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的莫拉克,短短幾天內下的雨量,放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絕對是"千年一遇"大災難,很不幸的,我們有很多同胞,甚至是家人、朋友因此離開我們.....
這次的凡那比,主要災情都在南台灣,我的家鄉高雄也在其中,問了問家人、朋友們,還好,除了有些地方淹淹水,災情不大,應是不幸中的萬幸;凡那比經過台灣海峽登陸大陸,雖然強度減輕,但也造成55人死亡,數十人失蹤,災情慘重......,中國政府將此次風災列為重大災難來處裡......
這裡面我要表達的
1. 極端氣候之下,所有都有可能,要靠政府做好一切,不如自己先多加注意防災,準備個橡皮艇、救生圈等風災、水災的應急設備
2. 政治人物+媒體=台灣亂象,年底五都,我們能表達什麼?無奈的只能從一群爛人裡挑一個比較不爛的,或者肚爛不去投
唉!

fishing320 wrote:
六十樓的。
那你意思是說,該區域排水已經做好了,我家那條街淹水是活該了,是這意思嗎?
那人想必又是個眼裡只有顏色,不問是非的傢伙!
我家面愛河,去年一樣淹水。
只因大人沒出來關心,躲起來裝死,無知小民便要一併護航?!
slashliu wrote:
這連結並沒有回答我的問題?...(恕刪)
如果是停車位不足問題,記得有看過一篇相關文章
他的論述是說不應無限制的花大把經費設置路外停車場,如此對無車的民眾不公平也無法真正解決停車問題!
老舊社區因早期無停車需求,故大多無設置停車位
隨著時代及經濟的發展,民眾擁有汽車比例大增,相對的老舊社區就嚴重缺乏停車位!
要解決老舊社區就嚴重缺乏停車位問題,除了公設路外停車場,政府更應鼓勵加強老舊社區改建以釋出停車位,並加強大眾用輸系統!
而商場、賣場等設置時,應自籌停車位及接駁車,不應由公部門或社區資源支應!
而公園應保有他原本都市空氣過濾及綠地功能,不應輕易拿來蓋廣場、停車場等!
slashliu wrote:
您是成大建築相關的學生或是員工吧!!那您的意見呢?高雄不管什麼都要跟台北比, 防洪標準也一樣... 所以全台都該用2000mm為標準來防洪嗎? ...(恕刪)
現在網路搜尋不錯,一般民眾都可搜尋到不少相關資訊,並非是專業相關人員才知,除非一些政府不願公開的資訊(如~詳細的淹水趨勢圖,可能怕影響到房地產?)才無法搜尋到!
人比人真的是氣死人,但如果沒把眼光放大蒐集更多的資訊,又如何面對不可測的水患?
再者,由於災害一次比一次大,完全防堵水患所花的經費已和強降雨一樣,越來越高越來越不可測
現在的防災觀念不再是只有防堵水災,也把如何降低水患的災害「雨水共存」也納入考量之一
就以大大的板橋而言
比照經濟部水利署、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台北縣市600公釐雨量「淹水趨勢圖」來看
http://www.dprc.ncku.edu.tw/download/ncdr/台北縣市600.jpg
台北市只局部淹水,但與台北市隔一條河的台北縣有些地區(板橋其中之一)卻也淹很大!不得不重視!
如圖

(台北縣市600公釐雨量「淹水趨勢圖」疊上「google地圖」)

前年就有人建議縣政府在開發浮洲應採低密度開發,而浮洲低窪的地區可連同湳仔溝擴大做為滯洪區以降低板橋水患的程度
現在浮洲開發發展又是如何?
又有多少當地的居民注意到?
且台北縣市600公釐雨量「淹水趨勢圖」不知有無將浮洲開發對水患的影響計算進去?
slashliu wrote:
大大的這樓的發言全是引用成大相關的文章..,...(恕刪)
剛查了一下小弟引用的相關文章作者相關學院及出處
有經濟部水利署、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台大、淡大、學習院、水患治理監督聯盟、ours、公視我們的島、美國華盛頓大學建成環境、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工程標案查詢.等等....!
