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為何總有人以為高雄會一直往北發展??

25期、29期、農十六及美術館區的發展,該區聚集大量居住人口是在市地重劃後,農田變建地,開發商開發大量的首購大樓產品,較低的房價吸引人口進駐,前後發展約十年光景,而有今日的成果。
與北高雄今日初形成的熱鬧商圈相比,南高雄市區顯得有點老態衰退;但是,市區為何老態衰退,我認為並非全然是因為人口移動至北高雄之因素,而是高雄整體經濟體質不佳導致。十年過去了,如果現在再回過頭來,看看未來十年高雄可能的發展,有以下幾個觀察重點:

第一、 高雄未來經濟成長的帶動寄望於『高雄軟體科技園區』,寄望於『多功能經貿園區』,寄望於2,632億元的「高雄海空經貿城整體發展綱要計畫」,寄望於『城市觀光』,還有高雄2014年前會完工造價50億元的流音中心、造價30億元的世貿中心、造價28億元的旅運中心、造價11億元請伊東豊雄設計的市圖總館。仔細想想會發現,這些機會全都在南高雄。
第二、 如果再從城市公共交通運輸系統發展來看,捷運紅線行經南高雄中山路,及北高雄博愛路南北貫穿;橘線沿南高雄市中心的中正路東西向連結。預計可能興建的輕軌大環線,有近2/3的路線規劃都在南高雄;行經北高雄部分,最北只到大順路(農十六南邊)美術館路(美術館南邊) 。25期、29期比農十六更北邊,享受不到捷運橘線及大環線預期帶動的發展性。以捷運商圈發展經驗來說,捷運的路線規劃是商圈創造捷運站,通車後發展是捷運站創造商圈,那麼顯然,未來南高雄帶動的商圈發展要比北高雄來得多。
第三、 如果說北高雄發展至今,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是以較低的房價,吸引人口進駐;那麼當北高雄的土地開價已經與南高雄相當,甚至更高時,這個機會點終將喪失,而這正是目前的現況

第四、 當談到高雄要成為國際化城市,並寄望兩岸三通,帶動外地人口進來高雄時,高雄的兩個國際門戶:小港國際機場及高雄港皆位於南高雄。這些都是南高雄無可取代的優勢 (前提小港機場還會持續使用十年以上而不往北遷移至高雄縣)。

第五、 事實上,再看看幾個正在銷售案子,開價,甚至成交,超過25萬的個案,如『首璽』『頂湛』『都廳苑』『國硯』『貝拉莫里』『文化高峰會』『京城凱悅』『圓頂』以上個案,都位於南高雄。 更別說過去3-5年,超過20萬的個案,如『太普尚隱』『仰哲』『至善一品』『首善』『文化真諦』『民生富韻』『36美境』以上個案,也都位於南高雄。
在此先不評論個案銷售狀況,但是就市場價位認同度來講,南高雄市區還是高過於北高雄。如果以地段決定價格理論來說,高雄最重要且被認同的地段,還是在於南高雄。

第六、 市中心的移動,如果是因為原本的市中心土地飽和導致發展受限而移動,是較易成立的,但是在高雄,這點目前無法成立,至少可能近五年十年的時間內,都還無法成立。

johnny7410 wrote:
陳菊擘畫大高雄產業 ...(恕刪)

花媽構想很好 只是有點畫大餅的感覺
科技業不是不好 但要產生新的群聚效應
風險性不小喔!

高雄勞工階級多
要大發展並收立竿見影的效果
先把之前登陸的傳統產業找回來吧!
johnny7410 wrote:
北區的「創新科技走廊」已形成產業群聚效益,未來將加速2,246公頃土地籌備擴區計畫,並且加速建構大高雄產學平台,引進國家級研發中心,發展光電、太陽能、生技醫療產業以及金屬加工業


我補充一下,這段這邊是指:
高雄市長參觀荷蘭Amersfoort陽光電城時表示,綠能產業是高雄發展的重點產業,正規畫引進太陽光電,在路竹、岡山、橋頭新市鎮,以及岡山本州工業區、永安工業區打造「創新科技走廊」。
我在這附近工作5年多了,2千多公頃應是指所有園區面積,而非空地面積

橋頭新市鎮,跟園區有關係?怪怪的...
岡山本洲工業園區(環保科技園區),有空可以順道去看看目前情形(目前土地銷售率達89%,進駐廠商達181家。(截至2010年12月))
高雄科學園區(路科),2010年10月開始提供廠商進駐設廠,至2010年7月為止,已有效核准59家廠商之投資申請,目前園區土地核配率已達76.53%。
永安工業區,目前是滿的,沒有什麼餘地

我要說的是,所謂的走廊是將原有的廠商歸類成一種,不是新藥,只有路科是新藥,至於實際工廠有多少,大家也清楚
其他地方非本業的廠商一樣可以進駐!
希望這樣規劃是有所成效

