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房價下半年恐飆最高點?專家:被炒作的後果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1003000161-260202
tikit lover wrote:
投資股票賺錢不會影響(恕刪)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1003000161-260202

高雄捷運3工程:
1.「捷運黃線」橫跨6行政區
2.「捷運紅線」延伸岡山、路竹
3.「捷運紅線」延伸小港、林園(至東港)計畫
RnK1139 wrote:
嗯...對我的個人價...(恕刪)


並非價值觀的評論。只是提醒您,您的論點和看法也許是不正確的。

「以前的人比較容易買房」VS「現在的人比較困難買房」,歸因成上一個世代的剝削造成這一個時代被抹殺,這不是價值觀的問題;事實上這論述本身就是不正確的。簡單說,您罪責的對象,也許弄錯了。

既然你提到房價收入比了,請教您:
1. 「高」的房價所得比
2. 「愈來愈高」的房價所得比

您提到的時代差異,如果邏輯上沒問題,您指得應該是「2」的問題吧!

2的問題,並非世代剝削,現今政府國家貨幣制度使然;您的下一個世代,也會有一樣的抱怨。您不同意的話,您要不要試試,從今以後永遠抱著自己的存款,期待安心退休?我先前的回文,回答的是指正您對2的看法;提出的方法,也是能面對、解決2的方法。

至於1的問題,您提到的「各國薪資房價比」(其實,應該是房價所得比;Price/Income Ratio)。台北高房價所得比是事實(但高雄並不是),但這事實「合理與否」,卻不是您用價值觀/信仰能介入改變的。事實很殘酷,但事實就是事實。


資訊發達沒錯,可惜普羅大眾都拿得到的解讀過的資訊,得到的心得和收穫就和大眾一樣。我相信大家都不是傻子,但您認知的那些不是傻子的大眾,卻紮實地是一般收入辛苦追著房價跑的一般人。隨便請教您一個問題:「愈來愈高」的房價所得比,如果把依收入劃分群體,那麼所得高收入的那一群,他們面對的,依然是「愈來愈高」的房價所得比嗎?

我跟您同一世代,在同溫層取暖總是令人安心;直到遇到貴人,我終於了解過去我那些憤恨無助於改變我之前的狀況。貼上我一部分資產沒什麼,但Mobile上有圖有真相,也許會有人想聽聽高資產人士發表的看法。

時間寶貴,花了這麼多時間打這一篇,對我來說,在獲利上完全沒必要;但是這是我對我人生導師的承諾:每年會選一些文回,希望點燃正確觀念的火花,幫助到財務困窘徬徨的一些人。

如果能幫助到您,這是我的榮幸,如果您覺得是冒犯,我也覺得抱歉;文章在公開板上,只要有人能從中得到一點點心得,那我就滿足了。 
Immunologist wrote:
並非價值觀的評論。只...(恕刪)


您時間寶貴,容卑微且生活在自己舒適圈的小弟簡短問兩個問題:
1.請問高雄的”房價收入比”與世界上哪一個高GDP國家低?(中國除外)
2.為何?(又為何中國除外)
小弟之前可能因為表現太差了...被公司流放到日本多年了,現在英文中文都不好,日文也是四不像的,實在不好意思需要您多花心思鞭策指導及強烈糾正...
小弟不認為事實無法改變就必須要接受。
且,我也沒說我的財產都是現金
再且,請問公認股神的巴菲特是全球首富嗎?
所以我才說不需要針對個人價值觀去做評價,請想深一點
另外回答您的問題,我認為的世代剝削是建立在「現今上一世代每人名下普遍均有兩房及以上還要繼續囤房」的事實在討論,且房租不斷攀漲,薪資每漲一點房租還要跟著漲,更不用提關說農地改建地、內線土地交易...等亂象,可能對於長期生活在台灣的您習以為常,但不表示這是正常
全世界不是只有台灣能夠生活,但,如果可以誰不會想回家?如果大家都不回台灣或因為房價高養不起小孩而不生,那現今跟東京房價所得比一樣高的高雄的房子以後誰買呢?
所以我才對還覺得買房是筆投資的人感到不屑
這樣我應該有表達得很清楚了...真是不好意思讓您誤會還花了您寶貴的時間為普羅大眾上了一課
RnK1139 wrote:
我也沒說我的財產都是現金