至於到底有無引用到成大相關的文章小弟也不清楚,或許這些看法和見解是這些學者們英雄所見略同吧?
ps:後查知,「淹水潛勢圖」是由水利署輔導國立成功大學建構「淹水潛勢圖資」網路資訊,2009年6月10日前連結到水利署的網站。(資訊來源:水患治理監督聯盟~http://waterwatch.ngo.org.tw/node/2978)
關於小弟所居住的地方,小弟於去年這麼寫得!
不要讓家人成為災民,就從省視自己的居家環境開始!(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7&t=1193870)
88水災,2600公釐的雨已遠遠超出以往的經驗值!
暖化的熱地球氣候會越來越極端,以往的經驗已不足以用來防災!
或許往後,不會淹的地方也可能淹,會淹的地方會淹的更厲害!原本沒土石流的地方也會因大量暴雨而走山!
堤防、抽水站、檔土牆、防洪設施....是否承受的了遠遠超出設計的暴雨?
下個天災會在哪?何時發生?不知!
從GOOGLE衛星地圖來看大台北『http://maps.google.com.tw/maps?f=q&source=s_q&hl=zh-TW&geocode=&q=%E5%8F%B0%E5%8C%97%E5%B8%82&brcurrent=3,0x3442ac6c9e3bc587:0xfbdf07e4b530c0a4,1&brv=9.18&sll=23.63446,120.970459&sspn=7.483915,4.053955&ie=UTF8&ll=25.018729,121.530075&spn=0.233954,0.307274&t=h&z=12』
大台北地區,到處都看的到山地大規模開發、河道縮減,而精華的市區地帶海拔高度很多都只有9~16公尺,更囧的是,淡水河幾乎可說是唯一的出水口!
潛在的問題,比這次88水災的山地災區可能還要嚴重幾百倍
問題是,不管是政府或人民有多少人警覺這潛在的大危機?
或許大多都認為,下個災民應該不會是我!?
也有不少人要求政府應反省,及早國土重新規劃,以降低災害的發生率和傷害!
但~讓人困惑的是!
更多的開發,更多的鋼筋水泥,已是建設和發展的代表!
幾乎多數選民都吃這一套!政治人物也慣用這一套!
多數選民要是不覺醒,只有少數人要求政治人物也是沒有用的!
唯有每個民眾從省視自己的居家環境開始,不要讓家人成為災民!
進而凝聚選民反省共識,才有可能要求的動政府及政治人物反省!
就我省視自己的居住區域~士林、北投、天母地區來說!
以往颱風山區800公釐平地區500公釐,磺溪、基隆河、淡水河就7~8分滿了
要是下3倍的2000多公釐暴雨,很難想像哪些地方還是安全的!
但~很多有疑慮的大小開發,直至現在還是不斷的進行!
造成很多潛在的危機
上游有~
「六之六開發案」 ,陽明山上大片的山頭剷平開發蓋大片的豪宅,是否會造成洪水及土石流?
中游有~
「大量興建的溫泉飯店和餐廳」,甚至放寬合法化,北投山坡及河谷是否會是下一個溫泉災難區?
「北投纜車興建」 ,是否又會是第二個貓纜?
下游有~
「關渡平原開發」 ,滯洪區被屯土墊高開發喪失滯洪功能?
「淡北公路興建」 ,引響大台北出水口淡水河的疏洪排水!
更糟的是,這些危機都互相關聯,有加成擴大災難的規模!
要是多數民眾都不省視自己的居家環境危機,政治人物是不會去積極預防,政治人物還是只會用開發和建設來討民眾支持!
到時災難恐怕會越積越大,最終死傷、家破人亡的88慘劇還是會不斷地發生且更慘!
這是小弟對所居住地方的看法,故而引用在大大所居處,並非是挑釁,誤會大了!
若引起大大不舒服,小弟在此說聲抱歉!
