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頻果大頻果 wrote:
台灣的文化本來就是以自用交通為取向,
政府該做的是要讓路更平,
交通順暢...(恕刪)
是說台灣文化比人家差,所以不夠格使用大眾運輸嗎?
會讓大眾運輸系統停擺的大地震只是百年一次的特例而已,我們該看的是其他三萬六千多天的成效,怎可因為這兩天的停擺而否定了全盤價值?
何況,捷運跟高鐵的路權都是獨立與一般道路分離的,所以這牛頭不對馬嘴的批評到底是在講些什麼???

opelisc2000 wrote:
台北人也很少搭台北捷運,會搭台北捷運大都是外地上班族或觀光客...(恕刪)
flycode wrote:
台北捷運是中央出資50%,地方出資50%,
中央出資75%,地方出資25%,這是為高捷量身定做的吧!? 然後台中也吵要捷運。
後來查了一下,高捷BOT最初是由更早1985年的高雄市長蘇南成"提"出來的!高雄市不必出錢,就能有捷運。
1994年,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就已成立了!
在還沒有BOT之前,1995年吳敦義時期的高雄市議會,就刪掉高捷的預算!
因為那時是偏向比照北捷的方式,市府負擔過多,那時的高雄市議會還夠聰明。
1998年6月,行政院發函指示:高雄捷運的興建方式「請儘量以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辦理為宜」,
那時吳敦義時期的市議會,看到用BOT不用出太多錢,才同意興建高捷。
結果沒想到,蓋捷運高雄市不用花多少錢,但營運人數不足同樣要花錢,市議會就中了中央的招了!
吳敦義說的:1999年3月12日,謝長廷在市長任內發函行政院核定高捷BOT案,行政院於6月4日核定,
才是高捷BOT的"終局決定"。但這個行政院在2000.5.20以前是藍色的,那時的交通部長是林豐正。
BOT定局,高雄市政府拿到錢,就準備要蓋高捷了,用BOT的方式本來就很快!台灣高鐵蓋得也很快!
但2000.5.10高雄市政府成立甄審委員,2001年簽約。
卻找個出資304.9億元,其中的198億向銀行聯貸,組成高捷公司。
在5/10甄審時的行政院是藍色的,有一個很短命的交通部長陳世圯,3/27上任,5/19就畢業了!
再來2001年簽定合約時的交通部長是綠色的葉菊蘭。
高捷評估初期每天20萬人次,3年後達40萬人次,若可達到標準,不管興建時的風風雨雨就很完美。
就算只達到1/2標準,大多數人也能接受!高雄市政府沒出多少錢就有捷運,民間有錢賺,中央也減少些負擔,
但怎麼差那麼多,連1/2都達不到?而且還只是緩步成長...連到20萬人次都遙不可及。
高捷公司因為自己沒多少錢,每年折舊費用16億元、貸款利息支出是9億元,
但也別鬼扯到什麼高捷以北捷的算法就不算賠錢。
民營的高捷既然知道會賠錢,為何要組成高捷公司賺這工程款?
高捷公司為什麼不知道人次會差那麼多,會賠錢?
北捷是用北市政府50:50自有資金興建,北市政府不就自己出了2200億?
北市政府不蓋捷運2200億放銀行,算1%利息,一年也有22億的收入,
北市政府若是舉債付這2200億,同樣也要繳利息。
也別以為用自有資金蓋捷運,就可以不用錢!出資50%難道就不是錢...
samling wrote:
說故事的時候,至少要把資料找對,真的很懶得糾正你了,有空回去看看你的發言,根本就是自打嘴巴
你就繼續藍藍綠綠吧!..(恕刪)
SElephant wrote:
在東京,因為市區交通擁擠停車位一位難求,許多明明擁有汽車的人平常上班上學時還是搭大眾運輸出門,只有週末出遊時才開車(至少我認識的親友都是如此)。至於機車部分,大概只有快遞小弟才會騎吧!(很少看到車尾沒有大箱子的機車)
敢說出『東京人很少搭捷運的』,100%是不懂裝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