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高雄未來會如何?


LinLin Cai wrote:
想知道哪有500以...(恕刪)


500萬在捷運站旁新建案還是有一點可能, 楠梓區的後勁捷運站旁的全新大樓(2房加1平車, [25*16]+120=520)及橋頭區青埔捷運站旁(3房加1平車, [30*14]+100=520)的全新大樓, 如果用力殺一點, 或許有可能.

LinLin Cai wrote:
想知道哪有500以內又靠近捷運的


楠梓很多 自己找
以我一個曾在台北、台中工作,最後定居在高雄的人來說,在此提出兩點個人觀察到的現象:

一、商圈人潮少:當初來高雄,朋友就帶我去高雄的西門町「新崛江」逛逛,去之後的感覺就是....這裡人潮真的是有夠少= =,而且那時候還是在禮拜六下午去的,老實講比臺北公館的商圈人群還要少很多,更遑論與一中街這種繁華商圈相比。之後去高雄的一些商圈和景點區逛後,真的覺得高雄商圈的人潮真的與臺北、臺中有所落差。

二、就業環境類型受限:老實講,在高雄找工作不算困難,但是工作市場人力需求大部分是傳產或者是行政助理人員,我有個朋友商管碩士畢業,真的無法找到與他專業相符的工作,但是因為他父親重病的關係需留在高雄,結果有一次應徵食品品管員,應徵時面試的主管還跟他說:「你這樣的學歷,我們可能請不太起你」,結果也沒應徵上,後來這位朋友最終還是來北部工作,.....從這件事就讓我覺得,尚不論薪資高低,高雄的就業環境類型相當受限。

其實在我的傳統印象中,高雄應該是與臺北相差不多的城市,但是這幾年調來南部工作又在這邊定居後,真的也讓我改觀很多= =,雖然 公共建設很完全,但是在經濟或就業市場上真的是退後很多,講一句難聽比臺中還不如= =

當然看得出來當初國家整體政策臺北是政經為重、高雄則為重工產業,但隨著整體經濟環境改變與環保意識的抬頭,高雄需要改變,也看得出現任高雄主政者也是在求轉型,像新灣區的重大建設等等,亦讓一些重工產業出走高雄,而在這樣過度期下引來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就業市場的低落,但是轉型是一定要做的,只不過...希望主政者能成功,總之天佑高雄~!
轉型可以,問題是用甚麼取代,定位和前景在哪裡,如果不知道怎麼做,應該把產業留下來好好發展,不然搬走了,人口也會跟著走,最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那有什麼用

goldwing1800 wrote:
蔡總統的家族現在不是都在北部...(恕刪)

不一定吧...

kkbox087 wrote:
以我一個曾在台北、...(恕刪)


大大真的是講到重點了
現在的主政者只會講宜居城市
把楠梓的中油趕走了
把仁武的石化業趕走了
那要用什麼產業替代也沒說
只會做一些討好式政策

講白了
中油走了以後
中下游的產業也跟著走了
不知道後勁和右昌以後會不會變空城
但說真的,高雄空氣和水質真的越來越好了。空城的反義就是不會塞車。大家各有所好。中油其實也只是走到林園,放眼全台,六輕已經讓當地死亡率大增,又有那個縣市願意接下石化產業。


全台的重工幾乎都快垮了,重工幾乎都在高雄
這幾年高雄自然慘


也許這才是蛻變的機會

jimmyann wrote:
但說真的,高雄空氣...(恕刪)

愈來愈適合養老了.

jimmyann wrote:
但說真的,高雄空氣和水質真的越來越好了。空城的反義就是不會塞車。大家各有所好。中油其實也只是走到林園,放眼全台,六輕已經讓當地死亡率大增,又有那個縣市願意接下石化產業。
全台的重工幾乎都快垮了,重工幾乎都在高雄
這幾年高雄自然慘
也許這才是蛻變的機會


不過小弟認為,環保和經濟發展未必不能和諧共存,

雖然致力發展宜居城市,但不見得就是要趕走產業

否則高雄的子弟永遠只能在別的城市落地生根

看看我以前的同學,學理科的幾乎回不了高雄

花媽發展亞洲新灣區企圖心很好,但看看內容願景,真的忍不住捏一把冷汗

所有願景所寫的都是吸引投資、發展觀光,吸引百貨、飯店業進駐,

高雄人口及消費力都沒有顯著增加的情況,南高已經一堆百貨飯店了

後續是如何讓亞洲新灣區促成高雄產業轉型目前是看不到

小弟也在周邊買房置產,但忍不住要批評一下

實實在在希望高雄能增加產業及工作機會阿


kylecamine wrote:
不過小弟認為,環保...(恕刪)


我認同 環保和經濟發展未必不能和諧共存
但陣痛在所難免

家裡住高雄很多輩了,希望高雄能更好
我是嘟嘟中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