報導後面在講陽光電城,基本上跟台南的模式不一樣,但結果我不憶測,時勢造英雄!
johnny7410 wrote:
陳菊擘畫大高雄產業 ...(恕刪)


呵呵
用講的大家都會
拿出實際數字
來降低失業率

傳統產業不振
基層勞工餓扁扁
苦哈哈
高雄註定要往北發展
因為污染工業幾乎都在前鎮小港林園
中油若真的遷走,那塊地的發展絕對無可限量
有山(半屏山,旁邊有高鐵,世運)...有海(左營軍港,空氣超好)
自從搬離小港以後
再也不想回去吸中鋼的鐵粉了
cougars wrote:
高雄註定要往北發展因...(恕刪)


看不出再往北的優勢在哪裡??

阻隔太多,加上一堆工業區! 就算建商願意一直往北炒

也對高雄沒什麼幫助! 只是多了一堆建案而已!

往北發展發揮不出高雄的特色, 沒有優勢 ~

想砸大錢搞科學園區! 資源、資訊、人才都集中在北部!

南部也僅能撿剩的, 硬往沒優勢的方向走!

那高雄景氣也只會愈來愈差, 愈來愈落寞了!
民營企業不會離開

工業區不會遷走

高雄空地說離煙囪/工廠超過1km的空地也真是不多了啦

小港以南當然沒辦法

前鎮看夢時代附近還能再怎麼蓋

左營除了高鐵對面那邊外,也沒什麼好蓋的

楠梓就高雄大學還有地,但是淹水跟地理位置,普普通通

橋頭那片是很大,但是沒道理那邊漲,楠梓不漲
楠梓漲,左營沒道理不漲
所以要去拼橋頭,失敗機率還滿大的

再往北就是一撮撮的工業區跟鋼鐵廠了

往東就是仁大工業區,別想了

那大寮勒,我也不看好,大寮捷運站附近有搞起來再說吧

在高雄

房價跟就業

就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

Bailysu wrote:
民營企業不會離開工業...(恕刪)


B大的論點都非常"中肯" 很讚喔!

還有"衛武營"周邊也是一整片空地!

面積很大喔! 整片面積相當於美術館周邊重劃區!



tedbear168 wrote:
B大的論點都非常"中...(恕刪)


其實你跟我

都不能改變什麼

選票很大張嗎?其實沒有...

上下是綠綠或藍藍就會好嗎?看起來也沒有...

既得利益者大多會說:選票不是就證明一切了嗎?

美麗有活力的城市大家都要,這幾年市區除了景觀外,還多了什麼?

我沒有注意到...

我只知道,我住高雄市得要往高雄縣上班

並不是大家都跟我一樣,但問題出在哪兒?

我的答案也許是,我選錯科系

但是市區要發展的產業,背後要靠什麼來支撐,這我比較關心

北區我觀察過了,也打給大家參考了

J大貼的新聞提到
中高雄的文創經貿特區也會結合北高雄左營眷村文化園區及橋頭糖廠,再透過捷運橘線連結衛武營文化園區,發展影視產業、數位內容、會展及水岸觀光業文創產業
我的第一想法是:消費性產業,本身的產值要靠自己人來貢獻,弄的不好,養管理的人就不夠支出了
還是說,因為幾部片來高雄拍攝,讓官員信心十足?
如果郭台強來投資養人,會讓我更讚同執行力

大高雄南區主攻自由貿易運籌中心:我還是覺得那是口號,高雄港已經存在很多年了,該有的早存在了,這種中心是形式上中心,不是要吸引企業去投資招工的,在碼頭運作要多少人?現在都重機具跟電腦化了...

東區推動精緻農業樂活區:這應該是指美濃/旗山/甲仙那種吧?這些本來也就存在的,二高/國10也早開進去了,不期望對當地產業收入能增加多少,因為人口不是集中在南部,特色產業大家如數家珍,但是支撐我們入山去觀光消費的是我們自己的收入,而自己的收入取得就是來自現有的工業區及市區行號機關,我們過的讚,他們自己就會常看到我們去

西邊臨海區域建構海岸觀光休閒廊帶:彌陀虱目魚?永安石斑?漁人碼頭?
也是消費性產業,道理跟東區很像,一個是上山,一個是下海,我相信一般上班族職業不會和耕作及養魚有直接關係

個人收入的確是靠自己努力得來,我也沒說我在高雄賺的很少,但對我學理工(台灣男生大多是)的來說,南科甚至是中科會更吸引我們過去工作,這也意味我們會把賺來的錢消費在該處

發展週休二日的產業不是長久之計呀...

補充一下新聞:Canon嘉義廠
對我而言,這樣的規模,這樣的產業形態才是最直接的

tedbear168 wrote:
B大的論點都非常"中...(恕刪)

小弟也很贊同兩位大大的論點

衛武營要發展到哪裡去呢?

看起來還挺荒涼的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