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

大家認為高雄捷運10年後會是什麼樣子呢??


小頻果大頻果 wrote:
台灣的文化本來就是以自用交通為取向,
政府該做的是要讓路更平,
交通順暢...(恕刪)


是說台灣文化比人家差,所以不夠格使用大眾運輸嗎?

會讓大眾運輸系統停擺的大地震只是百年一次的特例而已,我們該看的是其他三萬六千多天的成效,怎可因為這兩天的停擺而否定了全盤價值?

何況,捷運跟高鐵的路權都是獨立與一般道路分離的,所以這牛頭不對馬嘴的批評到底是在講些什麼???
opelisc2000 wrote:

台北人也很少搭台北捷運,會搭台北捷運大都是外地上班族或觀光客...(恕刪)


你確定你是台北人嘛?
通常台北人(尤台北市人)搭捷運機率可能比騎車或開車還多
尤其冬天下雨又冷...大部分人應該會直接去坐捷運
開車...很多人也會直接選擇捷運或公車,因為車子不好停
(塞車事小,找不到車位才是事大...付費車位的停車費,有時候足以讓你直接搭計程車上下班
所以蠻多人寧願騎車或坐捷運上班)


外地觀光客那是看你地點
通常台北車站或者動物園這類地方(交通大點或觀光點)比較會有歪國觀光客或外地人
否則大部分狀況下,通勤上班族還蠻多的
他們蠻多都是土生土長台北人


有交通工具的反而多數是外縣市來台北討生活的人(*居多)
因為早就習慣外縣市直接摩托車騎出去
所以通常會繼續自己騎車或開車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觀察
我認為會搭捷運的台北市人還蠻多的
有些話看看就好 真實人生並不是有錢人或美女就可以無往不利予取予求
flycode wrote:
台北捷運是中央出資50%,地方出資50%,
中央出資75%,地方出資25%,這是為高捷量身定做的吧!? 然後台中也吵要捷運。

後來查了一下,高捷BOT最初是由更早1985年的高雄市長蘇南成"提"出來的!高雄市不必出錢,就能有捷運。

1994年,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就已成立了!
在還沒有BOT之前,1995年吳敦義時期的高雄市議會,就刪掉高捷的預算!
因為那時是偏向比照北捷的方式,市府負擔過多,那時的高雄市議會還夠聰明。

1998年6月,行政院發函指示:高雄捷運的興建方式「請儘量以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辦理為宜」,
那時吳敦義時期的市議會,看到用BOT不用出太多錢,才同意興建高捷。
結果沒想到,蓋捷運高雄市不用花多少錢,但營運人數不足同樣要花錢,市議會就中了中央的招了!

吳敦義說的:1999年3月12日,謝長廷在市長任內發函行政院核定高捷BOT案,行政院於6月4日核定,
才是高捷BOT的"終局決定"。但這個行政院在2000.5.20以前是藍色的,那時的交通部長是林豐正。

BOT定局,高雄市政府拿到錢,就準備要蓋高捷了,用BOT的方式本來就很快!台灣高鐵蓋得也很快!
但2000.5.10高雄市政府成立甄審委員,2001年簽約。
卻找個出資304.9億元,其中的198億向銀行聯貸,組成高捷公司。
在5/10甄審時的行政院是藍色的,有一個很短命的交通部長陳世圯,3/27上任,5/19就畢業了!
再來2001年簽定合約時的交通部長是綠色的葉菊蘭。

高捷評估初期每天20萬人次,3年後達40萬人次,若可達到標準,不管興建時的風風雨雨就很完美。
就算只達到1/2標準,大多數人也能接受!高雄市政府沒出多少錢就有捷運,民間有錢賺,中央也減少些負擔,
但怎麼差那麼多,連1/2都達不到?而且還只是緩步成長...連到20萬人次都遙不可及。

高捷公司因為自己沒多少錢,每年折舊費用16億元、貸款利息支出是9億元,
但也別鬼扯到什麼高捷以北捷的算法就不算賠錢。
民營的高捷既然知道會賠錢,為何要組成高捷公司賺這工程款?
高捷公司為什麼不知道人次會差那麼多,會賠錢?

北捷是用北市政府50:50自有資金興建,北市政府不就自己出了2200億?
北市政府不蓋捷運2200億放銀行,算1%利息,一年也有22億的收入,
北市政府若是舉債付這2200億,同樣也要繳利息。
也別以為用自有資金蓋捷運,就可以不用錢!出資50%難道就不是錢...


