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過美術東四路和南三路口的空地 看到在整地
有人知道要做什麼嗎

消費者若是自住者,就不能趕流行,要睜大眼睛,多看多比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產品,盡量選擇建商所擅長的,舉例買豪宅就找百立、皇苑,換屋宅就買全誠、鼎宇、太普、慶旺、、等,首購宅就找城揚、崑庭、華友聯、、等,買透天就考慮展奇、歐美、吉隆、、等,預售就找上市櫃及信譽好的在地建商,只要地段不差,自然又一定抗跌性。
房地產很有趣,會隨著資金的流動而漲漲跌跌,不論蛋白、蛋黃、透天、大樓都一樣,雖然房地產價格主要與土地供需有關,產生了蛋黃、蛋白比價後的絕對關係,但消費者若夠用功,仍可能有機會找到低於合理價位,尚未起漲或補漲的地區,大到全台、小到高雄市區都一樣,前幾年桃園因航空城題材,房產一度高過林口,新莊也曾有炒到比市中心大同、萬華、三重還高的時候。
回到高雄市,消費者若於民國99至102年間,以預算同樣700至1000萬在高雄購屋,舉例甲先生,選擇買進左營、鼓山區的大樓,乙先生則選擇買進仁武重劃區透天產品,到今天產生的結果,恐出乎意外,甲先生蛋黃區的大樓,現在不是小賺就是小賠,保值而已,但乙先生蛋殼區的透天,普遍已增值到1000至1500萬,為何如此?舉例仁武澄德重劃區,這段時間因建商搶標建地,地價節節高升,受益最大的是透天產品,同時間北高雄大樓供給過剩導致價格大幅修正,中古大樓自然也很難增值。
那反過來看,近二、三年市中心換屋型大樓產品,建商因銷售不佳減量供給,大大們覺得未來會如何?如果再將人口紅利、高市就業問題一併納入考慮,我們現在同樣有1800萬預算,你們會選擇追高供給過剩的市郊透天產品,還是交通、學區、生活機能都高一些的大樓呢?反正房產漲漲跌跌,自住者影響較小,但想要購入的房產保值、增值,地段、建商信譽、產品規劃、售後服務等缺一不可。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