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大我覺得你很熱心,但也許是想避免責任,所以太過於中立。你想幫的是那些有需求手上有點錢真的想買,但一直被漲幅嚇到的購屋者。這些人已經從1字頭尾看到3字頭初了,當初根本不是買不起。其實現在大家面對的是史無前例的QE規模,你也無法預測什麼高原或半山腰的。我自己的建議是,好好地依家庭財務能力做好資金規劃,在半年內入手。堅持在原市區買新成屋或預售的,請捏著LP提高預算至少200萬。無法提高預算的,請退而求其次找1x~2x年的中古屋。
還高原期?有居住需求者,趕快買吧!購屋時機,首重個人財務,頭期款和裝潢費存夠了,就該出手,房市高低點跟匯市一樣,一般人何必猜,有需要就進場。就算追高,房價因景氣差下跌,自住者有差嗎?不是利率調低後,房貸反而少繳些,利息又可以扣抵所得,忍耐幾年,景氣好轉,房價不是又再創新高。高雄市房價已被台南追上,快要成為六都之末,但近期高雄不論在綠地覆蓋率、交通、公共建設、產業轉型、引資招商,都出現質變,如果還在用過去的思維猜房價走勢,恐永遠買不起房。
weaverhyw wrote:paul大我覺得你很(恕刪) htc64409 wrote:Paul大 加油!(恕刪) 沒錯,文章主要就是針對這波本來要買但被漲價搞到無法下手的首購族,因為我的年紀所以我身邊也有朋友遇到這種情況,以前是買不起,現在有能力有頭期要買了,但幹~漲太兇了吧...我發文也不想得罪那些既得利益者,擋人財路,但我也不想當預言家預言未來會漲還是會跌,所以文章都是由趨勢與數據出發,不然看了文章的人,未來漲了怪我害他沒買,跌了也不會請我吃飯,花這麼多時間打文章,幫大家分析未來趨勢,我就不知道這麼簡單易懂的文章,怎麼還是有人看不懂,謝謝你,至少不是每個人都看不懂,我不想為大家未來負責,我只是丟出我的看法,希望讓要購買的人,下手前先理性思考一下現在與未來,還有了解自身的需求是什麼好好考慮,畢竟這麼大一筆錢,若覺得有道理可以參考,沒道理也可以不要鳥我,畢竟我又不是你爸,漲了你沒買怪我,跌了你省錢也不會請我吃飯,沒報酬,還要求包贏,那些人真是爛咖,未來不管做什麼決定被割了,也是自己活該感謝支持
樓主寫的內容很好、很中肯,或許是因為分析太過仔細而被攻擊;平心而論,我在2010年34歲在高雄買第一間房子之後,陸續有買了二間,現在是2021年,我對於投資有不同的體悟,第一,只要是自住,存夠錢,有能力就買,不需要看市場狀況;第二,對於無法產生每個月都有正的現金流的投資,我都不會碰;第三,任何投資,都不借貸,所以景氣循環影響不大;第四,我只投資美元資產。
以下小弟拙見。看房價漲跌要有點藝術,要把總價跟坪單價分開,每坪單價在漲是一個很難否定的事實,畢竟人工、原物料等確實是上漲的,但總價就未必了,民眾購買力提升的幅度其實不大,一個【普通家庭】理想中能購入的房子大約落在500萬~1500萬 (有錢人勿噴拜託QQ),建商很聰明,房子就是要蓋出大家都買得起的總價,但坪單價又在漲,所以能壓縮的就是坪數了,記得10年前剛買第一間房子的時候,一堆代銷都信誓旦旦說美術館區不會蓋中小坪數的,跟10年後的現況剛好相反。綜合來說,推測現在總價創高在短時間應該會緩步回落,畢竟總價愈高,買得起的愈少,消化力沒那麼強。但坪價可能會繼續往上走,建商房子愈蓋愈小,居住品質愈來愈差,大量持有房產的風險在於,眼看著新成屋每坪單價創新高,可是手上50坪、60坪、70坪的卻開始有行無市滯銷了,所以真的有自住需求或是要追高的就入手中小坪數吧,即使風向變了要賠售也沒那麼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