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由實價登錄來看,房價有下跌風險,以鼓山區為例

政府用實價登錄接著實價課稅
說是要打房,但我覺得這是個幌子(名為打房,實為課稅)
1.無論是投資客或自住客在賣房子時,不會將實價課稅的金額外加至房價裡嗎?
所以房價目前下修是假象,之後反而會彈的更高.(所以真的是回不去了)
2.其實現在年輕人買不起房子,真的是因為投資客讓年輕人買不起房嗎?從政府宣佈實價登錄的那一刻起,年
輕人就買不起了,因為自備款更高,他們連最基本的頭期款都湊不到,如何買房呢
3.至於鼓山區及新灣區這種公共建設多,熱門區域房價高就算了,其他蛋白區才是真不懂再漲什麼的

我覺得今年初這波買房者信用過度擴張,風險過度低估

南部的大樓長期來說是會隨著折舊跌價的, 還沒有看到台南高雄兩個城市哪區長期的中古屋是可以撐住當初購買價的
保值性來說土地越多越保值, 不過一波景氣下來都會跌,依跌幅,大樓大於透天大於土地

如果大樓能白住把他賣出去還有賺 真的要感謝天感謝地了,因為當下可耐用年數的價值加殘值都會比第一手買的低,即住越久越沒價值
除非該大樓潛在出租的收益性不錯才有相對高的價值

別信用過度擴張,風險過度低估導致房貸還不來 ,不然買屋也是件好事

房屋也是一種消費財也不一定要用賺賠衡量 ,買屋就是要買來用的,負擔得起喜歡有用到就去買 不然賺錢幹什麼阿

不過若很在意要用金錢衡量 這波要小心謹慎
實價課稅是未來"很可能"執行的

因為歷屆政府將稅基減少,社福支出增加

已經沒錢可用了

增加稅源是一定會採取的動作

"打房"的目的,是希望增加購屋的負擔,來降低購屋的需求,

當需求減少,供需失衡,房價理應下跌

所以增加房屋稅可以算是"打房"的工具之一

只是民意代表的利益糾葛,讓很多可以有效果的制度都變得四不像

(如證所稅、奢侈稅、遺產稅、二代健保.....本來可以讓富者多負擔的目標,卻搞得大家都沒受益)


我認為房價是到了鬆動的時點,不過下跌與否,端看政府能不能打鐵趁熱,民意代表會不會又出面阻止



未來三四年房地產都將調整為盤整或者下向修正機會很高, 年初預售屋賣的很好 這種是預先消費 未來是要付錢的

屆時如何付錢,不少換屋的就需要賣掉原來房屋 可以預知賣壓重不重?

北市 因為奢侈費開徵時已經修正過了 目前是壓力最小的地方;高雄 台南 等全台很多這兩年補漲的地方 壓力剛開始而已

台南市很多地主錯失年初賣地的好時機 像容積獎勵高的土地,明年開始容積獎勵實施總量管制,土地不會有今年的好價格,像中西區臨18米路以上的容積獎勵特別高,明年開始建商不會用高於年初的價格去購買.

同樣的未來三四年高雄美術館土地恐怕也不會有今年的好價格, 建商會往舊市區比如南高法定容積高的地區找地這樣比較合算.

軟著陸比較不會受傷 所以暫時不要在漲了 先修正幾年再說

house小姐 wrote:
搞不懂這是什麼心態,...(恕刪)

請記得投資行為,獲利與風險皆須考量,有人賺必定有人賠,盈虧自負!

chun0616 wrote:
1.無論是投資客或自住客在賣房子時,不會將實價課稅的金額外加至房價裡嗎?
所以房價目前下修是假象,之後反而會彈的更高.(所以真的是回不去了)
2.其實現在年輕人買不起房子,真的是因為投資客讓年輕人買不起房嗎?從政府宣佈實價登錄的那一刻起,年
輕人就買不起了,因為自備款更高,他們連最基本的頭期款都湊不到,如何買房呢
3.至於鼓山區及新灣區這種公共建設多,熱門區域房價高就算了,其他蛋白區才是真不懂再漲什麼的


1.價格不是由成本決定。

2.不只是年輕人買不起房,很多人都買不起房,和實價登錄真的沒啥關係!但是政府做了什麼?首購貸款?延成貸款年限?那只是騙人一輩子被房貸壓著的陷阱。現代人愛消費、愛旅遊、不愛儲蓄、不生小孩寧願養小狗。是因為收入增加?以後叫狗繳稅養政府吧!

3.蛋黃蛋白都一樣,會有水波效應。
精華區像中華路與中正路交叉口附近 新屋配備良好中低樓層單價25萬 ,美術館 太普美術館君臨非毛胚屋 低樓層22-23萬 感覺上新屋往下的空間有限了

過去一坪十幾萬的設備不會用到 室內地坪鋪設大理石,臥室則為進口耐磨地板,廚房使用德國進口LEIGHT廚具

房屋是必需品 成交量縮得很嚴重 表示逐漸在累積觀望的購屋者 新屋價格快落底了?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