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intw wrote:
先恭喜你買了房。。...(恕刪)
我想要分享一個個人經驗
這東西叫作機會成本
房貸本身是越繳越少的(因為是本金加利息)
租金還會調漲(房東真的很常掛嘴邊)
個人的經驗是東西 而不是數字了
以下:
原本跟太太在結婚之前都是覺得租房比較好,很輕鬆沒有壓力,就付個水電管理費停車位,
差別就是在頭期款而已,後來發現太太懷孕了,很開心也開始煩惱房子大小的事情,後來租到4房
空間比較大,雖然是老舊的房子需要自己稍微整理,過程中的機會成本來了,
結婚的壓力來自-
岳母家人(你31歲要結婚了還在租屋)
自己家人的壓力(我在你這個年紀已經搬出去了但不是租房,是跟妳媽一起窮一起苦但是還是有房子)
同儕的壓力(已經靠自己的實力買房了,普通郊區的三房)
孩子的壓力(有一種這裡其實不是我家的,這裡是租的感覺)
最後一個我個人最討厭的
房東的壓力(三不五時說可能會調漲租金或者自己要用或者要賣掉或者有朋友要用更高價租等等!@#$%^&*)
這些只是部分的機會成本
也因為這樣我才開始去思考買房的意義,買房的價值,自住的實用性,我開始爬文,開始研究貸款,開始看屋(新屋)
去了解什麼地點可以接受,什麼建材才是比較好的,什麼格局是我喜歡的,什麼價錢是我們可以負擔的,
最後再跟太太討論,這是過程,很辛苦也很感動,最後走到裝潢好的一刻,覺得這些東西都是值得的。
或許像T大講的,20年給建商多賺200多萬,這個得承認,200萬分攤給20年,1年也要多給10萬,一個月可能要多給8千多,
這都是事實,但是如果是租屋20年,我想20年後,同齡的人還是沒有房子,而我是有自己的家,剛剛講的機會成本通通都解決。
這一個月多8000多,我覺得值得,我回文都是針對標題,"自住真的沒差嗎"去回。
但是對於蛋黃區的的房子我基本上是連一點興趣都沒有的
蛋黃區-不是坪數太大,就是兩房不能買車位,換屋族在選的,
中古屋-要給仲介賺介紹費,又要整理屋況,屋齡也會擔心。
所以我選擇郊區,有潛力,也可以負擔,相信不是所有的建商都是壞的,也有好的建商是致力在發在重劃區的,
而且不是天價(覺得一坪28~30萬在高雄很可怕了)。
30年的貸款我想我們不會真的還到20年才還完,人都是需要動力的,我現在月薪35000跟太太加起來大約6萬多,
但是不會一輩子都領35000元,人都會進步,我也是從25歲的28000元/月開始的
我認為買房子是在幫自己存錢,而且那是我們的房子,是第一間,但不會是最後一間,有一天我也會變成換屋族。
很感謝老婆願意跟我一起承擔這件甜蜜的負擔。
自住,真的沒差,前提是-----先求有再求好,不要想一步登天住蛋黃新屋大坪數又要便宜。
最後想說
老婆,我愛你。
ludidi wrote:
沒針對,自欺欺人,...(恕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