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ciaaa wrote:
2012年 02月1...(恕刪)
蘋果日報沒寫錯呀, 它看起來是說要把那些"扣除不計". 所以它後面補一句
"首度出現營業收入扣除人事成本等支出後,還有盈餘的新紀錄。"也就是它是
收入減人事水電費而已.自由時報與中央社新聞同時寫, 票務收入1.2億多,
哪來錢付那1.5億的"其他支出"?也由於現在開始發這種混淆視聽的新聞,所以我
前面才猜測,大概政府買高捷的日子不遠了, 所以才會開始用這種奇怪的算法.
因為以正常的算法算, 高捷是從去年的月虧2億進步到月虧1.5億,是值得鼓勵,但
說盈餘,太沈重了. 退一萬步算, 也應該用現金流算法, 就是利息的3千萬跟要付市府
的2千萬必須計入,再退十萬步, 假設先不付市府用掛帳的, 銀行利息還是得繳吧,因為那
是不得不支出的. 結果現在的算法是, 把所有建造成本都剔除, 那就意味著,"政府已買入",
才會是這樣的算法呀....
lgn3338 wrote:
.......................高捷...........北捷
目前營運里程.....43km.........101km
平均每日運量.....14萬...........160萬
--------------------------------------
所以說依當初預估, 高捷日運量如能提升到45萬人次的話, 即使加上利息
折舊及營運支出, 賺錢也應該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呀 ~~~
北捷也是日運量超過百萬後才開始賺的不是嗎 !!(恕刪)
zxz56780 wrote:
北捷說賺錢也是唬爛你阿,
也是扣掉一堆之後才跟你說有賺有賺...(恕刪)
但高捷如日運量能達到45萬人次, 至少就能跟北捷當時破百萬人次時一樣, 以同樣計算
的基礎下賺錢了呀 !!
更進一步來說, 如運量能達到70萬人次的話, 高捷甚至可以跟北捷現在一樣每年拿出好
幾億來補貼轉乘業者, 藉以大幅提高民眾搭乘的方便性及意願 ~~~
不過目前高捷每營運公里的載客量只有北捷的五分之一... 所以媒體只好以那些奇奇怪怪的
算法來報導交差囉 ~
lgn3338 wrote:
但高捷如日運量能達到...(恕刪)
http://magazine.sina.com/bg/chinatimesweekly/1576/2008-05-06/ba52433.html
自己去看看
連曾擔任過台北市捷運局副局長都說
設備老舊之後的汰換、買新的車廂等,都要花大筆鈔票;這些錢從哪裡來,是重要關鍵,光靠票箱的收入,顯然不是那麼足夠。
你們自豪的北捷 不外如此
與高捷相比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北捷會賺錢 追根究底不就跟高捷這次一樣用汝等所謂不知所謂算法...算出來的
When the Nazis came for the communists,
I remained silent;
I was not a communi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