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等法院斜對面走去, 一排的商家, 退縮的走道, 感覺還不錯
可是一到那正在興建的雄崗的案子, 路卡住了
不是因為正在蓋, 而是因為有騎樓.
驚訝
現在農16可以有騎樓了..?
今天發現
還不只是農16而已...
難道現在高雄市的都市景觀政策改了
為了建商改了..??
alumee wrote:
您有發現這個問題還算...其他相對建商而言較友善...(恕刪)
想不到原來並不是全面的規定
只是照如此
想為消費者住戶著想的建商不就是豬頭
建商為了自己利益, 可以仍搞個騎樓增加樓地板面積
也難怪一大堆取巧的建設設施, 甚至是管路...
viviartcafe wrote:
想不到原來並不是全面...(恕刪)
下圖可知,農16較高的退縮規範主要僅針對變電所、特專用及公園用地(不含擴建),
以農16一般建地而言極少數淺綠色(面特專及原計畫公園)已經是區內退縮規範標準最高的,
包含興建中的皇苑世紀館及神農路那排在內都只有採用退6米的剛剛好標準,
至於黑線處則是最低標準,跟其他重劃區差不多,
如龍德路面公園(特專四)的那排只有騎樓退縮也退的很少,
其他4~6米退縮帶則由建商決定,故採騎樓式退縮的比率很高,整體建物退縮也會不一致,
美術館特區則是強制規範10條20米計畫道路兩側建物實際退縮各8米(無頂蓋),3條30米計畫道路各退10米,
無頂蓋帶狀開放空間並不計入允建容積,不會影響公設比,
但對建商來說會使實設建蔽率變低進而提高不少成本,
農16即使少數有規範為無頂蓋退縮的路段退縮標準也偏低(最多只有6米),
有空時明誠四路(或東二路)及神農路面公園的那一排可以去比較看看

神奇小子6218 wrote:
到底在講什麼.......(恕刪)
較新的重劃區通常都有個別的退縮規範,
只是標準高低不同,
圖中已經說明了,同區中不同路段標準可能也會不同,
農16一般住商建地只有淺綠色的極少數臨路範圍,建物需實際退縮6米(不允許騎樓式退縮),
所以才會說這是農16全區最高的標準(當然還是有可能碰到畸零地的特例),
其他若建商採騎樓式退縮提供有頂蓋人行道空間(1.5~2.5公尺),建物依規定實際退縮1.5公尺即可,
當然可以說只退1.5公尺也叫強制退縮,
畢竟很多區域的騎樓式大樓是建物實際幾乎0退縮,
允許有頂蓋退縮(騎樓式)與無頂蓋退縮對於建物實際退縮而言還是大不相同的,
騎樓式(退縮)大樓算是台灣數十年來最常見的建築,
但一般較高級的換屋或豪宅產品還是極少採用騎樓式
鑽地的冰蟲 wrote:
退縮其實是個懲罰,居...(恕刪)
整體允建容積是不變的,
以正常大小基地面積及形狀的建案而言,
建物實際退縮越少對於建商當然會越友善,
但對於環境、住戶及行人則反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