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哥+ wrote:
原文要看完比較好,因為外國記者時常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標題黨.台灣的新聞更是就好,斷章取義居多.人家內容一大篇,台灣新聞只取其中一小段比較聳動的內容,卻忽略了重點.
我在另一個討論串比台灣新聞更早分享了這篇華盛頓郵報的新聞,也有發表了些粗淺看法,該篇最大問題的重點是...記者只有第一次未綁緊時的附圖心得,但沒有換錶帶後第二次的附圖測試心得: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70&t=6197758&p=2&p=2#79186759
個人看法是....華盛頓郵報該篇標題失之武斷.值得後續再進一步從更多人的資料來驗證AW血氧功能能用與否?目前尚未能一竿子打翻下定論.
平常檢測血氧時,
大台機器遠比小台指夾機器準確穩定。
而大台機器比較經得起小晃動的,數值也比較穩定。
而指頭的皮膚又遠比手腕皮膚來的單純跟薄。
加上醫療級的機器都得在指頭夾緊後不動偵測,
一但動了準確度也是會漂浮,基本上都會將之數值忽略,因為無法參考。
手腕的皮膚厚實、而且膚色也不一定,
加上手錶又沒束緊、隨時動的機率又大,
建議把該血氧偵測當作玩具使用即可。
真的要偵測指夾式攜帶血氧機都還比AW好。
如果戴上AW測血氧整天疑神疑鬼,
又要跟醫療級機器交叉測試準確度,
那為什麼一開始不用醫療級測試就好了?
況且整天束緊手腕不辛苦嗎?
回完剛好又看到下面一則新聞
蘋果新錶誤判「肺氣腫」? 專家:恐錶帶寬鬆
我看一堆人亂參考AW血氧又要自己嚇自己了。
再說一次好了,
手腕皮膚比較厚、而且膚色比較多樣化,
加上手錶本身又大,滑動位置影響探測器有無平行貼緊皮膚。
加上流汗等影響因素,錶帶沒有勒緊,
跟之前所說的皮膚厚實、膚色多樣化、探測器位置沒有完全遮光靠緊。
這種數值根本沒必要去參考。
靜下心來把手放好,夾上指夾式醫療級血氧機。
測完收工,安心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