兄台真有趣

「現今上一世代每人名下普遍均有兩房及以上還要繼續囤房」的事實;這您所謂的事實是否為事實,想必您有手上已經有台灣人均房地產數的資料,這是否為事實,您對照上的資料應該就可以清楚。

至於你的兩個問題:
1.請問高雄的”房價收入比”與世界上哪一個高GDP國家低?(中國除外)
2.為何?(又為何中國除外)

請容我列舉:
新加坡 21.67 
巴黎 21.65
米蘭 19.33
布拉格 18.11
慕尼黑 16.65
羅馬 16.5
東京 15.87
尼斯 15.67
佛羅倫斯 14.83
斯德哥爾摩 14.71
維也納 13.72



至於為何,那就是好幾篇論文可以堆砌起來的研究課題,在此,就容我暫不一一列舉了,或者是另開文章敘述了。

至於您提到「我也沒說我的財產都是現金」,不就也間接支持了小弟的貨幣論述嗎?

感謝您的寶貴時間。
Immunologist wrote:
至於您提到「我也沒說我的財產都是現金」,不就也間接支持了小弟的貨幣論述嗎?


好的,所以撇開高GDP的定義來看,我只要避開您列出的這些城市,再交叉比對全球城市GDP前100來找我自己喜歡的環境買房就可以了嘛
看了一下好像還真不少呢!完全不會有選擇困難!謝謝您幫我找到人生方向!咦?高雄呢?咦?全台GDP最高的新竹呢?哭哭....

回答您的問題:
「至於您提到「我也沒說我的財產都是現金」,不就也間接支持了小弟的貨幣論述嗎?」
是啊!所我說了您開啟了這整篇討論的一個很好的開端不是嗎?
只是我認為在台灣不動產趨勢不適用,關鍵就在於GDP(若未來提高了是另外一回事)、房價所得比和台灣社會亂象解決與否,所以我也在回其他留言時表示”現在”的”房價”不值得購買,您最喜歡的數據也都告訴您了不是嗎?

每一個讓自己站得住腳的理論都要緊抓著不放,逼著人家一一解釋、認輸、貶低他人來凸顯自己的人真的是很煩...
您加油!
多謝指教
往後您的留言小弟無法回應
也希望未來的您能再接點地氣
Immunologist wrote:
並非價值觀的評論。只(恕刪)


深有同感
也感謝你願意回了這一篇
讀了上面R大的似是而非(個人見解 若有冒犯勿怪)的文後
想說些什麼但又不知從何說起
深怕一回就變成網路世界上常見的口舌之爭

除了貨幣制度必然造成通膨之外
另外我希望強調表達感恩的重要
不論如何
沒有什麼事是理所當然
說父母為孩子辛苦留的資產噁心 我也真是為這父母感嘆不值了
如果要表達對社會現狀的不滿 應該有其他的表達方法才是

“感恩”是通往一切幸福的基石
以上與版上大眾分享
FLYBOXT wrote:
深有同感也感謝你願意...(恕刪)

說父母辛苦買了那麼多房,是為了留給子女嗎?恕無法苟同...
當我看到近期疫情後房價不跌反漲,還是一窩蜂的”剛性需求”入場,我只看到了大量的房貸。房貸是要還的,還一間沒有關係,還三間以上您想想這個數字是多少?大家都說現在低利時代要買房出來租,若通貨緊縮提高利率時怎麼辦呢?那些今年買房的人30年後還會慶幸今年買房的機率有多大呢?(別忘了,疫情還沒有結束,全世界人口已減少了超過一個台灣的人口數量)
且不瞞您說,我也在這波是有賣出房子的,反思其他原本握有需求以上數量房產的人會怎麼做呢?