小弟也想聽聽s 大 對於水患的看法!
realsync wrote:
這次高雄淹大水,出現...(恕刪)
多功能有多功能的優點跟缺點
單一功能也一樣
不過生態休憩跟景觀難道不重要嗎?
維基:
A retention basin, is a type of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 (BMP) that is used to manage stormwater runoff to prevent flooding and downstream erosion, and improve water quality in an adjacent river, stream, lake or bay. Sometimes called a wet pond or wet detention basin, it is an artificial lake with vegetation around the perimeter, and includes a permanent pool of water in its design.
It is distinguished from a detention basin, sometimes called a dry pond, which temporarily stores water after a storm, but eventually empties out at a controlled rate to a downstream water body. It also differs from an infiltration basin which is designed to direct stormwater to groundwater through permeable soils.
Wet ponds are frequently used for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groundwater recharge, flood protection, aesthetic improvement or any combination of these. Sometimes they act as a replacement for the natural absorption of a forest or other natural process that was lost when an area is developed. As such, these structures are designed to blend into neighborhoods and viewed as an amenity.
你當然也可以單純地防洪排水,但高雄溼地廊道的設置想走的是與水共存,還水于地,我們不想要在是一座鋼筋水泥的工業叢林了。美術館生態池,凹子底森林公園生態池,中央公園生態池這些都有收納地面徑流雨水的功能,或許加裝管線讓它跟河道或大排相通防洪效果會更好,但不表示這些現在都是“無用“的美化工程而已。(事實上美術館生態池跟蓮池潭是有管線相通的)
愛河之心真的只能算是半座滯洪池而已,漲潮時它能收納的水量減少,這市府也承認了,不過它還是有一定的增加愛河納水量的效果吧。整條愛河的坡度斜緩,即使沒有大潮,它排水入海的能力也跟其他的河川差很多,這跟有高大堤防圍住的淡水河不能一概而論。
高雄市區的滯洪池跟溼地只能靠留置地面徑流於低窪處這個方法,與愛河有連接的靠重力慢慢排水,沒有的就以自然蒸發跟滲入地下水層來消化淤水。(建立管線跟主要水路連結我也不反對,但是以高雄市的地勢跟水流的特性效果真的不大)即將落成的中都溼地公園則是兩者兼具。
問題的癥結在於溼地的開闢土地取得不易(寶業里的滯洪池設地爭議就是一個例子http://takauan.posterous.com/28783575),當然市政建設市府責無旁貸,但溼地廊道絕非市府只作門面,好大喜功。這是很多關心高雄的市民團體共同的願景。如果只因為一時的選舉惡鬥,引來許多對高雄歷史發展沒有深入了解的人士錯誤的批評,很多市民是不能接受的。
你認為用那麼大的面積,做出那麼小的水域,能達到滯洪池的效果嗎?
我也不認為一定要鋼筋水泥化,但主要目的跟次要目的要清楚,作為一個滯洪池,主要目的就是滯洪,水域要夠大,容積要夠大是一定的,其他的景觀美化是次要的,不能妨害主要目的。
而作為景觀工程,水域不用大,水也不用深,不考慮排水對現有下水道的影響,也不用想要容納哪來的大水,就是做的漂漂亮亮才是重點。
>>美術館生態池,凹子底森林公園生態池,中央公園生態池這些都有收納地面徑流雨水的功能,或許加裝管線讓它跟河道或大排相通防洪
>>效果會更好,但不表示這些現在都是“無用“的美化工程而已。(事實上美術館生態池跟蓮池潭是有管線相通的)
這些池子就算是有管線相通也只是取水而已,就算是有收納地面徑流雨水的功能也只限於園區內而已,滯洪不是其主要目的,景觀才是,甚至規劃時根本沒想過讓他有此功能。
如果規劃上要作為滯洪池,水域會更大,水深會更深,會有強力的排水或抽水設施(下大雨前先清空),這些都沒有,滯哪裡的的洪,政客的口水嗎?

講別人不懂高雄的歷史,我住高雄近四十年,淹水經驗可豐富了,從賽洛瑪到919,還不夠清楚?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