢寮,銜接宜蘭大溪、頭城。

頭城鎮長陳秀暖說,北宜直鐵在頭城或大溪站出口,地方已辦過座談,共識是方案二,車程雖比方案一多十分鐘,卻能避免頭城邊緣化,避開集水區環境敏感區,一到大溪也可見到美麗的海岸,一舉數得。

交大交通運輸研究所教授馮正民也支持方案二「最務實可行」。他指方案一雖快速,但環評阻力大,「只會自找麻煩」。



weng193 wrote:
哇~~~光看這一把,...(恕刪)

原來這樣就滿足了,也未免太知足了,
說實在的,
這數據和圖表給了什麼證據,市場永遠向上?
現在還有這麼天真的人?
請問黃金天天向上了嗎?石油天天向上了嗎?貴金屬天天向上了嗎?
這可是當初炒的超級兇的資產唷!

另外,房價指數都知道要列個10年
貼個道瓊4年的指數要說什麼?

要也貼個10年的道瓊指數,
當2008年指數爬到14000點就是很多人說:
2007被洗出去的是阿呆(當時有一波大整理),現在經濟繁榮,一定突破歷史新高,
結果接下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你說現在不是回到新高點,當初就是傻阿,
從現在看過去,人人都是諸葛孔明,
2008金融風暴時還敢喊多的人從沒見過(當時最樂觀的人都笑不出來了)。

房價的確走了8-10年的多頭,這大家都知道,也不需否認,
但這也是我一直說不要一直拿這8年說嘴,
貼篇分析文給大家參考參考,
至少裡面有分析了過去的歷史房價,
http://blog.yam.com/aspirinooo/article/63647480
有更長期的數據可以參考應該更客觀吧!

不管你信仰的是效率市場或無效市場,
凡是資產,多頭走久了一定會回檔整理,絕無例外,只是早晚的問題,
嘲笑專家學者不會顯得自己比較高明,(畢竟人家至少提得出數據和理論)
而且一直強調這幾年賣出或不進場的是傻瓜,
以投資客而言的確是傻瓜,
但自住客的影響其實不大,
一來自住客不會有賣出的問題,
二來長期的持有基本上還是會降低成本和價格變動的風險,
我不曉得謹慎選擇、仔細挑選未來要住10-20年的家到底會傻在哪裡?

反正已經講過了,
看多看空各憑本事和需要,
猜對不會有人感謝,猜錯也不需負責,
還是回到建案本身去討論比較有意義,
畢竟來看討論區就是有意買房的,
多空只是參考,不需多做爭論了。

  • 5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