我當然也可以選擇不需要在此發言成為大家眼中的憤青,但我選擇出來分享我的故事讓大家花時間好好思考,目的不是讓各位對於我個人思維做評論。
每個人經歷都不同、體驗的事物不同,會有思想差異理所當然,但是一劈頭就指著鼻子論對錯,請問對錯標準是誰訂的呢?
或許對於上一世代,我的發言確實激進了一點,我向各位叔叔阿姨深感抱歉
但這是我親身的經歷和看到的世界所延伸的思維,就請相信的人做為參考,謝謝
Immunologist wrote:
並非價值觀的評論。只(恕刪)


我覺得Rnk不能理解你在說什麼
通常能理解的人在這個時代會找到一個很好的存活方式,也不會一直怨天尤人覺得未來沒有希望
每個時代、世代都有困難的地方與好的地方,端看自己怎麼看、怎麼運用
我也是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想通
房價猛漲 央行可能年底打房

央行副總裁陳南光在10月號《台灣銀行家》雜誌撰文提出示警,表示房價持續上漲將對台灣資源配置造成扭曲,更損及長期經濟與生產力,應在房價大幅上漲預期形成前就超前部署,防範金融循環的中期風險。金融圈解讀,若此文對準高房價而來,央行年底就會出招打房。

房市到底有多熱?六都地政局公布最新買賣移轉資料顯示,9月六都總移轉量達2.4萬棟,創下2016年以來單月新高,以目前買氣,全年有機會挑戰2014年的32萬棟水準。

無法反映餘屋現況

陳南光點出,近期房貸、修繕及建築等不動產貸款成長率正加速上升,且占GDP比重頻創新高,資源正快速往房地產相關產業集中,就連承做建商餘屋貸款的金額也是,顯示低利率、房價居高不下,價格機能完全失去作用,無法反映市場上有大量餘屋的現況。

陳南光分析,房價上漲不僅幾乎沒有「財富效果」,而且從產業關聯度來看,房地產相關產業從來都不是台灣的經濟火車頭,即使2003至2014年期間超過十年的房市多頭,營建工程業與不動產業對於台灣GDP的貢獻,卻未見顯著上升。

陳南光表示,全球各地金融主管當局,近年廣泛採用總體審慎政策與工具,來監測和穩定信用與房市的擴張,央行如對貸款成數設限,其自由度與機動性都比租稅工具來得高,效果比較溫和,也不會對首購族貸款造成影響,抵觸都更、社宅與危老重建等政策。

文中以南韓為例,南韓政府在過去3年推出20餘項打房措施,難以遏止漲勢,去年底將房貸成數降至40%到0%,並加徵綜合不動產稅及資本利得稅,但為時已晚,預期房價上漲的心理難以逆轉,房價持續飆漲。

買家須留意降溫政策

不動產開發公會全聯會祕書長于俊明與信義房屋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紛紛指出,此波巿場熱度和之前不同,主要在於房地合一稅制上路,令投資需求減少,目前巿場主力主要是首購、換屋與置產族三股勢力,如今陳南光已表態,恐要留意後續是否有新一輪的房市降溫政策推出。

住商不動產企研室經理徐佳馨說,除房巿熱度外,更值得擔心的是,後疫情時代實體經濟能否在未來順利接軌,支撐現下市場榮景。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6%88%BF%E5%83%B9%E7%8C%9B%E6%BC%B2-%E5%A4%AE%E8%A1%8C%E5%8F%AF%E8%83%BD%E5%B9%B4%E5%BA%95%E6%89%93%E6%88%BF-201000099.html
本文內容僅代表個人意見,與服務單位無關

andia100 wrote:
房價猛漲 央行可能年...(恕刪)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