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設帶來便利性,
建商資金厚,眼光遠,
一次買好等,
聽過TOP斜勝發的廣告就了解,
房子的投資性就在這邊,
美術館本來很清幽,沒人愛,
近幾年來生活機能不斷提升,
交通機能也陸續成型,
麥當勞、全聯、小7、全家、星巴克,
最近幼稚園、安養中心多了好幾間。
美術館有愛河、有壽山,
需求帶動之下,價格自然往上,
高雄建設多,本來是不該跌價的,
但就是『蓋太多了』,
需要一些時間去消化,
尤其某些建商狂蓋一把,
當然賣得慢。
太普就很聰明,
一年蓋一棟,
人人搶著要,
建材配備普通,
美術君臨格局差、規劃也差,
設計感千篇一律,
只是多一個隔壁大樓也能使用的樹海。
太普的供給需求配合的天衣無縫,
每一次推案都像是『限量版』,
這次面南三路的高樓層搶得兇,
大家都想看到美術館,
其實愛河看過去的中都更美,
源鑫建設那一棟的景色才是最美的。
或許這就是造成我對房價的盲點吧。
我想,反正就是要住,
我就不覺得我住了10年後,
還會想要以高於當初買的價錢賣出去,
居住、生活,本來就需要花錢,
我甚至可以接受低於當初購買的價格賣掉,
畢竟這就是這10年生活的代價。
但我想大部分的人會認為我這樣想是神經病吧....
當然我也同意公共建設跟陸續的發展所帶來的便利對於房價會有正面的效益,
所以對於中古屋屋主要賣房子的時候,
有人願意以較高的價格來接手,享受既成的生活空間,也是很好,
但是如果是建商陸續蓋好的新成屋,跟著公共建設陸續漲價,
我就覺得不是很對勁,尤其是重劃區。
重劃區大部分的土地大概就是在政府規劃好就公開標售,
大致上公園、交通、道路建設的規劃應該也差不多都有輪廓,
我猜建商在這個時期就會把土地都買好,
當時未來會有什麼建設大概也都可以反映在土地的標售價格。
而我們的公告地價偏低,造成土地持有成本較低,
所以我才會覺得建商蓋的新成屋跟一般民眾持有後的中古屋在成本上會有差異,
美術館區域這5年的房價就讓我有這樣的感覺。
當然就像h大所說,
美術館區的房子蓋太多,
空地也還是一大堆,
真的特殊的建案就那些,
其他外圍的降價也是必然趨勢。
(似乎離題了)
回到太普君臨,
除了格局以外,
也就像先前幾位大大說的,
有些小地方對我來說是缺點,
像是公設雖然設計多樣,
但是都太小,實用度不高,
反而造成管理費太高。
alibon26 wrote:
地點不錯,對於捷運站...(恕刪)
哈,對! 我也問了衛浴沒開窗的問題, 銷售人員也是講有單層排氣就沒差⋯⋯⋯
價錢的話, 我是覺得以現在的局勢來看, 應該要再便宜些, 但如果是太普迷的話, 就不知道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