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建商說,對於缺乏智慧的建築同業則無法參透中間的道理,只有眼光放遠的業主才願意有感讓利快速求售,藉由提高周轉率創造更多利得,今年高雄房價再下修15%後,最晚後年市況有機會復甦,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資深建商說,讓利還是當前房市銷售不二法門,讓利愈多銷售愈順利,由於二、三年前房市景氣大好時開工的案場陸續完工,新屋市場供給量大增,房價繼續緩步走低,市場預期今年跌幅至少再15%,進行深度盤整。連豪宅開價都大幅下修10%以上,堅守價位不讓利的建商通常代表過去賺很多,但是銷售量出不來,市況暫時難以全面復甦,為求銷量,房價下跌催生交易潮是合理走向。
資深建商分析,高雄市區新成屋房價陸續跌到每坪20多萬元,郊區普遍10多萬元求售,想一意孤行脫離市場現況賣高價已經不可能,加上高雄市目前還有1萬多戶餘屋,建商降價勢在必然,購屋者勤做功課可以買至合宜好宅。
另一方面,去年高雄房市大贏家太普建設,年初在美術館推案短短數月銷售一空,去年下半年在東高雄覺民路的案場同樣短時間出清,讓高雄房地產同業大大吃味。
分析太普成功之道,第一要素還是讓利,美術館區推每坪20萬元,把同業都比下去,不必花廣告費購屋者排隊搶購。覺民路的1字頭廣告戶也同樣引人入勝,快速銷售大把銀子入袋,總比錯過售屋機會留下房子好得多。
資深房地產業者表示,銀行利息太低,成為建商當前最後一道護身符,但是同業已經不願意再拿錢投資,換句話說,餘屋賣不掉,就失去再買地再賺的機會,這是機會成本的概念。
對於缺乏智慧的建築同業則無法參透中間的道理,只有眼光放遠的業主才願意有感讓利快速求售,藉由提高周轉率創造更多利得,今年高雄房價再下修15%後,最晚後年市況有機會復甦,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延後完工後遺症 新成屋超大賣壓來了。楊長達分析,建照和使照量出現大幅落差,主要是這幾年房市買氣不好,建商擔心房子蓋好,交屋困難、餘屋又賣不掉,還得負擔房屋稅,因此採取拖延工程、延緩完工策略,仍是2008年以來新高,建商壓力仍相當大。
根據內政部營建署公布最新「2016年下半年住宅需求動向調查」,儘管近來業者普遍看好後市,但根據營建署的該份調查結果,仍有近6成民眾看跌未來1年房價,民眾的購屋動機,則有85%民眾購屋以自住為目的,產品則以25~35坪的需求量最大,佔比高達41%,為當前市場主流。
其實看看數字網站的新建案的來電數,有在降價求售的建案,不用打廣告,來電數也增加一堆
地段與建案設計合不合適、喜不喜歡是一回事,但在房地合一稅後只剩自住客市場時,詢問好感度一定大增
而在2017買房市場當道,還想賺得爆利的無良建商,最後只是留得滿手的爛尾樓

當2016年台灣服務業獲利率衰退到3.6%時,建商炒作房市大賺幾拾%的獲利,最多有建商賺到60%的獲利率,辛苦背房貸的是小老百姓,賺錢笑呵呵的是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