說故事的時候,至少要把資料找對,真的很懶得糾正你了,有空回去看看你的發言,根本就是自打嘴巴

你就繼續藍藍綠綠吧!
perillas wrote:
你確定你是台北人嘛?...(恕刪)

引言時請不要引到別人ID, 那句不是我說的, 謝謝
opelisc2000 wrote:
這就是我要說的重點,...(恕刪)


我不相信台北]東京本地人大多不坐捷運的論點
至少違背了我的經驗法則
samling wrote:
高雄捷運原始規劃中央出資79%、高雄市政府19%、高雄(恕刪)


引用S大的數據一下
如果政府出資8成以上
還需要BOT
太誇張了
BOT只是想要上下其手
規避監督的手法
當時收錢的官員就是這樣全身而退的
samling wrote:
說故事的時候,至少要把資料找對,真的很懶得糾正你了,有空回去看看你的發言,根本就是自打嘴巴
你就繼續藍藍綠綠吧!..(恕刪)

還藍藍綠綠咧! 我看你就是小綠綠,有空回去看看你的發言,
我扯到的就只有中央(交通部)和高雄市議會, 倒是你一面倒的想推給某個人?
好啦! 既然你想推來推去,我就把高捷怎麼會把運量估算差這麼多,給查清清楚!

市府捷運局1999年(88年)辦理捷運興建運量規劃時,預估高捷2010年的日運量有55萬9000人次。
現在2011年了,日運量卻只有13萬人次!

因為日運量嚴重失準,就會造成市議會、市長、中央、民間BOT廠商,都判斷錯誤!
反正大家都很有興趣,看高捷搞成這樣到底該怪誰..
只要查查當時的高雄捷運工程局局長是誰就好了!

高雄捷運工程局局長
84/7/5~87/8/3 陳永祥
87/8/3~93/5/30 周禮良

市長
79/06/15~87/12/20 吳敦義
87/12/20~94/12/20 謝長廷

基本上,主要問題就出在被監察院彈劾的周禮良
周禮良是在吳敦義"末期"市長時上任,但在謝長廷時期被重用,是哪方人馬,就自己去查了!
原本周禮良可能只是風吹兩邊倒,但你就愛扯到藍綠,攻擊某一陣營的人,
好啦,查出來了! 前高捷工程局長、前交通部次長周禮良遭約談後,民進黨立即開除黨籍。

而高雄市議會通過捷運預算的同時也作出六點附帶決議,其中一舉刪除「運量保証」的條款,
才讓高捷公司目前雖然賠成這樣,但也沒動到高雄市民多少錢。市議會可是有把關。

所以,就算高捷工程局日運量推估嚴重失準,同樣要高捷公司自己負責,只不過,只負責到破產為止...
且中央要出資79%,就算高捷工程局當初日運量推估失準,中央也不能視而不見!

而且,高捷規劃了這麼久,日運量可不一定是在1999年(88年)周禮良當捷運工程局長時才算出來!
但目前我還查不到在1999年之前推估的日運量。
而在1999年推估的高捷妥託評估的日運量,是由鼎漢國際工程顧問公司算出來的!
照理來說,高捷工程局也不會那麼白痴,只找一家顧問公司推估運量,有沒有其他顧問公司,就要慢慢查了!
但不管怎麼說,同樣是當官不知在想什麼,才會採信這種日運量的數據。
業代殺手,斷人財路!

kouyoumin wrote:
引言時請不要引到別人ID, 那句不是我說的, 謝謝...(恕刪)


抱歉一時手滑
已更正


總之
就是有很多人有通勤需求,大眾交通才會起得來
雖然很多人抱怨台北市的交通很擠
可是就因為這樣,才有大眾交通工具生存的空間啊
基本上有點雞生蛋蛋生雞的味道

有些話看看就好 真實人生並不是有錢人或美女就可以無往不利予取予求

SElephant wrote:
在東京,因為市區交通擁擠停車位一位難求,許多明明擁有汽車的人平常上班上學時還是搭大眾運輸出門,只有週末出遊時才開車(至少我認識的親友都是如此)。至於機車部分,大概只有快遞小弟才會騎吧!(很少看到車尾沒有大箱子的機車)

敢說出『東京人很少搭捷運的』,100%是不懂裝懂......

我是台南人,東京,台北,高雄還有英國倫敦都住過一個月以上。

東京,台北,高雄[當地人]因為有自有交通,事實上當地人本人就少用捷運,我一個東京朋友搭高雄捷運次數還比東京地鐵多。

但為何東京地鐵有這麼多人搭?原因是東京不但是日本第一大城,更是亞洲第一大城,光是外來甚至外國人口早已超越當地人口;反觀高雄實住還比外來人口多,也當然因為沒有外來人口支持,都會性不足,捷運生意自然一落千丈。
我對樓上這位先生的講法實在很難認同

全球大概找不到幾個城市,捷運系統是靠外來遊客支撐的,當然是本地人上班通勤使用為主

樓上這位先生也許喜歡自己開車(我也是有車族),但台北市停車的不便以及成本,早就讓我許多從事高科技的朋友不是賣掉車就平日改搭大眾交通工具,您如果是在路程的起終點都有停車位,那大概是挺有成就的,咱敬佩您
  • 5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